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各部分的火災包括地下隧道、洞穴和采掘工作面的火災。因為井口附近的火情可能會影響礦井地下的安全,所以也被列為礦井火區。
礦井火災根據點火熱源的不同,可分為外部火災和內部火災。
1.防止內部火災的措施
1.地下哪裏經常發生內部火災?
(1)采空區,特別是大量煤炭殘留而沒有及時封閉或封閉不嚴時。
2 .巷道兩側被地壓破壞的煤塊。
(3)巷道內長期堆積浮煤。
(4)在放頂後的高冒腔巷道中。
⑸與老窯連接。
2.引起煤炭自燃的因素有哪些?
煤自燃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三個因素:
(1)煤的自燃傾向性。
煤的自燃傾向性是煤自燃的內在因素。自燃傾向性越高,自然發火的可能性越大,自然發火期越短。
⑵適宜的供氧條件
空氣不僅氧化煤,還帶走煤氧化產生的熱量。供氧不足會產生較少的熱量;氧氣太多不能蓄熱,所以氧氣不足或過多都不能形成煤炭自燃。只有在合適的供氧條件下,煤才能自燃。
(3)良好的蓄熱環境
煤是熱的不良導體。煤層越厚,越容易造成良好的蓄熱條件。同時形成煤自燃的必要時間過程,發生在潛伏期和自熱期之後。
3.煤炭自燃有哪些發展階段?
(1)低溫氧化階段(潛伏期)
煤在常溫下可以吸附空氣中的氧氣,在煤的表面生成壹些不穩定的初級氧化物。它的氧化放熱量很小,煤的溫度不會上升,但內部在變化。在煤的孕育期,煤的重量略有增加,化學活性增加,著火溫度降低。
(2)自加熱階段(自加熱期)
低溫氧化階段後,煤被活化,煤的氧化速度加快,氧化放熱量增加,煤的溫度逐漸升高。這個階段叫自熱階段。煤自熱期間,空氣中的氧含量降低,而壹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當達到臨界溫度(60℃~80℃)時,開始出現特殊的火泡,如煤油味、焦油味等。
(3)自燃階段(自然期)
燃燒階段是煤從低溫氧化到自熱的最後階段。煤自燃期間,空氣中的氧含量明顯下降,二氧化碳含量急劇增加,產生更多的壹氧化碳,巷道中出現強烈的煙霧,有時還出現明火。
防止外部火災的措施
1,外火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1)明火:吸煙、使用電爐或大功率燈泡、電焊、氣焊等。
⑵違章放炮:明火或電力線放炮,炮泥不足或炸藥變質。
⑶機械摩擦和沖擊:帶式輸送機托輥和皮帶過熱,采掘機械切割矸石和頂板,斜巷運輸斷繩和跑車。
(4)電氣設備失爆、短路或漏電。
⑸瓦斯和煤塵爆炸。
2.什麽是電氣火災?井下電氣火災的原因是什麽?
電氣火災是指在井下用電時,由於電火花、電弧、高溫導電部件等引起煤、木材等可燃物質燃燒而引起的火災。
地下電氣火災的主要原因如下:
(1)電氣設備長時間超負荷運行造成過熱,燒壞電氣絕緣,引起短路或漏電產生電弧或火花。
⑵由於接線錯誤、接觸不良和帶電作業而產生電火花。
(3)電氣絕緣受潮,絕緣性能嚴重下降,造成漏電和電火花。
(4)變壓器油質不良或水或雜質侵入油中,造成相間短路和電弧放電,使油箱中的油著火燃燒。
⑸架線電機車產生電火花。
[6]雜散電流和靜電火花。
防爆電氣設備壹旦失爆,產生電火花或電弧。
被雷電波及到地下。
⑼電氣設備和線路、各種繼電保護裝置和安全設施不符合規定標準。
3.如何預防井下電氣火災?
預防井下電氣火災的基本方法如下:
(1)根據允許的溫升條件,正確設計、選擇、安裝、調試、使用、維護和檢修電氣設備和電纜線路。
⑵安裝繼電保護裝置,完善電氣保護系統,確保靈敏度和可靠性。
(3)加強日常檢查和維護,及時處理電氣故障和事故。
(4)變壓器油脂應定期取樣、試驗和檢查。
⑸嚴格執行規定的標準和規章制度,確保電氣設備和電纜線路的正常運行。
4.專用瓦斯抽放巷的防火滅火要求是什麽?
使用專用瓦斯抽放巷道時,防滅火應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煤層的自然傾向性不容易自燃。
(2)專用瓦斯抽放巷必須用不燃性材料支護。
(3)專用瓦斯抽放巷應有防止靜電、摩擦和沖擊火花的安全措施。
(4)專用瓦斯抽放巷內不得設置電氣設備。
⑸專用瓦斯抽放巷不得用於生產作業。巷道維修時,瓦斯濃度必須低於65438±0.5%。1,哪些地下地點應該配備消防器材?
為了及時有效地撲滅礦井火災,應在井下容易發生火災的地方配備滅火器材。這些地點主要如下:
(1)地下爆炸材料庫。
2機電設備硐室。
(3)維修硐室。
(4)素材庫。
5]底部。
⑹使用帶式輸送機或液力偶合器的巷道。
壹旦巷道靠近采掘工作面。
2.井下發現火災,應該註意哪些安全防範措施?
當發現地下發生火災時,應註意以下安全預防措施:
(1)任何人發現井下火災時,應立即根據火災性質、災區通風和瓦斯情況,采取壹切可能的方法直接滅火,控制火勢。
⑵迅速向礦調度室匯報。
(3)礦調度室或現場區隊、班組長應按照《礦井災害防治預案》中的有關規定,疏散所有可能受到火災威脅的人員,組織人員進行滅火救援。
(4)電氣設備著火時,應先切斷電源。在切斷電源之前,只能使用不導電的滅火設備滅火。
⑸在搶救人員和滅火過程中,必須指定專人檢查通風和瓦斯情況,制定防止爆炸和人員中毒的安全技術措施。
五礦自救互救
所有井下人員必須佩戴自救器,熟悉井下發生災害時的自救互救知識。
首先,所有井下人員必須熟悉自救器的使用和佩戴。其次,要熟悉井下發生災害時的避災路線和方法。
1、自救器的使用和佩戴:
(1)佩戴位置:將專用腰帶放在自救器的內腰帶卡和外腰帶卡之間,固定在背部右腰部。
⑵打開扳手時,將自救器沿腰帶轉到右腹部前方,左手托住底部,右手拉下蓋膜,使蓋鉤脫離外殼,扔掉。然後右手拉扳手,直到密封條斷裂,扔掉鎖帶。
(3)取下上殼,左手抓住下殼,右手拔掉上殼扔掉。
(4)穿上斜挎的腰帶,把斜挎的腰帶套在脖子上。
⑸、提起吹口,立即穿上拔出式起始針,使氣囊逐漸鼓起,立即拔出吹口塞,同時將吹口塞入口中,吹口片夾在嘴唇和牙齒之間,牙齒緊緊咬住牙墊,閉緊嘴唇。
【6】雙手握住鼻夾,同時抓住兩個鼻夾墊的圓柱形手柄,將彈簧拉開,屏住呼吸,使鼻夾墊準確托住鼻子。
壹、調整斜挎帶如果斜挎帶太長擡不起頭,可以拉動斜挎帶上的大環使斜挎帶變短,長度合適後再系在小環上。
(8)撤離災區上述作業完成後,開始撤離災區。當妳在途中感到靈感不足時,不要驚慌。妳應該放慢速度,深呼吸,然後在氣量充足的情況下快走。
2.自救器使用中的註意事項:
(1)、攜帶備用時,任何地方都不允許打開自救器外殼;如果自救器卡已經被意外打開,立即停止攜帶並丟棄。
2、在井下工作時,壹旦發現事故跡象,應立即佩戴自救器,立即離開現場。佩戴自救器需要準確快速的操作。因此,用戶必須事先經過專門的培訓和考試。
(3)、佩戴自救器撤離災區時,要沈著、冷靜,最好是勻速行走。
(4)在整個逃生過程中,註意戴好口器和鼻夾,保持密閉,千萬不要把口器從嘴上摘下來說話。萬壹碰到鼻夾,要控制不要通過鼻孔吸氣,迅速再夾壹次鼻夾。
5]吸氣時,比外面正常大氣略幹、略熱,說明自救器工作正常,對人無害。切勿取下自救器。有時候戴著的時候感覺呼吸氣體中有輕微的鹹味或者堿性氣味,不要摘下牙套。這是因為少量粉末是由藥物層的呼吸氣流帶來的,是無害的。
⑹、當發現呼氣時,氣囊放氣而不是膨脹,並逐漸縮小,表明自救器的使用時間已接近尾聲。
曾經這個自救器是壹次性產品。
⑻過期和用過的自救器,不準修理。
⑨佩戴過程中,如果啟動裝置出現故障,也可以使用。只要對著氣囊深吸壹口氣,儀器還是會工作的。
3.避災路線:
井下人員接到撤離命令後,應向救災指揮部了解災害的性質、災區的範圍和情況以及避災路線,在班組長、瓦檢員、安全員或有經驗的老工人的帶領下,按照救災指揮部制定的路線撤退。撤退期間,要保持冷靜,不要慌張,也不能單獨行動。如果撤退過程中情況發生變化,班組長和其他領導人員要采取果斷措施,按照2009年災害防治預案擬定的方法組織礦工自救互救(井下各地方發生災害時,先切斷電源)。——(火災和氣體爆炸事故)
(1)、事故發生在進氣口井口、井筒、井底。全礦井通風應立即進行。災區附近的群眾在抗大風前要穿戴好自救器,迅速繞過最近的新風巷道→災區高空巷道→副井→地面。
如果災區附近的群眾無法按照上述路線撤退或者在大風刮起前無法撤退,應佩戴自救器,按照以下路線迅速撤退。
災區附近人員→西翼輔助運輸大巷→通風措施大巷→全礦開始反風後,接到救災指揮部的撤離命令後→風井→地面。
其他地方的工作人員(指遠離災區的采區工作人員)要佩戴自救器,撤至各采區回風巷,留在全礦井進行反風。接到救災指揮部的撤離命令後,要去風井和地面。
(2)事故發生在其他地方時。
災區下風側人員迅速戴上自救器,繞過最近的新風巷道到火區上風側巷→西翼輔助運輸巷→副井→地面。
(3)、作業規程中應明確標出各作業現場的避災路線,並附有詳細的避災路線圖。
4、礦工自救互救
壹旦井下發生災難性事故,由於礦山救護隊不能立即趕赴現場,礦工自救互救對減少人員傷亡、降低事故危害程度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必須加強對礦工自救互救知識的培訓和教育,熟悉礦井災害防治預案的內容,了解井下各種事故的癥狀和性質,以及各種有效的搶險救災措施和方法,正確進行自救。
井下發生災難性事故時,在場人員必須沈著、冷靜,服從命令和指揮,在領導帶領下有組織、有秩序地撤離。此時應迅速組織班長、班組長、老工人、瓦檢員、安全員組成搶險救災指揮組,正確識別事故的性質、位置和可能的範圍,立即迅速果斷地開展搶險救災工作。派人向調度室報告災情程度和範圍,組織其余人員撤離。如果災情已經發展到無法消除的嚴重程度,應根據當地當時的實際情況和條件,正確選擇避災路線或按照預定的避災路線迅速撤離災區,在安全的地方等待救助,有條件時盡量直接升到地面。
根據災害的性質,在場人員的壹般行動原則:
(1)、井下外部火災,特別是電氣火災,應首先切斷電源,並就近使用消防器材,避開煙霧(在上風側、上風側)用直接滅火法迅速滅火。如果局部巷道支護或煤壁因外部火源燃燒,應迅速用水管或沙子滅火。如果滅火不起作用,迅速戴上自救器,向煙流的反方向撤退。
2、井下發生瓦斯和煤塵爆炸時,事故地點進風側(反風側)人員應立即逆風撤退,但壹定要繞到新鮮風流中去。如果回風路線很長,爆炸或火焰可能襲來,應立即躺下,爆炸波或火焰在背部。如果來不及佩戴自救器,可以用濕毛巾含在嘴裏或躺在溝裏,以減少有毒有害氣體的侵入和高溫灼傷。
(3)、井下發生透水事故時,人員應立即撤至較高位置,如果來不及撤,應設法撤至有風流的上山巷道。
(4)井下發生冒頂事故時,要及時加強冒頂區域的支護,堅持由外向內的原則,全力搶救被冒落矸石掩埋的人員。
⑸、當災難性事故後無法撤退時,在最近的風管、風門等處。迅速搭建壹個臨時避難洞穴,等待救護車的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