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董仲舒法律思想的特點及其影響。他以儒學為基礎,吸收了陰陽五行、法家、殷周神權等各種有利於維護封建統治的思想因素,創立了新儒學。他提出了“三綱六紀五常”。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後來成為指導封建立法和司法的基本原則。董仲舒把《春秋》作為治國安民的法典。每當遇到政治、法律等壹切難題,他都從《春秋》中尋找答案,並根據《春秋》精神進行理論論證。董仲舒所說的“統壹”,就是“天子的統壹”,即君主集權。為了維護和發展當時政治經濟的大壹統局面,加強對人民的思想統治,董仲舒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要求儒學統治其他學派。董仲舒為了論證“君權神授”,創立了“天人合壹”的神學目的論。把天空描述為創造和主宰萬物的神,人的情感和意識都是適應天空的。君主的統治是天意的具體安排,君主必須按照天意行事。董仲舒的“君權神授”之類的說教,實際上是世界統壹專政下“神聖”君權的反映。董仲舒根據人君、臣、父、子、仁、德的倫理原則和“崇陽抑陰”的神學理論,提出了壹套維護封建等級制度的“三綱五常”理論。董仲舒總結了秦亡的歷史教訓,認為漢朝必須改弦更張,實行“現代化”,提出“大德小刑”的法律原則,用儒家的仁政代替法家的重刑。董仲舒的道德原則和刑事輔助都是源於天道。他主張德治,強調禮樂教育的作用,但也重視懲罰。在實施道德和諧與懲罰時,要著眼於人的不同“性”。
近代孫中山三民主義的立法指導“三民主義”是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的總稱。它是隨著孫中山思想的不斷進步而逐漸豐富和完善的,經歷了從舊三民主義到新三民主義的巨大轉變。它不僅是孫中山政治經濟觀的理論基礎,也是孫中山法律思想的指導原則。民族主義是三民主義之首。在舊三民主義中,民族主義的基本內容是“驅逐韃靼人,恢復中國”。“驅逐韃靼人”是指推翻滿人通知的清政府,“恢復中國”是指恢復漢族民族國家,“視滿人為異族”。很明顯,這種民族主義包含了以漢族為基礎的大漢族主義。然而,當時的清朝已經成為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相互勾結壓迫中國人民的代表,而在它通知中國的二百多年裏,要求推翻掌握國家政權的滿清貴族的統治,顯然具有革命意義。孫中山多次強調,國民革命的對象主要是殘暴統治中國的滿族皇帝和貴族,既要反對民族毀滅,也要反對民族報復。後來,由於帝國主義列強對中華民族的日益關心,他的民主日益朝著反對帝國主義的方向發展,主張廢除列強在中國的特權,廢除領事裁判權,恢復關稅自治,收回租賃權和失地。這些對民族主義的解讀,體現了孫中山在處理國內民族關系和帝國主義問題上的認識飛躍。民主是三民主義的核心,其基本內容是推翻腐朽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中華民國。孫中山的舊民主主義基本上沒有超出西方自然人權的範圍,即人人平等,同屬壹家,少數決不能壓迫多數;每個人都有天生的人權,不能以君主的身份為臣民努力。新三原則時期,孫中山的民權思想具有與西方不同的特點。重點突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明確指出西方資產階級民權制度的虛偽性。這是現代憲政史上前所未有的創新。五權憲法是在保障民權的思想指導下頒布實施的,體現了當時憲法法律制度的民主性、科學性和前瞻性。民生主義是孫中山三原則中最有特色的部分。他從民生原則出發懲罰農民,著眼於占中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的生計。這與當時對農民革命采取敵視態度,從根本上暗示農民的資產階級改良派和立憲派是完全不同的。他把解決土地問題列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中心問題,認為只要解決了土地問題,就可以直接實行社會主義,就可以“防止”資本主義的禍害。孫中山的舊三民主義解決“資本”問題的具體方法,是實行壹個國家資本主義的所謂“集體生產社會主義”,幻想壹個沒有資本家的資本主義。這充分說明他看到了資本主義的諸多弊端,卻低估了封建主義對社會的嚴重束縛,其理論具有壹定的烏托邦色彩。舊三民主義時期,孫中山將其三民主義的壹貫精神概括為“自由、平等、博愛”。具體來說,民族主義意味著自由;民權意味著平等;民生就是博愛。孫中山這壹時期的法律觀也是舊三民主義的法律觀,即以“自由、平等、博愛”為指導的法律觀。在為中國革命而鬥爭的過程中,他對清政府專制法律的批判和民國法律的制定都註入了這壹思想。在反對清政府進行民族壓迫政策和法律的鬥爭中,孫中山曾多次提出“大小官司必傷歐美,委任陪審團成員,委派律師代理,使壹切可以協議。”不被拷打致死,不被逼供,“人民有完全的集會、結社、言論、出版、居住和信仰的自由”,倡導民權平等的理念;要求法庭充分重視證據,強調人道主義,批判斬首、斬首、處死等酷刑;主張治國要靠法治,執法機關的活動以“平等、自由、博愛”的精神為指導。孫中山在重視法律的同時,也非常重視國會作為立法機關的重要性和獨立性。他多次指出* * *和平的根源在於法律,法律的根源在於國會。他高估法律和國會作用的觀點,在北洋軍閥的教訓下,在他向新三原則發展的過程中,終於有了很大的改變。在晚年的法律思想中,他還明確提出廢除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的各種不平等條約,體現了他追求平等、相互尊重主權的民族自愛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