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其實那些“遠在深山”的生態退化更危險。環境汙染了,土地還在,還有可能修復。但有些致命的生態破壞是難以修復的,比如失去的物種無法“死而復生”,失去的土壤無法回到原來的位置,幹涸的濕地無法重現生機。中國的生態危機主要表現在:
生態系統的全面退化
中國是世界上唯壹包含全球生態系統類型的國家。然而,不幸的是,中國的自然生態系統正在不同程度地退化。青藏高原草地生產力從20世紀60年代的300公斤/畝下降到100公斤/畝以下。地下嚙齒動物數量從8~10只增加到30只/ha;土地暴露率從不到10%上升到30%以上。中國90%的可利用天然草地都有不同程度的退化,並且以每年200萬公頃的速度遞增。紅樹林從歷史上最大的25萬公頃減少到目前的不足1.5萬公頃。
快速土壤侵蝕
中國水蝕、風蝕、凍融面積達356萬平方公裏;全國沙化土地654.38+0.74萬平方公裏,涉及30個省(區、市)。黃河流域泥沙年入流量654.38+0.6億噸;長江流域每年水土流失24億噸。伴隨土壤流失的,還有各種營養元素。黃河流域每年流失的泥沙中,氮、磷、鉀三種元素的總量約為4000萬噸,超過了2003年全國對化肥的需求量(3990萬噸)。
瀕危物種增加
在《聯合國瀕危物種國際貿易公約》所列的740種瀕危物種中,中國就占了189。中國有4000~5000種瀕危或瀕危高等植物,占中國高等植物總數的15~20%。棲息地環境變化、棲息地破碎化和大型水利工程是物種瀕危或滅絕的重要原因。在1988~2000年期間,黑龍江省嫩江縣天然林斑塊數量從240個增加到343個,平均斑塊面積從80公頃減少到68公頃。由於三峽工程的實施和環境汙染,長江上很難找到白暨豚的蹤跡,科學家承認該物種已經功能性滅絕。濕地消失了
自然濕地已經大量消失。
在北方,河北省的濕地在過去的50年裏消失了90%,即使有幸保留下來的濕地,也有80%以上成為了汙水排放地;陜西關中地區30多個縣,近幾十年來損失了數萬個“澇塘”(池塘)。生態危機
在南方,中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的水域面積從最大的4000平方公裏減少到不足50平方公裏。幹旱半幹旱地區濕地的情況更不樂觀:由於內蒙古阿拉善盟上遊黑河的過度開發,進入綠洲的水量從9億立方米減少到目前的不足2億立方米,導致東西居延海幹涸,數百個湖泊消失。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腎的萎縮大大降低了其調節氣候、調蓄洪水、凈化水體的能力,在壹定程度上加劇了旱澇災害。
這個種植園只有壹個樹種。
幾十年來,發展大量人工純林的傳統沒有改變,反而愈演愈烈。以白楊為例,原來的“南有單家浜,北有楊家將”,現在發展成了“東、西、北、南全楊賈冰”。如今,白楊已經南下江南,逼近南嶺。整個西北、華北平原甚至江南部分地區都以楊樹為主。高密度、單壹樹種的人工純林對國家生態是有害的,單壹樹種形成的種群本質上是生物多樣性極度下降的“綠色沙漠”。第六,農業生態系統退化危及糧食安全和糧食安全基礎。現代農業過分強調技術、土地利用,忽視土地耕種。“化學化”雖然帶來了產量的快速增長,但是土地退化了,食品安全受到了沖擊。大化肥、農藥、除草劑、激素、添加劑、農膜,甚至反季節種植、轉基因技術的濫用,造成了土壤板結、環境汙染、生物多樣性減少、病蟲害增多、產量下降。以前需要壹年才能長大的豬,現在四個多月就能養肥。壹只有兩個翅膀的雞,在激素的作用下,可以長出3~6個翅膀。這樣的食物進入食物鏈的生態後果可想而知。中國的生態危機還包括生物入侵、全球變暖和海洋生產力下降。政府應該像重視環境汙染治理壹樣警惕生態危機帶來的隱患,動員全社會解決這個問題,還中國壹片真正的藍天。只有生態退化得到遏制,環境才能得到根本改善。
編輯本段中的保護措施
近年來,中國政府加大了投入巨資保護生態環境的力度,取得了顯著成效,但生態環境總體惡化的趨勢並未得到有效遏制。還應在以下幾個方面加強。1,進壹步加強生態系統修復工程。停止毀林,全民造林,退耕還林,退耕還草,退耕還林還草,恢復濕地,禁獵禁捕,控制工業汙染,實現生活汙水全處理,這些保護和恢復生態環境的系統工程,國家、企業和全民都應該把它作為重中之重。毫不誇張地說,保護和恢復生態環境與經濟建設同等重要。社會各界的生態保護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思想深入人心,這是生態保護工作所必需的群眾基礎。要大力推進全民環境教育,從娃娃抓起,讓公眾了解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國情省情,讓“保護生態環境和資源就是保護人類自身”的理念深入人心,讓綠色環保行為和生活方式成為壹種時尚。3.加強生態監測。在我國,水環境、氣體環境、工業汙染的簡單監測已經成熟,為環境保護做出了巨大貢獻。但生態環境還處於起步階段,沒有系統的監測技術和完整的監測網絡。生態環境的相關數據仍然是通過各部門東拼西湊的方式獲取,準確性和時效性較差,制約了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的開展。因此,必須建立和實施有效、系統的生態環境監測。
編輯本段的相關數據
生態危機的後果比戰爭更危險,更具毀滅性,包括地球和地球上的所有生命。歷史經驗表明,壹個國家是可以從戰爭的創傷中恢復過來的,比如二戰後的德國和日本。但是沒有壹個國家能夠從被破壞的自然環境中迅速崛起。只要我們看看現在的世界地圖,就可以看到,世界上最荒涼、最貧窮、最貧困的地方,在古代曾經是最繁華、最繁華的地方;目前世界上最貧窮最困難的人,在古代,他們的祖先在壹定時期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是什麽原因導致他們由盛轉衰,由富轉貧?我們來看看世界文明史:從古埃及文化、巴比倫文化、古希臘文化;來自古印度文化;來自中美洲的瑪雅文化;我們去中國樓蘭,研究這些文化的興衰,都能看到壹個相同的事實,那就是這些文化的興衰與所在地區植被的數量、質量、分布有關。請再看看下面的事實!如果情況不嚴重,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種族、不同政見的政府首腦如何坐在壹起(巴西1992,約翰內斯堡2000)研究世界環境與發展?如果情況不嚴重,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種族、不同政見的政府怎麽會願意參與、制定和實施這麽多與環境有關的國際公約呢?世界上的事情已經讓聯合國頭疼了。如果情況不嚴重,為什麽聯合國要在1973成立壹個像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這樣的常設機構來推動和協調地球上的各種環境問題?還是用壹些數字來描述吧,因為數字的表達可以量化概念,往往比文字的表達更具體清晰。2003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是“水——20億人的生活”,表明地球上有20億人沒有適當的安全飲用水供應。在第三世界,水汙染引起的疾病平均每天導致25000人死亡。每天有6000名兒童受到汙水的危害,相當於20架大型客機失事時每天死亡的人數。缺水是世界性現象,有些國家已經靠買水生活了。德國從瑞士買水,美國從加拿大買水,阿聯酋每年從日本進口雨水1984。日本只要花100噸水,就能換來1噸油。全國669個城市中,400個缺水,110嚴重缺水。由於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加劇,中國古代文明中心的發源地黃河每年斷流長達227天。中國每年因環境汙染和破壞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2000億人民幣,相當於20次唐山地震造成的經濟損失。2003年,國家環保總局公布,我國生物入侵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574億!這個數字還不包括嚴重的生態和環境破壞。新中國成立以來,氣象、海洋、地震等7種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損失(折算成1990價格)每年都呈明顯上升趨勢:20世紀50年代,年均損失約480億元;60年代570億元;70年代為590億元;80年代690億元;90年代前五年約為119億元;65438年至0996年,僅洪災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就達2200億元;65438年至0998年中國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達3007億元。根據世界銀行1997的壹份統計報告,中國每年僅空氣和水汙染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高達540億美元,相當於GDP的3%-8%。這個數字不包括其他環境破壞和生態災害造成的損失,也不包括1997之後中國生態環境持續惡化造成的損失。這意味著到2002年實際損失會更大。2002年中國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長8%左右,今年8%增長的實際數字是6543.8+億,6543.8+億!坦率地說,目前,中國的經濟增長付出了巨大的生態代價。如果中國的環境損失達到GDP的8%,那就意味著人民壹年辛苦創造的財富被生態環境的破壞抵消了,白費了!這樣下去,怎麽富國強民,全面進入小康社會!今天,大多數人能夠認識、理解、需要和接受生態化。因為20世紀追求經濟增長的發展理念給人類帶來了沈重的環境災難,人類已經無法承受生態環境惡化帶來的損失,自然對人類的報復,以及人與土地、人與人、代與代之間各種極度緊張的關系。在我國,也許不是所有人都能正確理解生態化的深刻含義,也許有些人還在利用生態化的號召力來達到牟利的目的。然而,我們的國家領導人很擔心。2002年,在九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朱镕基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談到了生態環境:“生態環境問題仍然相當嚴重”。全國人大環境保護委員會主任委員曲說:“局部環境的破壞可能導致整體環境問題,甚至威脅到整個國家和民族的生存條件。”2003年,國家環保總局自然保護司司長楊朝飛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中國面臨的生態壓力仍然很大。在生態方面,如果壹方用多種方式管理破壞,那就壹邊管理破壞,壹邊管理,管理趕不上破壞。”2000年,國務院發布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首次提出了科學的生態保護思想。大多數有識之士都深信,生態轉型是生存、發展、健康、幸福的根本,是各行各業和人類社會不斷發展的唯壹出路;這將是地球上每個人的唯壹選擇,並付諸實施。“生態”不僅是壹個前瞻性、創新性、戰略性、方向性的詞語,更是壹股不可回避的洪流,是人類社會與時俱進的具體體現,是社會發展的必然。
編輯這壹段黃河流域的生態危機。
黃河流域大部分位於幹旱地區,水資源先天不足。據統計,黃河水資源只有580億立方米。而且黃河水因為泥沙太多,每年至少需要200億立方米的水才能沖走654.38+0.6億噸的泥沙。可用水必須減少200億立方米。這樣,黃河每年實際可利用的水量為300億立方米,供沿河九個省區和河北、天津兩個省市使用。需求已經供不應求,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和浪費使得水資源形勢越來越嚴峻。缺水已成為2008+0979黃河面臨的壹大問題。黃河流域有154個城市缺水。1988,缺水城市增加到300個,缺水總量54億立方米。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缺水城市的數量每年都在增加。城市擴張、流動人口劇增後,城市用水不得不從農業用水中擠出,或者城市大量超采地下水,造成大面積地下水漏鬥和地面沈降。地下水質量惡化等。由於缺水,北方糧倉河北省連年幹旱,耕地保有量逐年減少。1986水田灌溉面積比1980少900萬畝,糧食產量長期停滯。在寧夏和甘肅,由於嚴重缺水,大量人口生活在溫飽線以下,無法擺脫貧困。黃河流域水資源先天不足。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特別是近20年來,下遊斷流頻繁發生,不僅加劇了水資源供需矛盾,也給流域生態環境帶來了壹系列影響。據黃河記載,1761黃河花園口最大流量為32000立方米,7月1958日為200立方米每秒。水文資料顯示,黃河年均徑流量560億立方米,黃河入海水量占總徑流量的比例,50年代為79%,60年代為60%,70年代為70%,80年代為80%。黃河第壹次斷流是在1972年,當年斷流17天,1991—1995,平均每天斷流620公裏。1997年截流13次***226天,截流河段長683公裏。黃河可能成為季節性內陸河。斷流之處,黃河的帆影成了無水之舟。斷流嚴重影響了黃河下遊城市居民的生活。東營、濱州、濮陽等市對居民實行定時供水,家家戶戶儲水備用,裝滿了鍋碗瓢盆。黃河兩岸,秧苗枯萎焦枯,長時間斷流,五谷不收。停產給工農業生產造成了巨大損失。如年產30萬噸尿素和合成氨的中原化肥廠,因黃河斷流不得不停產。總之,黃河沿線地區停水造成的經濟損失、生態破壞和環境汙染十分嚴重。以山東濱州為例:濱州位於山東省北部,黃河三角洲腹地,北瀕渤海,是黃河入海的必經之地。這個地區氣候幹燥,降雨少,地下是鹹水,很難吃。因此,該地區的工農業生產和城市居民的生活主要依靠黃河水,這是其經濟命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