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由於大象對聲音和火焰都很敏感,似乎這些龐然大物就算是軍事戰象,只要壹碰到槍械就會壹哄而散。所以把火炮放在戰象背上,只要開火,絕對是死亡行為。這樣看來,炮戰象應該只是帝國時代3制作組的腦洞吧?
其實就像火器剛出現的時候,光靠它們的聲音就足以嚇退很多沒見過世界失控的戰馬。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經過訓練的戰馬完全可以在槍林彈雨中背著騎手向敵人沖鋒。同樣,雖然野生大象害怕該地區的巨大聲音和火焰,但隨著打火機的出現,人們自然會特別註意訓練大象,讓它們盡可能適應新武器帶來的變化。
▲17世紀的印度戰象
既然可以訓練它們適應火器時代的戰場環境,那麽讓士兵背著火器騎在大象背上是值得嘗試的,雖然會因為大象更不穩定而讓訓練者感到有壓力。但是,有壹個問題。雖然當時火器確實被戰象成功攜帶,但沒有記載表明印度人在莫臥兒帝國時期將戰象作為移動炮臺。壹般戰象背上的士兵使用的火器更多的是火柴棍之類的武器。
▲使用火繩槍的莫臥兒象兵
印度戰象在槍械使用上的低配置很大程度上與印度象兵騎戰象的方式有關。與東南亞非常普遍的大象轎子不同,印度的大象士兵大多不用大象轎子,最多是在大象背上墊上毯子,防止它們摩擦皮膚。當然,這並不是說印度沒有大象轎子,而是印度的馬鞍像轎子尺寸很小,更像大象轎子而不是大象馬鞍。
▲17世紀的印度馬鞍像轎車。
雖然印度的這種象車基本上都是在戰場上指揮作戰的王子和將軍們使用,但是由於外形簡單,可以說印度象車的安全系數很低。以至於在印度的戰爭史上,都有印度王子指揮戰爭。在戰爭的關鍵時刻,他們像轎子壹樣被扔下,活活摔死。直到後來的18世紀,印度人民受當時英國人帶來的歐洲馬車的影響,發明了更安全、更舒適的印度象轎,但這種象轎多用於騎行,沒有在上面放置火炮的記載。
▲華麗的印度大象轎車。
那麽是否意味著帝國時代3中的炮戰圖像是假的呢?誒,放心吧,雖然印度人沒有把大炮這種重型武器背在象背上,但是在東南亞把超重的裝備放在象背上真的很常見。例如,在火器被廣泛用於戰爭之前,吳哥窟的浮雕中就出現了壹只拿著床弩的戰象的形象。
▲吳哥窟裏拿著弩的戰象(左)
▲浮雕的現代還原。
雖然弩可以像吳哥窟的浮雕壹樣直接放在戰象背上,但是後坐力更大的火炮必須依靠更穩固的平臺。而這也是東南亞比較常見的大型大象轎車。16~19世紀,東南亞的象車,雖然仍然沒有繼承者戰爭中的塔象車那麽重,但是更加寬敞,並且有護欄結構,可以讓使用者在象背上戰鬥的更加牢固。
▲東南亞的寶座像轎子
哪壹個國家最先把大炮放在大象背上,無從考證,但從清朝乾隆年間的清越戰爭開始,越南西山朝鮮軍“都是用大象馱著大炮,官軍(清軍)沖來守敵,寡不敵眾,潰不成軍。”可見至少到18年底,戰象配火炮的戰術已經成熟,在戰爭中也很有效。
▲越南大象轎車配火炮。
就像《帝國時代3》中炮戰象的精妙力量壹樣,歷史上東南亞的炮戰象都受到象布的承重能力和象能忍受的聲音極限的限制。所以這些戰象攜帶的槍支壹般都是口徑非常小的小槍。他們的火力所能起到的作用與其說是壓制和摧毀敵軍或陣地,不如說是為東南亞軍隊,包括當時的越南軍隊提供壹種可移動的火力補充和威懾。
但是,在19世紀,隨著火器的發展,戰象在戰場上的作用,和騎兵壹樣,也在減少。所以當時使用戰象的各國軍隊更多的是用戰象作為交通工具。不僅讓他們拖運貨物,甚至把火炮直接放在大象背上,最大限度地擠壓和利用大象的體力。
▲越軍用戰象搬運火炮。
但是戰象的後勤功能也讓這些龐然大物活躍在戰場上,壹直持續到上世紀美國的越南戰爭。甚至壹些負責後勤的部隊還會組織壹些戰象作為觀察平臺,在象背上架上重機槍,防備敵人的偷襲,同時從制高點打擊敵人。
最後,有壹個問題可能對大家來說更為關鍵。把槍械放在大象背上真的安全嗎?說實話,答案肯定不安全。雖然戰象可以通過訓練適應新的戰場環境,但沒有被人類完全馴化的大象仍然不可避免地是壹個巨大的不穩定因素。把重物背在背上,這些在自然界不可能出現的東西,避免不了讓它們對智商極高的動物感到焦慮。
▲斯裏蘭卡“納瓦姆滿月節”中的脫韁大象。
至於那些放大人類對大象訓練作用的人,說大象適應不了人類的過度使用,只是動物保護洗腦等等。,可以參考斯裏蘭卡和泰國大象遊行中大象動輒逃跑傷人的新聞。這些能參加遊行的大象和小象,可以說訓練嚴格,經驗豐富。每年的遊行也是固定流程,不會出現攻擊大象的情況。事實上,這些大象遊行經常導致大象逃跑並傷害人。然後情況更加多變,充滿硝煙、血腥味,以及各種噪音等幹擾的戰場環境?
本文為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創簡介及作者沈默,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媒體或微信官方賬號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果您有任何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