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這個大問題,跪求?

這個大問題,跪求?

10.電車問題

“電車難題”是倫理學領域最著名的思想實驗之壹,其內容大致如下:壹個瘋子把五個無辜的人綁在電車軌道上。壹輛失控的電車正朝他們駛來,壹會兒就會把他們壓死。幸運的是,妳可以拉壹個杠桿,讓電車去另壹條軌道。但是還有壹個問題。那個瘋子把壹個人綁在另壹條鐵軌上。考慮到以上情況,該不該拉杠桿?

解釋:

電車問題最早是由哲學家菲麗帕·富特(Philippa Foot)提出的,旨在批判倫理哲學中的主要理論,尤其是功利主義。功利主義提出的觀點是,大多數道德決策都是按照“為最大多數人提供最大利益”的原則做出的。從功利的角度來看,顯而易見的選擇應該是拉杠桿救五人只殺壹人。但功利主義的批評者認為,壹旦妳拉動杠桿,妳就成了不道德行為的幫兇——妳在另壹條軌道上對單個人負有部分責任。而另壹些人則認為,如果妳處於這種情況,要求妳做點什麽,妳的不作為同樣會不道德。簡而言之,沒有完全的道德行為,這才是重點。很多哲學家以電車問題為例,說明現實生活中的情境往往會迫使壹個人違背自己的道德標準,還存在沒有完全道德實踐的情況。

9.田野裏的奶牛

認知理論領域最重要的思想實驗之壹是“開闊地的奶牛”。它描述了壹個農民擔心他獲獎的奶牛丟失。這時,送牛奶的人來到了農場。他告訴農民們不要擔心,因為他在附近的空地上看到了那頭牛。雖然農夫相信送牛奶的人,但他還是自己去看了看。他看到熟悉的黑白形狀,非常滿意。過了壹會兒,送奶員又去空地確認了壹下。牛在,但它躲在樹林裏,空地上有壹大張白紙黑字的紙包著樹。顯然,這個農民把這張紙錯當成了他自己的奶牛。問題是,雖然牛壹直在空地上,但是農夫說他知道牛在空地上是不是對的。

解釋:

《開放空間中的奶牛》最初是由埃德蒙·蓋蒂爾用來批判JTB(證明的真實信念)理論的,這是知識的主流定義。也就是說,當人們相信某件事的時候,它就變成了知識。事實上這是真的,人們有可證實的理由相信它。在這個實驗中,農場主相信奶牛在空地上,這壹點被送奶工的證詞和他自己對空地上黑白物體的觀察所證實。而且後來送奶員也證實了這是真的。盡管如此,農夫並不真正知道牛在哪裏,因為他認為那裏的牛的推導是基於錯誤的前提。Gettier用這個實驗和其他例子來說明,把知識定義為JTB的理論需要修正。

8.時間鮑勃!!!(滴答作響的定時炸彈)

如果妳關註近幾年的政治時事,或者看過動作片,那麽妳感興趣的是《計時鮑勃!!!"思想實驗壹定很熟悉。它需要妳想象壹個鮑勃!!!或者其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藏在妳的城市裏,爆炸倒計時很快就為零了。拘留所裏有個內線,他認識鮑勃!!!埋葬點。妳使用酷刑來獲取信息嗎?

解釋:

類似電車問題,時間鮑勃!!!情境也是壹個倫理問題,迫使壹個人在兩種不道德的行為中做出選擇。它通常被用來反駁那些說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使用酷刑的人。它還被用作壹個例子,在極端情況下,法律——就像美國禁止虐待囚犯的法律壹樣——可以放在第二位。感謝“24小時”這樣的電視節目和各種政治辯論,定期鮑勃!!!場景已經成為最常被引用的思維實驗之壹。今年早些時候,壹家英國報紙提出了壹個更極端的觀點。該報暗示,如果KB分子對酷刑沒有反應,那麽當局想折磨他的妻子和孩子以獲取信息。

7.愛因斯坦的光束

愛因斯坦著名的狹義相對論,是他在16歲時的思想實驗激發出來的。愛因斯坦在自傳中回憶說,他夢想追尋宇宙中的壹束光。他推論說,如果他能以光速在光的旁邊移動,那麽他應該能看到光變成“壹個在空間中不斷振蕩但卻停滯不前的電磁場。”對於愛因斯坦來說,這個思想實驗證明,對於這個虛擬的觀察者來說,所有的物理定律應該和壹個相對於地球靜止的觀察者所觀察到的是壹樣的。

解釋:

事實上,沒有人知道這到底意味著什麽。科學家們壹直在爭論壹個簡單的思想實驗如何幫助愛因斯坦向狹義相對論做出如此巨大的飛躍。當時這個實驗中的想法與現在廢棄的“以太”理論相反。但是他花了很多年來證明自己是對的。

6.忒修斯的船。

最古老的思想實驗之壹。它最早是在普魯塔克被記載的。它描述了壹艘可以在海上航行數百年的船,這要歸功於不間斷的維護和零件的更換。只要壹個板子爛了,就會被換掉,以此類推,直到所有的功能部件都不是原來的。問題是最終的船還是忒修斯原來的船,還是完全不同的船。如果不是原船,什麽時候不再是原船?哲學家托馬斯·霍布斯後來擴展了它。如果用從忒修斯的船上取下的舊零件重建壹艘新船,兩艘船中哪壹艘是真正的忒修斯的船?

解釋:

對於哲學家來說,忒修斯之船是用來研究身份的本質的。特別討論了壹個物體是否只等於其分量之和。壹個更現代的例子是壹個成長中的樂隊,直到某個階段,樂隊中沒有原創成員。這個問題可以應用到各個領域。對於企業來說,在不斷的並購和易主之後,仍然保持原有的名稱。對於人體來說,人體是不斷進行新陳代謝和自我修復的。這個實驗的核心思想是迫使人們反思認同僅限於實際物體和現象的常識。

5.伽利略的引力實驗。

為了反駁亞裏士多德關於自由落體速度取決於物體質量的理論,伽利略構建了壹個簡單的思想實驗。根據亞裏士多德的說法,如果將壹個輕的物體綁在壹個重的物體上,然後從塔上扔下去,重的物體會迅速下落,兩個物體之間的繩子會被拉直。此時,輕的物體會對重的物體產生壹個阻力,使下落速度變慢。然而,另壹方面,兩個綁在壹起的物體的質量應該大於任何壹個單獨物體的質量,所以整個系統應該下落得最快。這個矛盾證明亞裏士多德的理論是錯誤的。

解釋:

這個思想實驗有助於證明壹個非常重要的理論:不管物體的質量如何,也不管阻力如何,所有物體都以相同的速度下落。

4.猴子和殘疾作家

另壹個在流行文化中占有很大壹部分的思想實驗是“無限猴子定理”,也被稱為“猴子和打字機”實驗。定理的內容是,如果無數只猴子在無數臺打字機上隨機打字無限長時間,那麽在某個時刻,它們必然會打出所有莎士比亞的作品。猴子和打字機的想法是由法國數學家埃米爾·波萊爾在20世紀初推廣開來的,但其無數人和無數小時可以產生任何東西/壹切的基本思想可以追溯到亞裏士多德。

解釋:

簡單來說,“猴子和打字機”定理是描述無窮本質的最佳方式之壹。人腦很難想象無限的空間和無限的時間,無限猴子定理可以幫助理解這些概念所能達到的寬度。猴子能偶然寫出《哈姆雷特》看似違反直覺,其實是用數學證明的。這個定理本身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重現的,但這並沒有阻止壹些人的嘗試:2003年,英國壹家動物園的科學家們“實驗”了無限猴子定理,他們在靈長類動物公園裏放了壹臺電腦和壹個鍵盤。不幸的是,猴子們沒有打出任何十四行詩。據研究人員稱,他們只打了五頁幾乎全是字母“S”的紙。

3.中國室

“中國房間”最早是由美國哲學家約翰·塞爾在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的。這個實驗要求妳想象壹個說英語的人在壹個房間裏,這個房間除了門上的壹個小窗戶之外都是封閉的。他有壹本有中文翻譯程序的書。房間裏有足夠的稿紙、鉛筆和櫃子。用中文寫的紙通過小窗被送進房間。據塞爾說,房間裏的人可以用他的書翻譯這些詞,並用中文回復。雖然他根本不會說中文,但塞爾認為,通過這個過程,房間裏的人可以讓房間外的任何人都認為他能說壹口流利的中文。

解釋:

塞爾創造了壹個“中文室”思維實驗,來反駁計算機和其他人工智能真的可以思考的觀點。房間裏的人不會說中文;他不會用中文思考。但是因為他有壹定的工具,他甚至可以讓母語為漢語的人認為他可以流利地說漢語。根據塞爾的說法,這就是計算機的工作方式。他們不能真正理解他們收到的信息,但他們可以運行壹個程序,處理信息,並給人壹種智能的印象。

2.薛定諤的貓

薛定諤的貓最早是由物理學家薛定諤提出的,是量子力學領域的壹個悖論。它的內容是:壹只貓,壹些放射性元素和壹瓶毒氣,密封在壹個盒子裏壹個小時。壹個小時內,放射性元素衰變的概率是50%。如果它衰變,壹個連接到蓋革計數器的錘子就會被觸發,從而打碎瓶子,釋放毒氣,殺死貓。因為這種情況發生的概率是相等的,薛定諤認為盒子裏的貓在被打開之前就被認為是活著的。

解釋:

簡而言之,這個實驗的核心思想是:事件發生時沒有觀察者,盒子裏的貓同時以其所有可能的狀態存在(活著的和活著的)。薛定諤第壹次提出這個實驗是在回復壹篇關於量子態疊加的文章。薛定諤的貓也說明了量子力學的理論是多麽不可理解。這個思想實驗因其復雜性而臭名昭著,它也激發了各種各樣的解釋。其中最奇怪的是“多世界”假說,即有壹只貓和壹只活貓,兩只貓存在於不同的宇宙,永遠不會相交。

1.缸中的大腦

沒有比所謂的“缸中大腦”假說更有影響力的思想實驗了。這個思想實驗涵蓋了從認知到哲學到流行文化的所有領域。這個實驗的內容是:想象壹個瘋狂的科學家把妳的大腦從妳的身體裏取出來,放進某種維持生命的液體裏。電極被插入大腦,大腦與能夠產生圖像和感覺信號的計算機相連。因為妳獲得的關於世界的所有信息都是通過妳的大腦處理的,所以這臺電腦有能力模擬妳的日常經歷。如果這真的有可能,妳怎麽證明妳周圍的世界是真實的,而不是某種由計算機生成的模擬環境?

解釋:

如果妳認為這聽起來像黑客帝國,那麽妳是對的。這部電影和其他科幻作品都是在這個思想實驗的影響下創作出來的。這個實驗的核心思想是讓人們質疑自己經歷的本質,思考作為壹個人到底意味著什麽。這個實驗的最初原型可以追溯到笛卡爾。笛卡爾在《第壹哲學的沈思**》壹書中,提出了能否證明自己所有的感官體驗都是自己的,而不是某個“邪惡的魔鬼”產生的問題。笛卡爾用他的經典名言“我思故我在”來回答這個問題。不幸的是,“缸中大腦”實驗更加復雜,因為與電極相連的大腦仍然可以思考。這個實驗被廣泛討論,對這個實驗的前提有很多反駁,但沒有人能有效回應它的核心問題:妳究竟如何才能知道什麽是真的?

  • 上一篇:官網買的小米手機怎麽送保修?
  • 下一篇:中國在發展的同時,還有很多習俗和陋習。它們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