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中國相比,印度基礎教育很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0報告顯示,印度平均受教育時間不到4.5年,而中國為7.5年。印度女性識字率不到50%,中國是99%!毫無疑問,受過良好教育的國民的生產力高於文盲。
雖然印度6歲至14歲的學齡兒童入學率在2010年高達85%,但四五年級的入學率不足60%,輟學率非常驚人。
印度的弱勢群體復雜多樣。以婦女和兒童為例,弱勢群體分為在冊種姓、在冊部落等。這些弱勢群體地位低下,受到排斥。眾所周知,印度大學錄取學生不是根據成績,而是根據出身。每個印度學生身上都有壹個標簽,被視為進入大學的決定性因素。
在人口眾多的北方城市更為嚴重。女生在學校受到歧視,所以女生經常輟學。而且,印度四分之壹的人口連溫飽都沒有。對他們來說,吃飽肚子比接受教育更重要。很多家庭的孩子未成年就進入社會,加入勞動力大軍。
第壹,印度本來國民教育水平就不高。有些家長認為孩子讀書沒用,出去收破爛幫助彌補家用更實際。這種認識會導致教育水平的惡性循環。
第二,印度重男輕女的觀念非常嚴重。認為女孩是賠錢貨,以後要準備嫁妝。現在有必要支付她的教育費用。還不如讓她早點出來賺錢,省點嫁妝。
第三,印度的種姓制度讓低種姓的孩子害怕上小學。在小學,壹些高種姓的學生可以隨意欺負低種姓的孩子。那些低種姓的孩子不敢反抗,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必然會失去學習的欲望。
印度教是印度第壹大宗教,信徒占總人口的83%(圖為印度教三神)。
種姓制度起源於印度教,形成於吠陀時代晚期,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
▲它把人分為四個等級,從高到低,分別是婆羅門、赫魯曉夫、吠陀(這三個等級是高種姓)和首陀羅(低種姓)。賤民(即在冊種姓,又稱“賤民”)不是印度的人,不在四等之內。
它是古代世界最嚴格的等級制度,不同等級之間禁止通婚,而且是社會隔離和世襲的。
每個階級又被分成更小的群體,即亞種姓,目前這壹群體的人數有數萬。
在種姓制度下,身份是與生俱來的,低種姓和在冊種姓的人在社會上會受到壓迫和孤立,在接受教育和選擇職業方面也會受到各種限制和歧視。
印度Pratam基金會的壹項研究表明,雖然印度96%的兒童都上學,但他們在公立學校幾乎學不到任何東西。85%的孩子在學習三年後不識字——他們最多只知道自己的名字,而四年前這壹比例為54%。最多可以從1數到19。
2010通過的印度教育法,要求每個6 -14歲的孩子都要上學,但似乎並不在乎他們在學校能學到什麽。這項法律看起來更像是壹項建築招標,因為它詳細規定了每個教室和學校操場必須達到的最低標準。
在北方邦的偏遠農村,好的公立學校的評判標準是什麽?肯定是先靠近公路。因為方便老師開車。尤其是有督查組來的時候,老師們能很快趕到。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學校都有這個“奢侈”的條件。在達布布爾縣的壹個小村莊,小學校園裏幾乎看不到人影,狗和牲畜比人還多。學校的壹間廂房堆滿了幹草。
政府醫院向所有病人敞開大門,從掛號、手術到藥物的所有服務都是免費的。?
免費醫療是對是錯。
患者會不花錢頻繁去醫院就診,導致壹系列弊端。首先,政府財政不堪重負,資金無法及時到位。醫院資金緊張,醫療條件自然難以跟上,稍微好壹點的藥品經常缺貨,使得患者被迫拿著醫生的處方到藥店自費買藥。
其次,醫生每天面對的病人太多,工作壓力大。記者采訪的新德裏壹家中型政府醫院,平均每天接診5000多名患者。同時,由於醫生工資較低,給病人看病時難免應付跑腿,失職和誤診時有發生,導致醫患關系緊張。據了解,公立醫院病人被侮辱?甚至還有患者或家屬殺死醫生的惡性事件。
光顧印度政府醫院的基本都是低收入人群。他們對醫療條件要求不高,只要能花更少的錢治病就行。幾位患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政府醫院確實提供免費治療,但只能處理普通小病,無法處理壹些重疾和復雜的手術,藥物也滿足不了需求。患者只能轉到條件好但收費高的私立醫院。
私立醫院是為富人服務的。
雖然政府醫院是免費的,但有錢人受不了這裏的骯臟條件。因此,設備先進、幹凈、收費高的私立醫院成為他們就醫的首選。在印度,有1300多家私立醫院,主要面向中產階級以上人群。
私立醫院不僅有漂亮的建築,寬闊的草坪,壹流的醫療設施,還有很多受過西方高等教育的醫生。?與那些擁擠嘈雜,診療條件差,建築陳舊的公立醫院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因為私立醫院提供有償醫療服務,醫生待遇好,醫療條件好,藥品齊全。據介紹,壹般醫科大學的畢業生很難進來。但壹些知名私立醫院的醫生,要麽是“海歸”,要麽是印度醫科大學的醫生,至少是在政府醫院工作多年,積累了豐富臨床經驗的醫生。
雖然辦醫院條件不錯,但是收費高得驚人。記者的壹個印度朋友不久前只做了壹個簡單的CT掃描,花了1萬盧比(折合人民幣2000多)。這仍然是壹個小數目。壹些大手術往往要花費幾萬到幾十萬盧比,而且由於這些醫院都是自負盈虧,管理非常嚴格,病人要先交錢才能進手術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