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殷祖終身教育箴言三十二則

殷祖終身教育箴言三十二則

敦倫盡,惰邪誠。所有的惡都要做,所有的善都要追求。

真為生死,菩提心。深信並渴望持有佛名。

尹光大師壹生教導弟子很多,他的大弟子德森大師將其總結為八句三十二字。這八條箴言既是大師教育眾生的重點,也是他老人家自己的。所以,如果能把握住這32個字,就對殷祖的教育有所了解了。

在進入正文之前,我們先簡單介紹壹下尹光大師的生平。師傅是陜西合陽人,出生在壹個家教很嚴的家庭。因為陜西是大陸偏遠地區,壹般百姓生活艱苦,所以師傅從小就養成了勤儉節約的習慣。根據《印度祖籍》的記載,有壹次壹個弟子在找他,整個寺廟到處找但是都沒有蹤跡。最後發現老人曾經在天井裏洗衣服。那時候,銀祖已經80歲了,卻還在洗衣服,可見他勤勞的美德。這是從小受長輩教育的影響。

後來出家事業成熟了,就主動出家了。出家期間,大師的德行可以簡單地列舉為兩點。首先是“吃苦耐勞”。佛教中有米頭、水頭、菜頭等。,用來撿菜,燒水。他認真地做了所有這些苦行,服務大眾,不辭辛苦。二是“明白前因後果”。當法師是佛教的司庫(案例:負責整個寺廟的財務,包括衣食住行等。),他從中得到很大的感觸,知道佛教說的因果壹點都不能漏。

此後,他閉門在南海普陀山修行30多年,與外界沒有任何聯系,並致力於閱讀藏文書籍,以增強信心。早期龍舒凈土文學所啟發的凈土思想,現在用於禪定和正經供養。大師的名字後來被世人所知,是因為壹個高鶴年居士公開發表他的文章,大家才知道有這麽壹個和尚。所以70歲以後在蘇州的十年,成了大師教育眾生最忙碌的時期。

縱觀這位大師的壹生,自始至終,純粹是以凈土念佛來影響大眾。影響如何?下面根據這八個32字諺語簡單解釋壹下。

總是說

在這八句話中,前四句是“盡妳所能,要誠實。不作惡,行善”是教導我們做人的道理。“俗話說,打好基礎很重要。做壹個好人是學佛的好基礎。至於後四句“真的是生死,是菩提。“我深信我渴望持佛名,我說的是世俗法。因為即使人做得好,最高也只能化身上天;天道還在業障之輪的六大司裏,但終究還是會掉下來,就像向天射箭壹樣,還是會掉下來。所以也必須強調生法,這樣才能解決六道的生死輪回,才能安身立命,達到目的。這八句話其實是有根據的。前四句後兩句是根據《涅槃經》中的諺語:“壹切惡必行,壹切善必求。自凈來自佛教。後四句是清代吳楚禪師(凈土宗第十二祖)的啟示。

別稱

(壹)敦倫做分

第壹句是“鄧倫盡力”。倫理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焦慮的人也是善良的,說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應該越來越好。在倫理關系中,最基本的是家庭倫理,其他像鄰裏相處,離開社會後與人交往等都包括在內。既然他們之間有關系,就要把這些關系用親戚關系加厚,這就是所謂的“敦倫”。至於怎麽開始?關鍵在於“全點”二字。我們每個人都有不止壹個身份。當我們在今世有長輩,在來世有繼承人時,我們可能是孩子、父母或兄弟。我們在任何角色的時候,壹定要勝任,這樣我們的關系才會慢慢變好。要有壹段好的關系,很重要的壹點是雙方都能做好自己的本分。

中國人強調“五種關系”——君主、大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按照社會群體的發展,正是從“夫妻”開始,才有了“父子”“兄弟”等其他關系。至於如何弘揚“五德”,如何使之和諧友善?尹廣達大師說,要點只有壹個字“孝”。孝順很重要。比如在臺灣南部省的壹些地方,在三和或四合院的正殿祭祖牌是重視孝道的表現。

這是什麽意思?解釋“不忘自己的根。”今天,我們可以立足於社會,用良好的知識學習佛教。我從哪裏來?這是我父母寄來的。如果我們重視孝道,說明我們還有壹顆感恩的心,有了這顆感恩的心,事情就好辦了。因為有孝心,壹個家庭才會平安吉祥,對鄰居、社區乃至整個國家都會有很好的影響。正因為如此,祖先們反復強調孝道的重要性。現在很多人會覺得社會上的人不老,但其實社會上的好人還是占大多數的,因為如果壞人多了,我們不可能有機會坐在這裏。但是,壞人雖然只是少數,但是真的很讓人頭疼。所以,要靠大家發揚孝道來影響壞人,讓整個社會走向光明。這是第壹點,這是我們做人學佛的重要基礎。

(2)除惡務盡,保持誠信。

“對別人誠實。”“閑”在這裏解釋為“防”和“防”。“惡”是指對心理有負面影響的人。就當今社會的發展來說,很多事情對人的身心都有非常不好的影響。所以,作為壹個佛教徒,要防備不好的事情;特別是要小心,註意對自己前世有阻礙的事情。我們都是普通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習慣和脾氣。所以,很難說到底什麽是錯的,什麽是壞的。但是,有壹個大原則,就是只要有人或事會阻礙我以後的生活,我就要註意堤防。這是大原則,不考慮細節。

然後說“誠實”。“救”的人也會被保存下來。“誠”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解釋。第壹,說到“真”和“誠”。比如我們學佛,知道宇宙中有很多佛、菩薩、鬼神,所以無論在公共場合做什麽都要在私下裏做,也就是要“表裏如壹”。第二,做壹個“誠”“誠”的解釋。比如我們平日在佛寺拜佛、問安、鞠躬,內心要虔誠、恭敬;殷廣達大師說:“壹點敬而遠之,壹點敬而遠之。”。第三,“誠”也可以解釋為“平淡”、“簡單”。

民國二十九年,大師尹光八十歲。老人去世前幾天說,靈巖寺沒有方丈不合適,要立方丈。當時他心目中的候選人是監獄的主人。因為寺裏從上到下對苗振大師都有好感,我覺得他勤奮好學,所以我無異議通過了。尹光大師臨終前,鼓勵苗振大師紮紮實實地領導道場,不要講排場,因為排場對生死壹點幫助都沒有,都是空盤。雖然這是師父給和尚的啟示,但對在家的弟子更重要。比如,在處理長輩去世的事情上,我們不應該鋪張浪費,招搖過市,因為這對他們的來世沒有任何幫助。如果這麽熱鬧的虛擬布景能讓死人死,我們就算窮也要借錢去做。但正因為沒有幫助,妳就要簡單的去做。以上是“誠”(平淡)的第三種解釋,舉幾個例子。我們可以從日常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中舉壹反三。

(3)萬惡不赦

第三句,“不作惡”,意思是不做壞事;按戒律來說,就是“禁欲”。在罪惡中,尹光的創始人說“殺戮”是最嚴重的,所以我們應該放棄殺戮。妳可能覺得我們很久以前學佛之後就不殺生了,那為什麽不多說呢?但是雖然我們不殺動物,但還是有很多細微之處需要註意。比如女菩薩平日做家務,在廚房準備三餐。多註意水槽周圍的清潔,尤其是夏天,防止引來螞蟻。

大家都經歷過,螞蟻在舞臺上如果不烘幹很容易被淹死。另外,如果家裏有孩子,必然會有養樂多、糖果、餅幹等甜食。如果孩子吃了糖果,壹定要教會他把糖紙拿到水龍頭下沖洗壹下再扔掉,因為有些糖膏會粘在糖紙上。如果不處理,螞蟻來的時候很容易卡在裏面窒息。還有,吃完後不要扔裝滿果汁的養樂多或鋁箔袋,因為甜水會吸引螞蟻跑進去死掉。所以丟棄前最好用水沖洗壹下(鋁箔袋要先用剪刀剪開),這樣不容易引來螞蟻。學佛就是這樣。不必講得太深奧,只要平時在生活中實踐就可以了。

(四)追求美好。

先說“壹切好的做法”。如果我們遵守戒律,這就是所謂的“持”。在社會上,很多人認為自己是好人,因為他們能做好事。比如別人沒東西吃,我就給他們吃;沒有什麽可穿的,所以我會給他提供衣服。對,是對人好,但從細節上來說,所謂的善行應該不止這些。什麽是“善”?要考慮的事情很多,但至少要包括三點:第壹,就時間而言,不僅僅是為了眼前的利益,更是為了未來。第二,不僅對自己有利,對別人也有利。第三,我們所做的壹切都符合壹種極好的天地關系。只有滿足以上三點,才能稱之為“好”。

在古代,壹個富有的外國工人想提供冬季救濟和煮粥,以幫助饑荒難民。因為冬天天寒地凍,大家都想吃熱食,可以弄點銀子,所以消息公布後,幾十裏外的人都進來了。然而,由於事先缺乏妥善的規劃,救援當天發生了嚴重的騷亂。在寒冷的天氣裏,不耐煩的人們互相拉扯、推擠,結果20多人當場死亡。

壹聽說死了20多人,留在屋裏的成員頓時窒息而死,因為休克。事件發生後,人們回顧整個過程,發現這樣的善舉實在值得商榷。天氣這麽冷,人這麽多,負責人沒有提前做好周密的安排和防範,導致救人不受傷害。怎能不令人遺憾!可見,壹件好事要做成,必須經過深思熟慮,結果才會圓滿。如果只想做壹個人人稱贊的好人,卻不仔細思考現實,做好事往往對人無益。

(5)真為生死菩提。

以上四句“盡妳所能,為人誠實。不作惡,行善”,這是做壹個好人的基礎,但對於學佛的人來說,這還不夠。因為學佛最重要的是結束生死輪回,所以必須“為了生死”而學。人生很無常。通常我們晚上睡著了就是“小死”,因為明天可能穿不上鞋了。如果能穿,可以繼續活下去;如果妳穿不上,就意味著生命結束了。正因為人生無常,所以要時刻做好生死準備。如果妳不是因為這個原因去學佛,即使妳聽了很多先人的教誨,也是沒有用的。

說到這裏,妳可能覺得可以做到,沒問題。但壹想到自己成績好(躲過生死),家人朋友卻還在沈淪,就覺得難以承受。我該怎麽辦?這是關於“菩提心”的。所謂“菩提心”,並不是像《驅魔人》那樣宣揚佛教;如果能許願影響家人鄰居朋友學佛,這就是“菩提心”。然而,說到這裏,問題又來了。修行佛法有這麽多方法。我們應該如何選擇和引導他人?今天壹定要掌握壹條正確的道路,那就是能使眾生成佛的“持名念佛凈土”。

(6)我深信我渴望持佛之名。

念佛名主要有三點:壹是“信”,二是“切願”,三是“壹心念佛”。什麽是“定罪”?我相信釋迦牟尼佛的話——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其次,我深信阿彌陀佛所許的四十八願絕不是假的。此外,我堅信十佛絕對對極樂世界和著名的佛教實踐贊不絕口。這種“信仰”非常堅定,即使釋迦牟尼佛再來勸我們放棄念佛的修行,我們也絲毫不會動搖。

第二個“誠願”分兩個方面。首先,我們應該對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感到厭惡。創始人曾提出壹個比喻,說尼姑的世界就像監獄,沒有自由;又像廁所,又臟又臭。因為這不是壹個可以長期停留的地方,所以妳應該盡早離開。英國科學家霍金曾說,壹千年後,地球將不再適合人類居住,因為大自然變化太大,壹切生存條件都會每況愈下。所以,我們要厭惡女人的世界。其次,我們應該渴望西方的天堂。我們徘徊生死而未始劫,在業障之輪的六大司中痛苦悲慘,受盡磨難;現在我想回家,去極樂世界,永遠死去。我應該是快樂而熱情的,帶著喜悅,奔跑著。有足夠的“喜惡”,死的願望深刻而真實。

最後,佛教名法的第三點是“壹心念佛。”念佛怎麽才能得壹心?按尹光創始人的說法,重點是《楞嚴經總趨勢》到菩薩念佛那壹章裏說的:“六根皆取,凈念此起彼伏。”這意味著念佛的時候要完全集中在壹句“阿彌陀佛”上。不管是自習還是* * *,都要聽清楚每壹個字;從心裏,從嘴裏,再從耳朵,每壹個細節都要清晰不散。相信大家都很熟悉這個“聽”的公式。如果真的能執行下去,丁慧壹定天天有大作為,將來壹定能贏。

標簽

這八句三十二字,是印光大師壹生教育的主軸。前四句和後四句聯系緊密,不可分割。後四句壹定要建立在前四句的基礎上,這樣才能落實,才能作為壹個起點。也就是說,道教行業要想有所進步,有所成就,首先要培養健全的高素質人格;佛菩薩的智慧和莊嚴,都是建立在做人的基礎上的。再者,前四句要配上後四句,才算完整。妳可以試著觀察壹下,懂學佛念佛的人和不懂的人絕對不壹樣。只有懂得佛法,才能知道什麽對親人朋友最好。總之,無論是世俗法還是出世法,創始人都為我們勾勒和指明了道路。若能善表先人之願,勤於法度,則利己利他,成菩提。

  • 上一篇:易經風水詳解
  • 下一篇:保險從業人員求職簡歷(大全5篇)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