河南公務員面試分析
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關系
法治與德治的關系可以理解為他人與自己的關系。法治是壹種他律,它迫使人們按照法律規範做守法的人,而道德是壹種自律,它激勵人們自覺做壹個有道德的人。如果沒有治愈,就沒有對邪惡的懲罰,如果沒有德治,就沒有對善的勸說。法治屬於政治建設和政治文明;德治屬於思想建設和精神文明。兩者各有其獨特的地位和作用,但又相互補充、相互促進,應該相互結合,發揮統壹的作用。法律的權威來源於人民內心的擁護和真誠的信仰,而樹立信仰,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增強全社會實施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德治的實現需要法治的規範和制約,需要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加強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事實上,法治本身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主義法治是社會主義道德建立、維護和實施的法律保障,社會主義德治是用社會主義思想道德規範全體社會成員的行為,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水平。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是壹個緊密結合的整體,二者缺壹不可。
從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來看,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是歷史經驗的總結和升華,是經濟社會發展到新階段的客觀要求。改革開放特別是近年來,我們黨始終把法治和道德建設擺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重要戰略位置,把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結合起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今天的成就,與我們黨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治國方略密不可分。
壹方面,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支撐,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確保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壹直高度重視依法治國。從1978到12,鄧小平同誌指出:“要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訴訟法和其他必要的法律。”黨的十五大強調,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黨的十七大提出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強調要全面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黨的十八大強調,要更加重視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依法治國,強調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我們黨面臨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前所未有。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黨要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繁榮、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就必須更好地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調節作用。
另壹方面,道德建設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內容,是提高社會成員思想認識和道德覺悟的必然要求。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孕育了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品格,培養了中國人民崇高的價值追求。自強不息、重德的思想支撐著中華民族,代代相傳。今天,它仍然是我們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精神力量。但是,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我國公民道德建設還存在不少問題。在壹些社會領域和地方,道德失範,是非善惡美醜界限混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滋長,自私自利被忽視,以權謀私、貪汙腐敗現象嚴重,等等。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解決,勢必損害正常的經濟社會秩序,阻礙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面對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多樣化的趨勢,面對世界範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我們必須適應形勢發展的要求,抓住有利時機,積極探索新形勢下道德建設的特點和規律,努力在內容、形式、手段和機制上進行改進和創新,提高以德治國水平。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關鍵時期,必須把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通過不斷深化和推進依法治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和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通過公民道德建設的不斷深化和推進,逐步形成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我國法治建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思想道德基礎。
如有疑問,請向中國公立教育企業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