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令第36號
《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於2003年8月14日經衛生部部務會議討論通過,現予發布,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xx部長
第壹章壹般原則
第壹條為了規範醫療衛生機構對醫療廢物的管理,有效預防和控制醫療廢物對人體健康和環境的危害,根據《醫療廢物管理條例》,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各級醫療衛生機構應當按照《醫療廢物管理條例》和本辦法對醫療廢物進行管理。
第三條衛生部對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的醫療廢物管理進行監督。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醫療衛生機構的醫療廢物管理實施監督。
第二章醫療衛生機構對醫療廢物的管理責任
第四條醫療衛生機構應當建立健全醫療廢物管理責任制,其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為第壹責任人,切實履行職責,確保醫療廢物的安全管理。
第五條醫療衛生機構應當按照國家有關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規範性文件的規定,制定並落實醫療廢物管理的規章制度、工作流程和要求、相關人員的崗位職責以及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流失、泄漏、擴散和事故的應急預案。內容包括:
(壹)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產生場所醫療廢物分類收集的方法和工作要求;
(二)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產生場所和暫時貯存場所的工作制度,以及將醫療廢物從產生場所運送到暫時貯存場所的工作要求;
(3)醫療衛生機構內醫療廢物的運送和登記以及醫療廢物運送到醫療廢物處置單位的規定;
(四)醫療廢物管理過程中的特殊操作規程以及醫療廢物流失、泄漏、擴散和事故的應急處理措施;
(五)醫療廢物分類收集、運送和暫時貯存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的職業健康安全防護。
第六條醫療衛生機構應當設立負責醫療廢物管理的監測部門或者專(兼)職人員,履行下列職責:
(壹)負責指導和檢查醫療廢物的分類收集、運輸、暫時貯存和機械處置。
結構內處置過程中所有工作的實施;
(二)負責指導和檢查醫療廢物的分類收集、運輸、暫時貯存和機械處置。
內部處置過程中的職業健康安全防護;
(三)負責組織醫療廢物流失、泄漏、擴散和事故的應急處理;
(四)負責組織醫療廢物管理培訓;
(五)負責醫療廢物登記和檔案管理;
(六)負責及時分析和處理醫療廢物管理中的其他問題。
第七條醫療衛生機構發生醫療廢物流失、泄漏或者擴散時,應當
48小時內向當地縣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和環境保護行政部門報告。調查處理結束後,醫療衛生機構應當將調查處理結果報告當地縣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和環境保護行政部門。
縣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應當每月向所在地省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逐級報告。
省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應當每半年匯總並向衛生部報告。
第八條醫療衛生機構發生因醫療廢物管理不當造成1人以上死亡或者3人以上健康損害的重大事故時,應當在24小時內向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和環境保護行政部門報告,並按照《醫療廢物管理條例》的規定采取相應的應急措施。
縣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接到報告後,應當在12小時內逐級向省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報告。
省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接到報告後,應當在12小時內向衛生部報告。
醫療廢物造成傳染病傳播或者有證據表明可能發生傳染病傳播時,應當按照《傳染病防治法》和有關規定報告,並采取相應措施。
第九條醫療衛生機構應當根據醫療廢物分類收集、運送、暫時貯存和內部處置過程中所需的專業技能、職業健康安全防護和應急處理知識,制定相關工作人員的培訓計劃並組織實施。
第三章分類收集、運輸和暫時貯存
第十條醫療衛生機構應當按照《醫療廢物分類目錄》對醫療廢物實施分類管理。
第十壹條醫療衛生機構應當按照下列要求及時收集醫療廢物:
(壹)根據醫療廢物的類別,將醫療廢物置於符合醫療廢物專用包裝容器標準和警示標簽規定的包裝容器內;
(2)在將醫療廢物裝入容器前,應仔細檢查醫療廢物的包裝或容器,確保無破損、泄漏或其他缺陷;
(三)感染性廢物、病理性廢物、破壞性廢物、醫藥廢物和化學
化學廢物不能混合和收集。少量制藥廢物可與感染性廢物混合,但應在標簽上註明;
(四)廢棄的麻醉、精神、放射性、毒性等藥品及其相關廢棄物。
管理,按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標準執行;
(5)化學廢物中的批量廢化學試劑和廢消毒劑交由專門機構處置;
(6)含汞的體溫計、血壓計等醫療器械批量報廢時,應當交由專門機構處置;
(七)醫療廢物中病原體的培養基、標本、菌種、毒種保存液等高風險廢物,應當在產生地進行壓力蒸汽滅菌或者化學消毒,然後作為感染性廢物收集處理;
(八)被隔離的傳染病病人或者疑似傳染病病人引起的傳染病。
排泄物應當按照國家規定進行嚴格消毒,達到國家規定的排放標準後,方可排入汙水處理系統;
(九)隔離的傳染病病人或者疑似傳染病病人產生的醫療廢物,應當采用雙層包裝,並及時密封;
(10)裝入包裝物或者容器的感染性廢物、病理性廢物和破壞性廢物不得取出。
第十二條醫療衛生機構產生醫療廢物的場所應當有醫療廢物分類收集方法的示意圖或者文字說明。
第十三條當包裝物或者容器所裝的醫療廢物達到3/4時,應當采用有效的密封方法,使包裝物或者容器密封嚴密。
第十四條包裝物或者容器的外表面被感染性廢物汙染時,應當對汙染區域進行消毒或者增加壹層包裝。
第十五條盛裝醫療廢物的每個包裝物和容器的外表面應當有警示標誌,每個包裝物和容器應當有中文標簽。中文標簽的內容應當包括:醫療廢物產生單位、產生日期、類別以及需要特別說明的內容等。
第十六條運送人員應當每天按照規定的時間和路線,將醫療廢物從醫療廢物產生地分類包裝運送到內部指定的暫時貯存場所。
第十七條運送醫療廢物前,運送人員應當檢查包裝物或者容器的標簽、標識和封條是否符合要求,不得將不符合要求的醫療廢物運送至暫時貯存場所。
第十八條運送醫療廢物時,運送人員應當防止包裝或者容器損壞,防止醫療廢物流失、泄漏和擴散,防止醫療廢物直接接觸人體。
第十九條運送醫療廢物應當使用防滲漏、防噴濺、無尖角、
專用運輸工具,易於裝卸和清潔。
每日分娩結束後,應及時對分娩工具進行清洗和消毒。
第二十條醫療衛生機構應當建立醫療廢物臨時貯存設施和設備,不得露天貯存醫療廢物;醫療廢物暫時貯存時間不得超過2天。
第二十壹條醫療衛生機構設立的醫療廢物暫時貯存設施和設備應當符合下列要求:
(壹)遠離醫療區、食品加工區、人員活動區和生活垃圾存放場所,方便醫療廢物運送者、運輸工具和車輛進出;
(二)有嚴格的密封措施,設置專(兼)職人員管理,防止非工作人員接觸醫療廢物;
(三)有防鼠、防蚊、防蠅、防蟑螂的安全措施;
(四)防止滲漏和雨水侵蝕;
(5)易於清洗和消毒;
(6)避免陽光直射;
(七)設有明顯的醫療廢物警示標誌和“禁止吸煙和進食”警示標誌。
第二十二條臨時貯存病理性廢棄物,應當有低溫貯存或者防腐措施。
條件。
第二十三條醫療衛生機構應當將醫療廢物移交給縣級以上收運人。
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許可的醫療廢物集中處置單位應當按照危險廢物轉移聯單制度填寫並保存轉移聯單。
第二十四條醫療衛生機構應當對醫療廢物進行登記,登記內容應當包括醫療廢物的來源、種類、重量或者數量、交接時間、最終去向以及處理者的簽名。註冊材料至少保存3年。
第二十五條醫療廢物轉移後,臨時貯存場所和設施應當及時清洗消毒。
第二十六條禁止醫療衛生機構及其工作人員轉移或者買賣醫療廢物。
禁止將醫療廢物傾倒或者堆放在未收集或者暫時貯存的場所,禁止將醫療廢物混入其他廢棄物和生活垃圾中。
第二十七條農村地區不具備集中處置醫療廢物條件的,醫療衛生機構應當按照當地衛生行政部門和環保部門的要求,自行就地處置醫療廢物。自行處置醫療廢物應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壹)使用後易造成傷害的壹次性醫療器械和醫療廢物。
應進行消毒和銷毀;
(2)能夠燃燒的,應當及時燃燒;
(三)不能焚燒的,應進行消毒並集中填埋。
第二十八條醫療衛生機構發生醫療廢物流失、泄漏、擴散和事故時,應當按照下列要求及時采取應急措施:
(1)確定流失、泄漏和擴散的醫療廢物的種類、數量、發生時間、影響範圍和嚴重程度;
(2)盡快組織相關人員按照應急預案處理醫療廢物泄漏和擴散的現場;
(3)在處理被醫療廢物汙染的區域時,應盡可能減少對患者、醫務人員、其他現場人員和環境的影響;
(四)采取適當的安全處置措施,對泄漏的物料和被汙染的區域、物品進行消毒或者其他處置,必要時對汙染區域進行封閉,防止進壹步汙染;
(5)對被感染性廢物汙染的區域進行消毒時,消毒工作應從汙染最小的區域向汙染最嚴重的區域進行,所有可能被汙染的使用過的工具也應進行消毒;
(六)工作人員應做好健康和安全防護。
治療結束後,醫療衛生機構應當調查事件原因,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防止類似事件的發生。
第四章人員培訓和職業安全保護
第二十九條醫療衛生機構應當對自身工作人員進行培訓,提高其對醫療廢物管理的認識。從事醫療廢物分類收集、運輸、暫時貯存和處置的人員和管理人員應當接受相關法律和專業知識、安全防護和應急處理的培訓。
第三十條醫療廢物相關工作人員和管理人員應當符合下列要求:
(壹)掌握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和相關規範性文件。
熟悉本機構制定的醫療廢物管理規章制度、工作流程和工作要求;
(二)掌握醫療廢物分類收集、運輸和暫時貯存的正確方法。
和操作程序;
(三)掌握醫療廢物分類的安全知識、專業技術和職業衛生。
安全防護等知識;
(四)掌握醫療廢物分類收集、運輸、暫時貯存和處置的流程。
防止醫療廢物造成刺傷、擦傷和其他傷害的措施以及發生後的處理措施;
(五)掌握醫療廢物發生流失、泄漏、擴散和事故時的應急處理措施。
第三十壹條醫療衛生機構應當根據醫療廢物暴露的不同類型和風險,采取相應有效的職業衛生防護措施,為本機構內從事醫療廢物分類收集、運送、暫時貯存和處置的人員和管理人員配備必要的防護用品,定期進行健康檢查,必要時對相關人員進行免疫接種,防止其受到健康損害。
第三十二條醫療衛生機構工作人員在工作中受到醫療廢物傷害時,應當采取相應措施,並及時向機構內有關部門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