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學習依法治國的經驗

學習依法治國的經驗

學無止境,終身學習。接下來,我有壹些關於學習依法治國的經驗。歡迎閱讀。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決定》。以這次會議為節點,中國將開啟依法治國的新時代,中國的依法治國將從政治戰略走向全面系統的法治實踐。在社會主義法治旗幟的指引下,中國這艘巨輪必將走得更加穩健、更加輝煌。

當今世界,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制度的競爭,國家的現代化歸根結底是制度的現代化。法治是目前中國最大的政治。四中全會給出了振奮人心的答案,描繪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中國特色宏偉藍圖。

第壹,法治承載著中國的治國理想

法治承載著中國的治國理想,也構築著中國的治國大廈。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法治建設走過了壹條艱難探索、創新發展的不平凡道路。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黨明確提出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此後,他在不同場合對依法治國作出了許多重要論述。隨著壹次次的闡述,新壹屆領導集體依法治國的理念和路徑越來越清晰。

依法治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不竭動力;是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要求;這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必由之路;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制度基石;它是人民權利的根本保障。

四中全會以高遠的理念、宏大的框架、細膩的筆觸勾勒出法治的升級版。

第二,法治的基礎是良法和善治。

四中全會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堅持立法先行,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質量這個關鍵”。

良法善治是壹個古老而崇高的法治理想。要實現這個理想,需要不懈的努力和永遠在路上的準備。

經過幾代人的努力,2011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為依法治國提供了現實的制度基礎。然而,這並不意味著立法的終結。相反,作為壹個充滿活力和開放的法律體系,中國迎來了壹個新的立法時代作為轉折點。這壹時期,中國的立法工作突出了三個特點。

完善法制——社會實踐是法律的基礎,法律是實踐經驗的總結。無盡的社會實踐為法律的設立和廢除提供了無限可能,只有真正反映時代要求和人民意誌的法律才是好法律。

助力改革創新——壹切重大改革都要於法有據。改革是這個時代的主旋律,立法要發揮引領和推動作用,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確保改革在法治軌道上穩步有序推進。

民主科學立法——在利益多元、矛盾多發的社會轉型期,立法要通過擴大公眾有序參與,為社會不同利益群體提供平等對話、公平博弈的平臺,盡可能廣泛聽取社會各方意見,更好地協調社會利益關系。

提高立法質量,充分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是新立法時代的特征,也是黨對新時期立法工作的新要求。

第三,嚴格遵守憲法至上的原則

黨的四中全會提出,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憲法,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憲法。完善憲法實施和監督體系、全國人大及其委員會憲法監督體系、憲法解釋程序機制。

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法,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發展成果,反映了我國各族人民的壹致同意和根本利益,成為新時期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基本原則、重大方針和重要政策的最高體現。所以,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維護憲法權威,也就是維護黨和人民的權威。

憲法的生命在於實施,憲法的權威在於實施。長期以來,人們習慣於將憲法視為“神聖的法律”。雖然地位崇高,但執行力度不夠好。根本原因在於缺乏嚴格的違憲監督機制。

違憲監督是四中全會最值得關註的亮點之壹。完善憲法實施和監督制度,賦予全國人大及其代表大會更加堅實有效的違憲監督權,是憲法實施的根本保證。

第四,推動法治政府勇於突破習俗。

四中全會提出,各級政府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在法治軌道上工作,加快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格、公開公平、廉潔高效、遵紀守法的法治政府。

法治的本質在於處理好權力與權利的關系。對政府而言,法治意味著限制權力;對於公民來說,法治意味著權利的保障。但在現實中,行政權力的膨脹沖動,讓權力有時更像壹匹隨時即將失控的野馬。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依法治國,建設法治政府,關鍵在於限制權力。

從2004年國務院《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首次明確提出“建設法治政府”的目標,到《行政訴訟法》、《國家賠償法》、《行政審批法》、《行政強制法》等壹系列重要行政法規的頒布,無不體現了對行政權力的制約和約束。

但不可否認的是,當前,面對改革發展穩定的巨大壓力和轉型期社會運行的風險,壹些政府部門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處理問題的能力仍顯不足,社會治理的能力和水平仍有待提高,法治政府建設仍處於艱難階段。

四中全會提出的每壹項任務和目標,如推行政府權力清單制度、完善依法決策機制、深化行政體制改革、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等,都指向當前建設法治政府的關鍵。認真落實四中全會的要求,中國的法治政府必將躍上壹個新的高度。

動詞 (verb的縮寫)努力實現更加公正的正義

四中全會提出,要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運行機制,規範司法行為,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壹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四中全會對司法工作的要求,是當前司法改革的目標。從1987司法改革壹審到今天的司法改革全面推進期,中國司法改革的歷史與國家的改革、黨和人民對司法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息息相關。經過30多年的努力,今天,中國的司法改革已經從更高的起點上,開始下決心消除那些影響司法公正的深層次、體制性矛盾。

從廢除勞教制度,到出臺防止冤假錯案的規定;從微博裏的庭審直播,到網上的庭審文書;從嚴格規範減刑、假釋、保外就醫,到全面推進涉法涉訴信訪改革,中國新壹輪司法改革落在了人民群眾最關心的熱點問題上。司法去地方化、去行政化改革作為改革難點之壹,也正在積極試點,改革倒計時已經啟動。

但中國的司法改革,因為走得太遠太遠,始終沒有忘記出發的目的。全面推進司法公開、司法民主和司法監督,確保司法公正、司法透明,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壹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是中國司法的終極目標。為實現這壹目標,中國司法改革的步伐從未停止。

六、讓守法成為民族精神。

四中全會提出,要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增強全社會實施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使全體人民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擁護者、自覺追隨者和堅定捍衛者。

“守法即正義”這壹古老的法治命題在當今中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國無常,無常弱。服法者強,國弱。”對於公民個人來說,遵紀守法應該成為壹種生活方式;對於全民族來說,守法應該成為壹種民族精神和文化自覺。

依法治國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它需要法治文化的滋養和法治精神的支撐。如果說,科學立法、公正執法、公正司法是依法治國的外在表現,那麽,以全民信法守法為代表的法治文化則是依法治國的內生動力。只有強大的內生動力,才能讓法治在中華大地生根發芽,釋放出無盡的活力和創造力。

四中全會把全民守法作為依法治國的重要內容,讓人們清晰地看到黨的治國方略正在融入社會文化,國家治理之道正在升華為民族精神。

七、鑄造忠誠的法治工作隊伍

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大力提高法治隊伍的思想政治素質、業務工作能力和職業道德,努力建設壹支忠於黨、忠於國家、忠於人民、忠於法律的社會主義法治隊伍。

古人雲:“得其人而不得其法,則不可為也;如果妳得到的是法律而不是人,那麽法律也無濟於事。人類的法律和資本,以及世界的規則。“事業成敗的決定性因素在於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實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國家和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總體目標,核心力量是壹支忠誠、專業的法律工作隊伍。

法治工作隊伍的靈魂是對黨和人民事業、對法律的忠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內涵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壹,這就要求我國法治工作隊伍必須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堅持黨的事業、人民利益、憲法和法律至上,忠實履行職責,不辱使命。

法治工作隊伍的基礎是法律職業精神和職業素養。法治團隊說到底還是壹個專業團隊,只有良好的專業素質和能力,才會為這個團隊贏得公信力和尊重。

四中全會從思想建設、隊伍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對法治工作隊伍提出了要求,解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由誰來牽頭的大問題。

八、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的統壹。

四中全會提出,黨的領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最根本保證。必須加強和改善黨對法治的領導,把黨的領導貫徹到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過程。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正確處理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的關系。在這個問題上,我們黨已經明確提出,“黨的領導要通過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領導人民實施憲法和法律來實現,黨自身也要在憲法和法律的範圍內活動,真正做到領導立法、保證執法、帶頭守法”。四中全會再次明確提出“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黨的領導同社會主義法治是壹致的,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和依靠黨的領導”。

為此,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是四中全會的重要議題。四中全會不僅明確了黨依法執政的執政理念,更重要的是使依法執政的理念具體化、法律化、可操作化。改進黨的領導方式,依法治國,不存在體制障礙。關鍵是黨的領導幹部必須打破思想障礙,自覺把自己的權力和個人意誌置於憲法和法律的監督之下,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的全過程。

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釋放的最明確信號。憲法至上、科學立法、公正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依法執政是依法治國的具體路徑。認真貫徹四中全會精神,積極參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偉大實踐,法治中國的理想必將成為現實。

以上是我的學習心得。在未來的日子裏,我決心繼續學習新的教育理論,積極主動,勇於創新。

  • 上一篇:《紅樓夢》前五回中的人物、情節、人物與判詞的關系
  • 下一篇:意外溺水死亡的賠償標準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