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我國工會的維權機制有哪些?

我國工會的維權機制有哪些?

各級工會適應新形勢下加強維權工作的需要,進壹步完善工作格局,創新方式方法,健全組織體系,完善運行機制,加強工會能力建設,提高維權工作水平。——構建社會化維權格局。維權工作中,各級工會及時就職工權益和工會工作的重大問題向黨委請示、報告,向政府和社會有關方面通報,積極推動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重視、各方支持、工會運作、職工參與的社會化維權格局,形成了全社會參與維權的整體合力和強大聲勢。為了協調各種社會關系,整合社會資源,實現多方參與,共同維權。中華全國總工會整合工會新聞宣傳力量,設立新聞中心,及時發布工會工作特別是維權工作的情況。各級工會充分發揮工會宣傳陣地作用,借助中央和地方主流媒體,進壹步加大對工人階級和工會工作的宣傳力度,充分利用輿論力量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積極營造工會依法維權的良好社會環境。——創新工會維權方式方法。各級工會積極探索主動、依法、科學維權的新途徑、新方法,創造了許多獨特而富有成效的經驗。如農民工輸出地和輸入地工會聯合互動,構建“源頭建會、屬地管理、聯合互動、雙向維權”機制,滿足農民工維權需求;不同城市的工會通力合作,創建了城際工會維權聯動機制,變“點”維權為“線”維權,增強了工會維權的整體實力;壹些地方工會以社會化方式成立了職工法律維權中心,建立了職工法律援助機制,做好個人維權工作,為職工提供了有效的法律援助和服務;壹些地方建立了工會維權工作巡查制度,實行了職工代表巡查制度,促進了工會維權工作的落實,等等。各級工會領導機關積極鼓勵和支持基層工會的實踐創新,註意總結經驗,推廣典型,推動工會維權工作蓬勃發展。——完善工會維權的組織體系和運行機制。各地積極采取措施完善工會組織體系,加強縣級和鄉鎮工會建設,充分發揮地方工會與產業工會、區域產業工會與企業工會、上級工會與基層工會的積極性,探索上級工會擔當基層工會的措施和方法,加強上級工會對下級工會的指導和服務,形成協調配合的格局和維權工作的整體合力。在經濟發達、職工人數多、條件成熟的地方,穩步推進建立鄉鎮(街道)總工會試點工作,認真研究解決建立鄉鎮(街道)總工會存在的問題,努力發揮鄉鎮工會組織的維權作用, 並繼續探索和完善以鄉鎮(街道)工會為龍頭,以村(社區)和各類經濟區為中間層,以企業工會為基礎的鄉鎮。 壹些地方積極加強區域性、行業性工會組織建設,建立健全相應的區域性產業職工代表大會、集體合同制度和區域性勞動爭議調解組織,壹些地方對工會工作實行網格化管理,使維權工作更加有效。各級工會圍繞深化維權工作開展調查研究,深入基層和職工群眾,及時掌握勞動關系動態、職工權益實現情況和職工隊伍發展變化,把握職工思想脈搏,為加強源頭參與、開展維權工作提供依據。許多地方工會強化激勵約束機制,探索建立職工對工會工作的評價機制,建立工會維權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探索試行基層工會主席直接民主選舉,加強對工會幹部的保護,支持工會幹部依法維權,推進工會工作的大眾化、民主化、法制化和社會化。——提高工會維權能力。各級工會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規範工會幫扶幹部工作,進壹步加強工會領導班子和工會幹部隊伍建設,夯實工會維權工作的組織基礎。各級工會按照加大工會幹部培訓力度的要求,通過多種形式和渠道的崗位培訓和職業培訓,努力提高工會幹部維權能力和水平。據中華全國總工會統計,2005年,全國有486,5438+萬名基層以上工會幹部參加了地方和行業工會輪訓,52萬人參加了崗位適應性培訓,56,5438+萬人參加了地方和行業工會領導幹部研討班,42,000人參加了地方和行業工會中青年幹部培訓班,63,000人參加了工會幹部培訓同時,各級工會積極推進工會資產管理體制改革,依法加強工會社團資產管理,大力發展工會企事業單位,加大工會經費收繳力度,增強了工會為職工辦實事、維權的實力。
  • 上一篇:證人拒絕出庭作證怎麽辦?
  • 下一篇: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港水域交通安全管理條例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