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記者調查的深入,伊利事件的根源逐漸浮出水面:“創業英雄”的先天弱點、公司治理結構的不完善以及管理層收購提供的腐敗土壤,導致了伊利危機的出現。專家表示,伊利的這些弱點在中國當前的經濟生活中具有普遍意義,希望通過對伊利事件的分析,得出壹些有益的啟示。
“創業英雄”的輝煌與終結
鄭俊懷是壹個什麽樣的人?在呼和浩特,記者聽到了各種說法。毫無疑問,他是壹個能幹的人。壹路走來,以壹個年利稅不到5萬元的乳品小廠,迅速發展成為中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並長期保持著投資者趨之若鶩的優秀藍籌股形象。鄭俊懷帶領伊利人在過去的20年裏創造了非凡的輝煌。
與此同時,壹些熟悉鄭俊懷的人評論說,他是壹個武斷的人。在公司內部,有著“教父”光環的鄭俊懷信守了自己的諾言。就連花3億買國債這樣的重大投資活動也沒有經過董事會討論。公司獨立董事在不同聲音後被罷免。
據說,鄭俊懷在看守所裏仍然是霸氣十足的“教父”。他不僅拒絕在逮捕決定書上簽字,還發出了“如果某某還在,妳也不敢像今天這樣查我”的豪邁哀嘆。
還有壹種說法是,鄭俊懷是壹個能人,但伊利的發展壯大離不開地方政府的全力關懷和國家寬松的經濟政策。
有分析人士壹針見血地指出,鄭俊懷出事後,伊利並沒有受到致命打擊,有關部門正在積極支持企業新管理層渡過難關。種種跡象表明,像舊經濟時代的鄭俊懷這樣的“潮流引領者”正面臨著被新經濟大潮淘汰的威脅,或許正是壹種敏感而微妙的失衡心理將他們引入歧途。
公司治理結構,“形神俱散”
伊利公司自1996上市以來,雖然歷經多年市場的錘煉,但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作為現代企業制度的核心,在公司中始終“形散神散”。
中央黨校經濟學部主任、博士生導師王東京教授告訴記者,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包括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等。所有的組成部分都有明確的職責和制衡,形成了穩定的公司管理和運作結構。這些公司治理結構的要素在伊利是存在的,可惜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鄭俊懷不僅是董事長,還是黨委書記和首席執行官。管理、人事、運營壹肩挑,個人高度集權,難以制衡公司治理的權力。
內蒙古自治區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姜說,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有利於公司的內外部監督,增強公司透明度。國外有句話叫上市公司是“玻璃屋”,意思是公司的經營和業績要向公眾充分披露,為廣大投資者進行投資決策提供必要的參考條件,同時接受監督。而鄭俊懷等人早在2000年就涉嫌挪用15萬余元,直到2004年才被發現,可見該公司信息不透明。說到底,公司的法人治理結構是“形散神散”。
還需要指出的是,金融監管缺位也是伊利事件的原因之壹。伊利第四大股東華實貿易的四大股東,都是鄭俊懷等伊利高管的親屬,但如此重要的相關信息,卻從未有人知曉。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要通過現代化手段獲取和監控上市公司、公司高管和大股東的信息,這將是今年證券監管的重點之壹。
管理層收購,謹防法律高壓線
最近MBO、變相MBO等個人資本充斥著伊利事件的報道。MBO,即管理層收購,是壹種特殊的股權轉讓方式。管理者通過購買股權成為企業的所有者,工作積極性會得到激發和提高。在國企改革中,MBO壹度很火。
被媒體炒得沸沸揚揚的伊利涉嫌MBO,即伊利在2002年出資3億元購買國債,到2003年底,公司仍持有291萬元國債。在此期間,2003年7月,總部位於浙江金華的金鑫信托公司以2.8億元的總價從呼和浩特市財政局手中買下伊利全部國有股權,成為第壹大股東。以上兩筆交易剛好重合,國債可以隨時在市場上折價回購成資本。再加上其他原因,人們懷疑伊利高管在搞變相MBO,就是拿公司的錢給自己買公司的股權。
對於MBO在國企改制中是否可行,專家看法不壹。經濟法專家、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王世洲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MBO在國企改制中不可行。他說:“最基本的是國企領導的合法工資收入不多。收購壹家公司,從幾十萬到幾千萬、上億元不等。他哪來的這麽多錢?”
多數學者認為MBO為壹些國企領導提供了腐敗機會,但專家也告誡蠢蠢欲動者,刑法中有挪用公款、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等罪名等待著鋌而走險的人去搞管理層收購,小心觸碰法律的高壓線。
“成就和榮譽只屬於過去。”伊利集團總部二樓掛著的大標語很醒目。當記者離開呼和浩特的時候,他想,希望這場風波帶來的傷痛早日成為伊利集團的“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