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割據六國,最終建立了秦朝,標誌著戰國時代的結束。戰國時期,為了適應激烈的兼並戰爭,幾乎所有的諸侯國都進行了政治改革。和清末的戊戌變法壹樣,戰國時期的改革不僅非常曲折,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其中,就本文提到的兩位改革家而言,他們各自在戰國時期推動了壹場轟轟烈烈的改革,結果兩人都因為改革而被殺。那麽,問題來了,這兩個人分別是誰?
商鞅
壹方面,就商鞅而言,其結局自然為人們所熟悉。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姓姬,名公孫,名楊,是個愛國的人。戰國初,來自衛國的商鞅選擇來到戰國七雄之壹的魏國,希望在魏國施展才華。誠然,地處中原的魏是當時最強大的諸侯國。但對於已經人才濟濟的魏國來說,顯然沒有商鞅的舞臺。來到魏國後,商鞅以私生子的身份侍奉魏國相公叔措。
叔父病重時,向魏惠王推薦商鞅,說:“商鞅年輕有為,能以國相治國。”他還對魏惠王說:“不用商鞅,就要殺了他,不要讓他去別的國家。”魏惠王認為措叔得了絕癥,語無倫次,所以沒有接受。叔措趕緊調轉商鞅離開魏國。商鞅知道魏惠王不會采納錯叔的話,也不會殺了他,所以沒有馬上離開魏國。當然,最後因為在魏國難以施展抱負,商鞅決定投奔渴求人才的魏國和秦國。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國進行政治改革,他害怕人們的議論,所以猶豫不決。秦孝公決定召集文官和武將討論此事。秦國雖然有反對變法的勢力,但在秦孝公和商鞅的堅持下,特別是商鞅與儒教之爭後,秦國還是進行了變法。在這方面,在我看來,商鞅與秦相之辯,可以與諸葛亮在江東與儒者之辯相提並論。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得以在秦國推行商鞅變法,使秦國成為戰國七雄中最強大的諸侯國。對於商鞅變法來說,包括了軍銜等內容。比如商鞅主張重農抑商,重賞農耕。而且商鞅除了理論上的貢獻,還親自率軍與魏抗衡,從而收復了河西之地。然而,在秦孝公死後,秦國的貴族勢力,如公子謙,指責羅誌謀反。
對此,秦惠文下令追擊商鞅。商鞅逃到邊境,想住招待所。招待所的主人並不知道他是商務紳士,但看到他沒帶證件,就告訴商務紳士法,沒有證件留宿是犯罪。商鞅想去魏國,魏國以欺騙了兒子為由拒絕他入境。商鞅回秦後,被迫潛回封城商賈,發動城兵攻打鄭縣(今陜西省渭南市華州區)。秦惠文派兵攻打,結果商鞅失敗,死在童弟(今陜西省渭南市華州區(原滑縣)西南)。所以在我看來,就商鞅的結局而言,顯然是因為變法得罪了秦國的貴族勢力,甚至得罪了當時還是太子的秦惠文王,從而給自己帶來了殺身之禍。
吳起
另壹方面,無獨有偶,吳起也因為發起變法而丟了性命。吳起(公元前440年-公元前381年),姓姜,吳人,祖師(今山東縣)人。吳起和商鞅壹樣,本來就是壹個愛國的人。但由於戰國時期,魏國這樣的小國難以自保,自然也就留不住吳起、商鞅以及後來的等人才。他壹生居魯、魏、楚,熟讀兵家、法家、儒家思想。雖然吳起因為壹生不敗的戰績而被後人所知。但除了南征北戰,吳起在治國方面也頗有天賦。所以對於吳起來說,完全可以類比蜀漢的諸葛亮,東吳的魯迅。
戰國初期,原本在魏國赫赫有名的吳起,選擇了離開魏國,來到楚國。吳起投奔楚國後,楚悼王任命吳起為宛城太守,壹年後升任靈隱。擔任靈隱的吳起在楚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這就是著名的吳起改革。對於吳起的變法,核心內容是選拔人才、任用人才,削弱楚國的貴族勢力,建設精英教師。當然,吳起變法的實施導致吳起徹底得罪了楚國的貴族勢力。
吳起變法後,楚國強大,南攻百越,疆域擴大到洞庭湖和蒼梧縣,促使楚國疆域逐漸達到頂峰。公元前381年,楚出兵助趙,在周西(今河南省武陟縣西南以西)與魏軍作戰。楚軍過了梁門(位於關塞,大良西北),駐軍於森林(位於梁門以北),飲馬於黃河,切斷了魏國河內郡與都城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的聯系。在這方面,筆者認為,楚王悼亡時期的楚國因吳起改革而明顯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