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壹:地理氣候差異。
中國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到處都是草原,適合遊牧。
農民必須定居下來。早期的農民只能搭建簡單的窩棚或者用石器挖簡單的窯洞居住,所以只能選擇幹旱和水澆地進行耕作。黃河流域正好幹旱灌溉,所以成了中國農耕文明的發源地。
在黃河流域農耕的演變中,炎黃子孫在學會建造土坯房後,逐漸遷移到多雨的淮河和長江流域。
古代歐洲氣候寒冷,是原始森林,適合狩獵,不適合遊牧。歐洲人學會遊牧後,必然會分批走出歐洲的原始森林,來到歐亞大草原,完成向遊牧文明和氏族社會的進化。歐洲人已經在歐亞大草原上遊牧了4000年。因為草原退化,歐洲人被迫分批南遷。他們有兩個選擇:要麽尋找農耕地,進化成農耕文明;或者掠奪農耕文明。
他們選擇了後者。
原因二:擴大防守差異。
當時有壹萬多個農耕部落分散在黃河、長江等流域,部落之間爆發戰爭在所難免。例如,黃帝和顏地打得火熱。
本來壹萬多個農耕部落是不可能結盟的,但是突然之間手持銅制武器的外來遊牧民族被殺,中華民族第壹次到了最危急的時刻。炎黃皇帝被迫化敵為友,壹萬多個農耕部落也被迫結盟,用石制武器抵抗銅制武器。雙方浴血奮戰十余年,終於打敗了入侵者。
從此,在外來遊牧民族的強大威脅下,華夏子孫必須抱團防守,部落聯盟再也無法解體。
大禹正是在這種部落聯盟的基礎上,將各部落命名為諸侯國,建立了大夏王朝。
所以,是國防促成了中華民族的大統壹。
歐洲人壹直保持著遊牧擴張的習慣,正是擴張導致了歐洲的分裂。
歐洲擴張的典型特征:抱團掠奪,各自爭奪掠奪的果實。
比如歐洲人聚集起來消滅古印度,遊牧部落先完成了向農業文明的進化,然後在被占領的印度土地上演變成大大小小的國家。因為擴張主義者只能統壹別人,從來不想被別人統壹,國家是不可能統壹的。
古羅馬人的祖先古希臘,也是來自歐亞大草原的遊牧民族。古希臘的遊牧部落演變成國家後,互相廝殺至死,卻無人能統壹。戰敗者寧願求助於外國波斯人,也不願被自己人統壹。
馬其頓漁夫亞歷山大從中受益,最終統壹了古希臘,建立了亞歷山大帝國。但是亞歷山大根本沒有改變他的擴張主義本性,所以他只能壹下子征服世界,而不能壹下子統治世界。他就像壹只斷了棍子的熊。他每擴張壹個地方,就交給壹個總督,所以帝國各地的實權其實都在總督手裏。他壹死,帝國立刻分崩離析,這並不奇怪。
羅馬人隨後建立了壹個比亞歷山大帝國更大的羅馬國家,但由於其擴張主義性質,又壹次讓歐洲失去了統壹的機會。
羅馬擴張的主要目的是掠奪財富。當時的東北歐洲極其落後和野蠻,有日耳曼人、斯拉夫人、法蘭克人、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勃艮第人等遊牧部落。,沒有掠奪價值,所以羅馬人壹直選擇在西亞北非的擴張方向。他們最大的擴張功績是將古埃及納入了羅馬的版圖,但由於東北歐洲沒有統壹,為西羅馬帝國的崩潰留下了巨大的隱患。
原因三:政治制度差異。
封建中國實際上是壹個國中之國的松散統壹。因為諸侯國的人權、財權、軍權是完全獨立的,君主也不是中央王朝任命的,只是象征性的統治者。
但在當時,只有這種壹國之內的松散統壹才是最智慧的統壹模式,是各方都願意接受的雙贏統壹模式,是最好的統壹模式。否則,恐怕任何統壹模式都難以為繼,中華民族統壹大業將毀於壹旦。
因為這種國中之國的統壹模式至少有四個優點:
第壹,以封建制度為紐帶,以烽火為傳遞信息的手段,中央王朝與各諸侯國形成了強大的防禦體系,有效地威懾和抵禦了外敵入侵。
第二,中央王朝雖然壹般不能幹涉諸侯國的內政,但按照封建制度,它可以調解諸侯國之間的矛盾,防止諸侯國欺小而相互開戰,為中華民族贏得了1300多年的和平。65,438+0,300年間,世界其他地方戰亂不斷,但即使是夏到商、商到西周的改朝換代戰爭,規模也較小,持續時間也較短,總體上是和平的。
第三,封建制度沒有改變土地公有制的性質。國王和君主只是土地的合法代表,不是地主,所以都是靠俸祿生活。再者,實行長子繼承制,有效避免了國家領導人繼承造成的國家分裂。雖然國王和君主要分封少量土地給貴族和英雄,但分封的土地只是從公有制變為私有制,並沒有成為獨立的國家領土。
四、由於土地的主要公有制沒有改變,所以耕種者多為國民而非奴隸,只有貴族的仆人才是奴隸。但這種性質的奴隸享有家庭般的人權,有傑出才能的可以重用。例如,出生為奴隸的伊尹成為了商朝的宰相。
所以春秋戰國以前的封建制度帶給中國的不僅僅是和平,還有社會的穩定。
歐洲實行民主,而正是民主制造了歐洲統壹的最大障礙。
古希臘所有的部落國家都有強烈的民主思想。越是民主,越是追求獨立自由,從來不想被別人統壹。
羅馬人模仿古希臘人建立民主羅馬,卻把羅馬式的“民主與國家”變成了戰爭機器。
羅馬元老院對壹系列人事任免、政策法律、國家重大決策進行表決。中國人按照財富的多少分為六個階層,每個階層的百人團代表依次投票。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元老院所屬的壹等階級和騎士階級的百人團擁有半數以上的票數,所以只要兩個階級同意,其他階級的百人團就不需要投票,壹切國家政策都可以決定。
這兩個階級至少在戰爭問題上總是壹致的,因為每次戰爭中掠奪的土地等大量財富主要是被這兩個階級的人瓜分的。
這兩個階級分享的土地越多,他們就越需要奴隸來耕種。好在戰爭可以產生大量的戰俘,所有的戰俘都可以變成奴隸。
戰爭的好處主要被這兩個階級占有,但負擔卻全部轉嫁到人民身上。
越來越多的人成為奴隸,貴族的財富,失去了基本的人權,許多奴隸被賣到奴隸戰場。戰鬥的奴隸必須戰鬥到死,才能讓貴族觀眾大飽眼福。
占領區更多的人變成了窮人或者社會底層的無產者,在他們的心裏,從來沒有把羅馬當成自己的祖國。
羅馬農民階級不僅是國家的經濟支柱,也是羅馬軍團的主要兵員來源。經過多年戰亂,他們為生活而戰,家園或田地荒蕪,或不堪重負,逐漸淪為半農奴。
羅馬日益加劇的貧富分化也為西羅馬帝國的崩潰埋下了深深的隱患。
民主羅馬後來變成了帝國羅馬。但羅馬皇帝也被打上了民主的烙印,不能順利將皇位傳給後代,但貴族和將軍可以民主競爭。結果,鬥爭越血腥,皇帝的壽命就越短。比如217-270,53年有30個皇帝。就這樣,皇權更叠頻繁,人民與德國疏遠的羅馬,外表看起來很強大,實則極其虛弱。它被中國的武帝用錘子砸碎了。
因果關系是這樣的:漢武帝反擊匈奴,匈奴被迫西遷,擠壓日耳曼、法蘭克、斯拉夫、盎格魯、撒克遜等遊牧部落,各遊牧部落被迫壹起進攻西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的人民沒有抵抗入侵者,而是紛紛加入入侵者,西羅馬帝國壹下子被撕成了碎片。
從此,歐洲進入了長達五六百年的黑暗無政府時期。在這段黑暗時期,遊牧部落先後演變為法蘭克、英國、西班牙、葡萄牙、俄羅斯等國家。其中,弗蘭克是最大的。本來弗蘭克統壹歐洲是有點希望的,但也是平均民主思想造成的。弗蘭克死後,老國王把國家平分給了他的三個兒子。壹分為三的弗蘭克,當然無法再擔負起統壹歐洲的重任。
後來歐洲幾個大國捧出壹個德意誌皇帝,企圖靠這個皇帝統壹歐洲。但是作為壹個皇帝,他肯定是極權的,但是這個皇帝應該是七帝選舉出來的。有了這次選舉,皇帝就成了沒有實權的擺設,自然無法完成統壹歐洲的使命。
在法國大革命中,拿破侖統壹了大部分歐洲,但他讓人們選他當皇帝。他成為人類歷史上第壹個民選皇帝後,在西班牙、意大利等地任命自己的兄弟為王,引起內亂。同時繼續征服俄國,企圖武力統壹歐洲,最後果然徹底失敗。
德國人民又把希特勒推上了舞臺,希特勒也試圖用武力統壹歐洲乃至世界,結果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慘敗告終。
因此可以得出結論,壹個民主的歐洲必然是壹個分裂的歐洲。
原因四:土地制度的不同。
中國夏朝屬於氏族社會末期,其特點是氏族家族多,諸侯國小。正是老子向往的社會,即“小國寡民,雞犬之聲相聞,民不聊生,至死方休”,適合土地完全公有制。
自商朝以來,隨著氏族社會的解體。壹夫壹妻制的小家庭是家庭的主體,實行了井田制。井田制是壹種公有土地和私有土地,與我國目前的農村農地有壹定的相似性。井田制是中國的獨創,是適應家庭變革的必然產物,是土地從公有制向私有制過渡的最穩定的模式。它存在了壹千多年,為穩定中國的封建社會做出了貢獻。
井田制之所以消亡,是因為到了春秋時期,太多的土地被分封給貴族,剩下的礦田無法承受沈重的賦稅負擔,以至於“苛政猛於虎”;農民越來越失去耕種公地的積極性,寧願做貴族的奴隸,拋棄公地,耕種貴族的私有土地,因為貴族不向國家納稅,做貴族的奴隸比做國民好。
商鞅變法,實行郡縣制,廢除了貴族特權,也廢除了井田制。土地全部國有,獎勵給有軍事功勛,勤耕細作的人,使秦國迅速強大,統壹了中國。從此,中國結束了國中之國的松散統壹模式,進入了郡縣制的極權統壹模式。
中國首先創造了景甜制度,然後對其進行了改革,這穩定和促進了中國的統壹大業。
歐洲不是。歐洲先集體掠奪別人的土地,然後貴族們掠奪的土地被瓜分。這樣的土地私有化模式只能擴大歐洲的分裂。
例如,羅馬就是這種情況。正是因為羅馬極少數貴族占據了絕大多數土地,導致國家貧富分化嚴重,最終導致西羅馬帝國解體。
日耳曼遊牧部落占領西羅馬帝國後,在漫長的黑暗進化時期,當局占據了大片公共土地,並賞賜給自己的衛隊和其他心腹。當國家最終形成時,大部分土地落入新國王和新貴族手中。
在這個黑暗時期,基督教趁機發展壯大,占據了三分之壹的土地,形成了國中之國。教主的權力甚至超過國王,祭司比貴族更高貴。底層人民被政教剝削,政教爭權奪利。這樣的歐洲社會只能是壹個分裂的社會。
原因五:文化和教育差異。
中國封建社會早期,文字沒有完全成型,成型的文字也不統壹,所以文化教育主要是封建禮制的教育。這種教育主要是規範如何尊重死者,如何做壹個活著的人。
不要小看這種教育,它無時無刻不在進行,任何壹個家庭都在進行。久而久之,即使是壹個字都不認識的男女老少,也會對自己的祖先,對華夏子孫的祖先,以及忠孝節義,敬而遠之。雖然他們生活在不同的國家,但他們逐漸形成了相同的中國傳統,他們認同我們都是炎黃子孫。
儒家文化是封建文化最好的傳承。孔子的有教無類,梁武帝對儒家的獨尊,隋唐以後的科舉制度,基本上統壹了中國人的思想。
道家和佛教文化,無論是主張天人合壹、無為而治,還是主張善惡報應,也都有利於中國人的思想統壹。
正是中國文化教育的成功,讓中華文明永不斷裂。中國只是改朝換代,沒有滅祖滅國;雖然分開很久,但是會結合很久。
歐洲的文化教育並非如此。
人類尚未進入民主時代,但古希臘的文化教育崇尚民主、自由、獨立的思想,不利於古希臘的民族團結。
羅馬的文化和教育只停留在貴族階層,平民甚至失去了受教育的資格,所以對羅馬的祖國沒有認同感,這也是原因之壹。
在歐洲500-600年的無政府黑暗時期,基督教統壹了歐洲的思想,但與其說是統壹,不如說是禁錮。更可悲的是,基督教被卷入了與世俗政權的權力鬥爭,導致了大分裂,歐洲思想不可避免的分裂。
文藝復興後,歐洲人解放思想,崇尚民主科學,崇尚工業文明,商業文化大行其道。雖然歐洲率先進入現代文化教育,但現代文化教育催生了歐洲列強。歐洲列強首先忙於瓜分世界,然後為分贓不均而爭鬥,粉碎了歐洲統壹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