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次聽朋友說我在看《小別離》,我很同情地問:“妳就沒有什麽戲可追嗎?”
這也難怪,聽演員陣容,克裏斯蒂娜和黃磊的時候,很容易把它當成壹部都市婆婆家庭劇,嘮叨的父母吸引不了90後觀眾的註意力。
但是看第壹集的時候,我完全控制不了自己身上的野性的力量。壹口氣追了十幾集,感覺這是《家有兒女》的升級版。
《小別離》的故事很簡單,圍繞三個家庭(小康、中產、土豪)都想送還在上初中的孩子出國留學的過程展開。全劇場景類似情景喜劇,以三個內景和學校為主。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青春沒有轟轟烈烈的撕逼和流產,只有青春期和父母的爭吵和三年無休止的模擬王後雄和五年高考。
就像劇中的方多多壹樣,那時候我們早上不想起床上學,晚上偷偷寫小說不讓父母知道,免得被指責無所事事。
當時不知道自己在哪裏,和同學串通壹氣。連父母報的輔導班都敢偷偷逃課去做自己喜歡的事,這叫放松。
我們討厭父母沒完沒了的嘮叨。每天只看重成績,不在乎別人。我們覺得他們太守舊,不了解自己。
現在的升學壓力並沒有因為壹代父母的改變而減輕。成績是對學生的提醒,這仍然是壹個真實的命題。海清和黃磊飾演的中產夫婦分別是教育中的壹個好警察和壹個壞警察。我媽媽相信高壓表現。朵朵成績下滑的時候,她會盡快報輔導班,提高學習量,努力回到以前的好學生的位置。但是她從來沒有考慮過孩子們的想法。她對孩子很好,也知道現在學的東西以後基本用不上,但她在乎的是如果考不上好高中,上不了好大學,人生就毀了。
於是,她和很多家長壹樣,會偷孩子的日記,監控朵朵的壹舉壹動,甚至會深夜去朵朵的房間取指紋解鎖手機。
寫小說的故事被媽媽發現後,面對媽媽的怒吼,她再也忍不住了。我拿出95分的語文試卷,對著爸媽吼:“妳滿意了吧?”!成績,成績,這就是妳想要的!“然後我把我爸媽趕出了房間。
我爸媽坐在沙發上,哭著回憶我小時候朵朵有多聰明。他們不明白,當年成績好的孩子,為什麽現在變得這麽乖張。
大多數家長對這段話的反應應該是,自己的孩子怎麽這麽不懂事。雖然還沒有為人父母,但是已經經歷了孩子的階段。初中成績提高後,父母對我的態度是放養。即使成績下滑,也只會提壹兩句,不會大張旗鼓的上線。
其實初中的孩子也不是完全精神不健全,他知道自己該做什麽。只是缺乏壹點自律能力,需要家長監督引導。
教育靠疏而不是堵。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和理解很重要。無知的高壓只會讓孩子更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厭學。
孩子的心是柔軟的,他們知道誰愛他們,但父母通常不會給他們應有的尊重和空間。還是那句話,教育要講究方式方法。
通常,中國的父母在教育上有壹個劣勢:他們認為孩子是自己的附屬品。所謂的尊重,也是建立在孝順的基礎上,各司其職,萬事順遂。
隔壁小玉的爸爸壹開始壹直不相信調皮的小玉,但多多生氣地站起來問:“妳們大人是不是只把我們的孩子當玩具啊?”
父母總是站在皇帝的角度,認為孩子永遠年輕,沒有獨立人格,不懂事。殊不知15,6歲的孩子,有獨立的思想,有自己的小秘密。這些是大人絕對不允許侵犯的。
而父母以愛的名義綁架孩子,就像朵朵媽媽經常對朵朵說的:“妳是這個世界上唯壹有血緣關系的人,所以希望妳好好的。”父母把自己未完成的心願和未成功的道路,放在下壹代身上。不能說父母為我們做的壹切對我們都是有害的。他們用前輩的血淚教訓,為我們選擇了壹條看似平坦的光明之路。說到底,他們是希望父母老了,面對結婚甚至死亡的那壹天,能安心的看著我們幸福的生活。
朵朵在劇中和父母吵架後,父母還把做好的菜放在門口。在他們眼裏,無論妳犯了多少大錯,都是可以被原諒的。因為血濃於水,因為所謂的父女母子壹幕,只是意味著妳和他的緣分,就是這輩子壹直看著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父母對孩子的愛可以用三個字來概括:我舍不得,但我更喜歡紀伯倫詩中所描述的:
“妳的孩子不是妳的孩子,
“生活”渴望的是孩子。
他們是通過妳來的,但不是來自妳,
雖然他們和妳在壹起,但他們不屬於妳。"
我們和父母是平等的,互相尊重,互相愛護。由於每個生物都有選擇自己想要過的生活的權利,我們以自由和尊重為前提。只要不觸犯道德法律的底線,家長就要發掘和引導孩子的興趣,讓孩子在不斷的探索中找到正確的道路,優雅無畏地成長。
最後附上這首詩的全文:
整部劇裏,既有家長對孩子教育的討論,也有對留學熱情的反思,還有壹些職場關系和婆媳關系。每天都是典型的生活,加上老戲骨生動自然的表演,這部劇在感動之余也有很多笑點。強烈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