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三十條規定

《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三十條規定

解釋:

1.本行為的主體是達到責任年齡並具有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單位可以構成本行為的主體。這種行為的客體是公共安全。

2.行為人在客觀上表現為:違反國家有關危險物質管理的規定,制造、買賣、儲存、運輸、郵寄、攜帶、使用、提供、處置危險物質。違反國家有關危險物品管理的規定,包括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以及部門規章、通知等規範性文件的規定;

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民用爆炸物品管理條例》、《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輻射防護條例》、《核材料管理條例》、《農藥安全使用條例》、《關於加強煙花爆竹企業安全生產管理的緊急通知》。

制造,是指以各種方法生產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蝕性物質和傳染病病原體等危險物質;買賣,是指行為人買賣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蝕性物質和傳染病病原體等危險物質的行為;

儲存是指行為人在倉庫或者其他場所儲存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蝕性物質以及傳染病病原體等危險物質;運輸,是指通過各種運輸工具運送爆炸性、毒性、放射性、腐蝕性物質和傳染病病原體等危險物質;

郵寄,是指通過郵局將爆炸性、毒性、放射性、腐蝕性物質和傳染病病原體等危險物質寄往目的地;攜帶,是指攜帶少量爆炸性、毒性、放射性、腐蝕性物質、傳染病病原體等危險物質從壹地前往另壹地或者進入公共場所;

使用,是指在生產、科研或者日常生活過程中使用爆炸性、毒性、放射性、腐蝕性物質和傳染病病原體等危險物質;提供,是指將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蝕性物質和傳染病病原體等危險物質借給或者交給他人或者單位;

處置是指對爆炸性、毒性、放射性和腐蝕性物質以及傳染病病原體的銷毀或其他處理。

3、違反國家有關有害物質管理的規定。生產制造中,未經主管部門批準並向縣級以上公安機關備案而設廠,生產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蝕性物質,培植傳染病病原體等危險物質的;

或者廠房、生產設備不符合防火、防爆、防毒、防輻射等安全要求,未采取安全措施的;或違反安全操作規程生產。

在買賣危險物質方面,行為人違反了相關法律法規關於買賣危險物質的規定。例如,《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第三十四條規定“購買劇毒化學品應當符合下列規定。

生產、科研、醫療等單位經常使用劇毒化學品的,應當向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公安部門申請購買憑證,憑購買憑證購買;

(二)單位需要臨時購買劇毒化學品的,應當憑單位出具的證明(註明名稱、數量、用途)向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公安部門申請準購證,憑準購證購買;

③個人不得購買除農藥、滅鼠劑、殺蟲劑以外的劇毒化學品。生產經營劇毒化學品的企業不得向無購買憑證和準購證的個人或者單位銷售劇毒化學品。劇毒化學品購買憑證和準購證不得偽造、塗改、買賣、出借或者以其他方式轉讓,不得使用無效的劇毒化學品購買憑證和準購證”。

運輸危險物質時,貨物容器不符合安全運輸要求的;或者托運時偽造貨物名稱、隱瞞貨物真實性質,未按規定派出押運人員或者押運人員擅自離崗的;或者非法混裝、混裝、配車等。

在儲存危險物質方面,倉庫和貨物位置設置不當,沒有通風、降溫、消毒等安全設備;或者不按性質分類隔離等安全規定存放貨物。

在危險物質的處置中,危險物質處置不當會對自然環境和社會安全產生嚴重影響。因此,我國相關法律法規對有害物質的處置規定了嚴格的方法和程序。

例如,《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第二十四條規定,“廢棄危險化學品的處置,應當依照固體廢物汙染環境防治法和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第二十五條規定“生產、儲存、使用危險化學品的單位轉產、停產、停業或者解散的,應當采取有效措施處置危險化學品的生產或者儲存設備、儲存產品和原料,不得留下事故隱患。

處置方案應當報市人民政府負責危險化學品安全監督管理綜合工作的部門和同級環保部門、公安部門備案。負責危險化學品安全監督管理綜合工作的部門應當對處置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4.根據該條規定,違反國家規定,制造、買賣、儲存、運輸、郵寄、攜帶、使用、提供或者處置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蝕性物質或者傳染病病原體等危險物質的,處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情節較輕的,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

單位違反治安管理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本條的規定處罰。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

第二條適用範圍本法適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的下列勞動爭議:

(壹)因確認勞動關系發生的爭議

(二)因訂立、履行、變更、解除和終止勞動合同發生的爭議。

(3)因退市、辭退、辭職、辭職產生的爭議。

(四)因工作時間、休息休假、社會保險、福利、培訓、勞動保護等發生的爭議。

(五)因勞動報酬、工傷醫療費、經濟補償或賠償發生的爭議。

(六)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勞動爭議。

  • 上一篇:正式離婚協議2022五條
  • 下一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