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爾維亞人信仰東正教。
克羅地亞人信奉天主教。
穆斯林信仰伊斯蘭教。
1992年4月至1995年4月,波黑(以下簡稱“波黑”)三大族群為波黑的未來和領土劃分打了壹場戰爭。自6月起,前南斯拉夫開始解體。波黑(前南斯拉夫六共和國之壹)的三大主要民族穆斯林、塞爾維亞和克羅地亞在波黑前途問題上分歧嚴重:穆斯林主張脫離前南斯拉夫獨立,建立統壹的中央集權國家;克羅地亞人也主張獨立,但希望建立壹個松散的聯邦國家;塞爾維亞人堅決反對獨立。1992年3月3日,波黑議會在塞族議員的反對下正式宣布波黑獨立。4月6日和7日,歐盟和美國相繼承認。塞爾維亞人隨即宣布成立“波黑塞爾維亞共和國”,脫離波黑獨立。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三個主要民族之間的沖突突然加劇,導致戰爭爆發。其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壹階段,波黑三大族群展開大規模的領土爭奪戰(1992.4 ~ 1994.1)。起初,戰爭是在穆斯林和克羅地亞人與塞爾維亞人之間開始的。不久,穆斯林和克羅地亞人之間的關系破裂,他們之間也發生了激烈的戰鬥。首先,雙方奪取了自己居民占多數的地區。接著,塞爾維亞人和穆斯林在塞爾維亞東部-波黑邊境、西北地區和首都薩拉熱窩爭奪地盤,塞爾維亞人和克羅地亞人在靠近克羅地亞邊境的北部地區爭奪地盤。各派武裝不斷開辟新的戰場,戰火在波黑四分之三的地區迅速蔓延。三個民族20多萬人參戰,其中穆斯林110000人,塞族8萬人,克族5萬人。塞爾維亞人得到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1992年4月由前南斯拉夫塞爾維亞和黑山共和國組成)的支持,其部隊中有4萬人是前南斯拉夫人民軍1992年5月撤退時留下的波斯尼亞塞族官兵,裝備有坦克、火炮、飛機等重型武器。(穆斯林和克羅地亞人在戰爭初期基本沒有重武器)。到1993年底,占波黑人口31.4%的塞族人控制了約70%的國土,占波黑人口17.3%的克族人控制了約20%的國土,而占波黑人口43.7%的穆斯林只控制了約10%的國土。為制止波黑戰爭,聯合國安理會自1992年5月以來相繼通過了壹系列決議,如對波黑塞族和南斯拉夫實施全面制裁、向波黑派遣維和部隊、在波黑設立“禁飛區”、建立穆斯林“安全區”等。北約對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實行全面封鎖,並為“安全區”提供空中保護。聯合國和歐盟也多次進行斡旋,但均無果。
第二階段,西方加緊介入波黑,戰爭進入相持階段(1994.2 ~ 1995。).北約對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的幹預從軍事威脅升級為對塞族的有限空襲。1994年2月初,它向塞族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他們限期從薩拉熱窩撤出所有重武器,後來又以“禁止”為由擊落了4架塞族飛機。3月,在美國的敦促下,穆斯林和克羅地亞人簽署了建立聯邦軍隊的協議,再次形成了穆斯林和克羅地亞人共同對付波黑塞族的新局面。4月,穆族發動春季攻勢,從“安全區”主動出擊,試圖收復失地,打通控制區之間的聯系。塞族進行了反擊,並包圍了“安全區”之壹的戈拉日德。北約立即作出反應,對戈拉日德的塞族陣地進行了第壹次空襲,遏制了塞族的進攻。同年8月,南斯拉夫為擺脫國際社會的制裁,在塞族拒絕接受美、俄、英、法、德五國聯絡小組提出的波黑和平方案後,斷絕了與塞族的壹切聯系,使塞族陷於孤立無助,削弱了他們的軍事優勢,但仍在戰場上占據主動。5438年6月+10月,穆族發動秋季攻勢,奪取了比哈奇周邊的大片塞族土地,成為“安全區”。塞族人進行了軍事總動員,在克羅地亞“克拉伊納共和國* * *”軍隊的支援下,收復了全部失地,並於6月中旬165438+10月包圍了比哈奇。165438+10月下旬,北約對克拉伊納塞族控制的胡德賓機場和波黑塞族控制的奧托卡導彈基地進行了大規模空襲,但並沒有改變戰場態勢。年底,雙方達成停火協議。1995年3月,戰爭再次爆發。7月,塞族接連攻占斯雷布雷尼察和澤帕兩個“安全區”,並繼續圍攻比哈奇。
第三階段,塞族失去軍事優勢,被迫妥協(1995.8 ~ 12)。8月初,在克羅地亞派兵65438+萬攻占克拉伊納地區後,美國提出了和平解決波黑沖突的新建議。8月30日至9月14日,北約以薩拉熱窩遭到炮擊為由,出動3400多架飛機對波黑塞族陣地實施空襲,發射13枚戰斧巡航導彈,使波黑塞族的指揮、控制和通訊系統完全癱瘓。在克羅地亞軍隊的配合下,穆斯林和克羅地亞軍隊趁機襲擊了波斯尼亞西部的塞族人。到9月底,穆斯林-克羅地亞聯邦和塞族實際控制的領土接近五國接觸小組為雙方規定的比例。塞爾維亞人失去了軍事優勢,被迫同意南斯拉夫代表他們參加由美國主持的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和平談判。11年10月21日,南斯拉夫塞爾維亞、波黑和克羅地亞三國總統在美國俄亥俄州代頓達成《波黑和平框架協議》,並於04年2月14日在法國巴黎正式簽署。根據該協定,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將繼續作為壹個統壹的主權國家存在,由兩個實體組成,即穆斯林聯邦和塞爾維亞共和國。穆斯林聯邦控制著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565,438+0%的領土,其余由塞爾維亞人控制。
波黑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爆發的最大規模的局部戰爭。在戰爭中,三個氏族使用了近2000門大炮、600輛坦克、600輛裝甲車和壹些戰鬥機。在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的430多萬人口中,有27.8萬人死亡,200多萬人成為難民。該國85%以上的經濟設施被毀,直接經濟損失超過450億美元。波黑戰爭自始至終伴隨著外部勢力的軍事幹預和武裝幹涉,尤其是美國以北約為工具的軍事幹預,對戰爭的結局產生了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