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討護理安全管理方法和途徑在危重患者院內轉運中的作用。方法:轉運前評估危重患者病情和風險,在危重患者院內轉運中實施護理安全管理模式,轉運過程中註意病情觀察和管道護理,做好危重患者口頭和書面交接。結果:提高了危重病人院內轉運護理的安全性。結論:對危重患者實施院內轉運管理,可縮短轉運時間,提高轉運效率,降低轉運過程中不良事件和事故的發生率。
危重病人;院內運輸;安全護理
中國圖書館分類號R473文獻識別碼B文號1004-4949(2014)02-0228-01
做好各類危重病人在轉運途中的安全護理,對他們的治療、預後、康復都是重要的、必要的[1]。自2011110以來,我院加強了危重患者院內安全轉運的管理,減少了不良事件和事故的發生。報告如下。
1數據和方法
1.1臨床數據:重癥監護室每年安全轉運的危重患者600例,其中男性346例,女性254例;年齡16 ~ 90歲,平均45歲;80例內科病人和520例大手術病人病情穩定後轉回病房,6例死亡。
2護理方法
2.1.運輸前的護理
2.1.1轉運前向患者及家屬介紹自己,說明轉運的目的和必要性,取得他們最大限度的配合。它獲得合作。
2.1.2.轉運前病情評估危重患者病情復雜、危險、變化快,轉運過程中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的並發癥和壹些突發情況。因此,護士在轉運病人前準確、全面地評估病人的病情是關鍵[2]。值班護士在轉院前必須充分了解和評估所有患者的病情。根據評估,做好相應準備。
2.1.3對於有潛在危險的患者,如重型顱腦外傷、大量腦出血患者,應盡可能去除增加顱內壓的因素,包括轉運前吸痰、控制躁動、轉運中擡頭、適當約束等。,並帶上便攜式吸痰機;對於昏迷患者,應準備口咽通氣管、人工呼吸皮膚和氣管插管。對於氣管切開者,應檢查人工氣道的固定情況,必要時加強固定,防止插管脫落或移位。
2.1.4.檢查靜脈通路是否通暢,連接是否緊密。最好使用靜脈留置針進行輸液,以保證轉運過程中有效的靜脈通路。
2.1.5轉運所需物品、藥品、器械的準備;根據患者情況準備不同的搶救藥物,如腎上腺素、阿托品、鹽酸利多卡因、尼可剎米、洛貝林、地西泮、乳酸鈉林格氏液等。同時準備好好心的電監護儀、氧氣袋、簡易呼吸氣囊、吸痰機等。,並在必要時準備壹個便攜式呼吸機。
2.1.6加強與ICU的有效溝通協調。轉運前通知ICU做好相應準備,告知患者基本情況,包括患者初診情況、目前生命體征、需要準備的藥物和器械,減少等待時間,為患者診療贏得時間。
2.1.7轉運過程中的護理。負責轉運的護士要有很強的責任心,判斷準確,在緊急情況下有獨立工作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如果病人生命體征不穩定,轉運時至少需要兩名陪護人員,並要求有能力的醫生隨行。
2.1.8收貨部門準備。接收部門的準備也很重要。轉運前要打電話給相關部門做好相應準備。如果患者有人工氣道,使用呼吸機,應提前告知,告知患者基本情況。出發前,再次確認接收方已做好相關準備,告知患者到達時間或聯系檢驗部門了解確切時間,確保能按需完成。
2.2轉運中的護理:
2.2轉運中的護理。
2.2.1監測生命體征。
密切觀察各種管線的情況。檢查管道是否就位並正確固定。從頭到腳逐個檢查管子是否固定牢固,要求接頭和三通的連接處擰緊。保持各種管道暢通有效,防止扭、壓、滑。註意引流液的顏色、性質和數量。運輸途中確保靜脈輸液暢通,以便搶救時服藥。將可暫時關閉的引流管如導尿管、部分腹部傷口引流管等夾住,並將夾住的管和引流袋固定在患者腹部。
2.2.2轉運過程中,保持平車速度平穩,防止顛簸,頭部保持在大輪末端,由於大輪速度緩慢平穩,可減少震動。上下斜坡時,患者頭部始終處於高端,以免給患者造成不適。冬天註意保暖,夏天雨天給病人蓋好被子。安撫和約束情緒激動的患者,防止患者跌倒和受傷。
2.2.3運輸中並發癥的處理。壹旦出現嚴重並發癥,應就地搶救,同時與相關部門聯系,以便得到專科治療。
2.2.4運輸過程中的監控和記錄。在轉運過程中,應密切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血氧飽和度、患者的意識狀態、呼吸頻率和呼吸模式,同時記錄各項監測指標的數值、轉運過程中的意識活動狀態、搶救和治療情況。
2.2.5搞好交接班。到達接收部門後,與相關人員做好交接工作。交接的內容包括病人的診斷、意識、瞳孔、生命體征、氧流量、各種管道名稱及植入深度、引流液情況、特殊用藥、皮膚情況等。
3討論
3.1危重病人院內安全轉運的管理意義重大。危重病人的轉運是治療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環節。恰當的操作不僅可以在患者治療過程中融洽醫患關系,還可以減少法律糾紛。作為護理管理,護理安全管理應放在首位。據文獻報道,11。6%的急危重癥患者有不同程度的並發癥和意外。通過預見性護理程序,可以顯著降低不良事件的發生率,如從床上摔下、從管子上脫落、病情惡化和心臟驟停。要註意保持呼吸道通暢,有痰時及時吸痰,防止痰堵引起窒息。顱腦外傷患者搬運時應有安全合適的體位,如取仰臥位。為防止嘔吐物誤吸入,腦脊液耳漏患者頭部偏向患側,頸椎損傷患者用頸托固定。搬動血氣胸患者時,應夾住胸腔閉式引流管,防止導管脫落,漏氣或液體倒流。術後註意檢查胃癌、腸癌患者身上的各種導管,保持通暢,妥善固定,防止脫落、折疊、扭曲。患者返回科室後,由高級責任護士或護理組長對患者進行重新評估,觀察病情。
3.2危重患者院內轉運前和轉運過程中的預處理是降低風險、保障高危危重患者轉運安全的重要措施。轉運前清除氣道內分泌物和吸出物,呼吸困難或血氧飽和度低的患者應提前插管,保持氣道通暢,出血部位應有效包紮止血和輸血,出血性休克患者應擴容,心力衰竭患者應用血管活性藥物微量泵調整,顱內高壓患者使用脫水劑,血氣胸狀態下胸腔閉式引流,骨折部位固定。轉運過程中密切觀察病情,及時處理氣道分泌物,調整呼吸機模式,穩定血壓(如加快血管活性藥物的輸註和滴註),糾正嚴重心律失常(如室顫),穩固各種管道和夾板。通過這些預見性治療,危重患者的轉運安全系數明顯提高。
4摘要
危重病人院內轉運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治療和護理。院內轉運可能導致患者生命體征發生變化,甚至加重病情,導致不同程度的並發癥。因此,必須采用適當和安全的護理方法來運送患者,以確保為患者提供的醫療護理服務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成功轉運對降低危重病人的死亡率和致殘率具有積極意義。
參考
[1]王冠民,劉喜英。開胸手術患者院內轉運的安全管理[J].護理研究,2009,23(增刊1): 129。
[2]唐美宗。危重病人院內轉運的安全管理[J].護理研究,2010,24(1):105 ~ 106。
危重病人護理論文模式二:危重病人腸內營養的護理體會摘要目的探討危重病人腸內營養的護理措施,總結其治療效果。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2011 ~ 2012住院的68例給予腸內營養的危重患者的護理方法。結果在資料中選擇的68例危重患者中,4例出現嚴重消化道出血,停止鼻飼,其余64例患者耐受性良好。在接受營養支持治療兩周後,68例患者的血糖、血紅蛋白和血清白蛋白水平均恢復正常。結論早期臨床胃腸營養支持和科學合理的護理措施可顯著減少患者內環境紊亂,提高生活質量,降低死亡率。
危重病人;腸內營養;護士
研究證明,合理的營養支持是搶救和治療危重病人必不可少的環節。正因為如此,近年來腸內營養在危重病人中的應用有了很大的發展。腸內營養不僅能保護胃腸粘膜,維持胃腸功能,還能維持正常的內臟血流。危重病人的身體狀態處於高分解代謝狀態。現場營養可以為患者提供充足的能量,糾正負氮平衡,預防細菌移位引起的腸源性感染。本文對我院2011 ~ 2012住院的68例危重患者給予腸內營養的護理方法進行回顧性分析。具體如下。
1數據和方法
1.1的壹般資料選取2011至2012至1在我院住院的68例危重患者。68例患者中,男性患者465,438+0,女性患者27例。年齡最小的18歲,最大的88歲,平均年齡47歲。疾病方面,39例診斷為嚴重胸腹復合傷,14例診斷為頭胸復合傷,15例診斷為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68例患者均有胃腸道問題,不能經口進食。經過專業診斷,他們需要7天以上的營養支持治療。
1.2方法患者開始腸內營養治療後,定期連續監測血清白蛋白、血紅蛋白和血糖。
1.3營養支持途徑①鼻胃管途徑:該營養支持途徑適用於胃腸功能正常,實施過程中無昏迷,或能在短時間內完成從鼻飼向口服飲食過渡的患者。②鼻空腸插管餵養:如果患者胃腸功能處於正常狀態,且不昏迷,或能在短時間內完成從鼻飼到口服飲食的過渡,則可采用這種營養支持餵養途徑,可減少因導管途徑問題引起誤吸和反流的概率。③胃造瘺和空腸造瘺餵養:此法創傷較大,適用於需要長期腸內營養的患者。這種方法需要手術造口來將營養管放置在胃或空腸中。
腸內營養的應用原則1.4腸內營養的應用應充分考慮患者的胃腸功能,可選擇兩種類型的腸內營養:元素型和全蛋白型。必需的腸內營養劑:普羅帕酮和普羅帕酮。全蛋白腸內營養:使用這種腸內營養供應的患者,因為需要使用阿斯巴甜和萬能,所以腸道功能狀態要良好。在腸內營養治療過程中,應註意血糖和電解質的測定,詢問患者的胃腸道情況,根據患者不同的身體狀況調整腸內營養液的劑量和濃度。
1.5餵養方式①壹次性餵養:這種方式是壹次性註射配制好的腸內營養食物,並發癥較多。(2)間歇餵養:分階段給予所需腸內營養食物,註射頻率為3-4小時壹次;如果需要重力滴註,註射頻率為30-40分鐘壹次。③持續滴註:這種方法需要借助腸內營養泵給患者持續滴註20-24小時,因為需要的時間比較長,需要患者有良好的耐受力。④循環滴註:這種方法需要控制輸液泵在壹定時間內持續泵入。
2個結果
在資料選取的68例危重患者中,4例出現嚴重消化道出血,停止鼻飼,其余64例患者耐受性良好。在接受營養支持治療兩周後,68例患者的血糖、血紅蛋白和血清白蛋白水平均恢復正常。
3討論
3.1營養支持的基本概念是指為了治療或緩解疾病,增強治療的臨床效果,根據營養學原理所采取的膳食營養措施,也稱為治療性營養。所采用的飲食稱為治療性飲食,其基本形式壹般包括治療性飲食、鼻飼、管飼、必需飲食和靜脈營養。它是維持和改善器官、組織和細胞的功能和代謝,預防多器官衰竭發生的主要和重要措施。腸內營養支持的適應癥包括:①口服不足或不能進食者。口腔腫瘤、咽喉腫瘤手術後;營養需求增加,食物攝入不足,如敗血癥、甲亢、惡性腫瘤及其化療或放療、厭食、抑郁;中樞神經系統障礙,如意識喪失、腦血管意外和咽反射喪失,不能吞咽。②胃腸疾病。胃腸瘺;炎癥性腸病(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短腸綜合征;胰腺疾病,腸道準備。③胃腸疾病。腫瘤放化療引起的輔助性燒傷和損傷;術前術後營養支持;心血管疾病;肝病、腎病和腸外營養的轉變;先天性氨基酸代謝缺陷。腸內營養支持的禁忌癥包括胃腸功能衰竭;完全性腸梗阻;嚴重的腹內感染。
3.2危重患者腸內營養的護理
3.2.1鼻飼管的護理鼻飼管的選擇多為鼻胃管或鼻胃管。置管後要註意對躁動或不配合的患者進行適當的約束,防止導管被意外拔出。導管應采用非侵入性固定方法進行固定。長方形繃布的上端要貼在鼻尖的下端,然後把繃布的下端撕掉,左右交叉後再螺旋貼在鼻飼管上。護士在給病人鼻飼時應註意檢查鼻飼管位置是否正確,抽取胃液,以保證腸內營養的順利進行。為防止導管堵塞,應註意以下幾個方面:①如持續輸註高濃度營養液,應每隔2-4小時用10-20 ml溫水沖洗導管,每隔24小時更換外輸液管。②如需通過鼻飼管給藥,不同藥物應分開輸註,避免藥物與營養液混合。
3.2.2營養液輸註的護理營養液溫度應有效控制在35 ~ 37攝氏度之間。如果天氣寒冷,應先給輸液加溫,將輸液加溫器放在輸液管道上遠離輸入口的那壹段,並改變加溫器的位置,防止局部溫度過高。護理人員在配制營養液時,應註意檢查營養液的外包裝和出廠日期,避免給患者輸註過期和汙染的營養液。手術前,他們要註意洗手,將營養液搖勻。營養液開封後的保存條件是在2-8攝氏度下不超過24小時。正確的營養液輸註姿勢是平躺擡頭30-45?輸液半小時後可以調整體位。
3.2.3口腔護理經過總結和研究,很多胃腸置管患者都會出現口腔炎。這主要是因為壹旦口腔腺體長期缺乏食物刺激,口腔內的唾液分泌就會逐漸減少。因此,對於胃腸置管患者,護理人員應指導其漱口,壹般使用清水或漱口水,昏迷患者應用生理鹽水擦拭整個口腔。
3.2.4心理護理有些危重病人做了氣管切開,多根引流管會刺激病人,引起疼痛;在腸內營養支持的過程中,患者還會出現反復腹脹、腹瀉,使患者對治療產生抵觸情緒,不願意積極配合醫護人員。這時候護士要耐心給患者及家屬講解相關知識。如腸內營養的優勢,腸內營養支持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並發癥等。,及時向患者及家屬詳細介紹和溝通,及時處理出現的問題,使患者信任和依賴護理人員。
4摘要
危重病人是臨床營養支持中最重要的群體之壹。這是因為患者的應激分解代謝增加了。許多危重病人也因疾病進行了機械通氣和氣管切開,他們的能量消耗增加了,對營養的需求也增加了。另壹方面,危重病人肝腎功能不全,營養負荷在地下,所以會出現代謝紊亂。通過研究,早期的臨床胃腸營養支持和科學合理的護理措施,可以顯著降低患者的內環境紊亂,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參考
嚴海平。腸內營養在危重病人中的應用及護理[J].青海醫學雜誌,2006(36)。
[2]張水蛟。危重病人的腸內營養支持[J].現代醫學與健康,2007(23)。
陳。臨床心理護理指導[M]。北京:科技文獻出版社,20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