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中美稅制差異的原因

中美稅制差異的原因

中美稅制差異原因(壹)中美消費稅稅目的比較。

壹般來說,壹個國家的消費稅法的稅目,大多是基於其特定時期的經濟政策而設定的,用以引導消費方向,調整消費結構,影響生產結構。從世界各國的消費稅稅目來看,糖、軟飲料及其替代品是征收消費稅最廣泛的食用產品,有65個國家征收;29個國家對食鹽征收消費稅,27個國家對奢侈化妝品和香水征收消費稅。

《美國國內稅收法典》第26篇D部分將消費稅分為39個稅目,涵蓋燃料、環境稅、通訊、交通、外國保險、卡車和拖車等車輛、制造業、煙草、賭博、酒類、港口稅等。每個稅目還包含很多子目,非常復雜,大大小小的稅目有幾百個。這也反映了美國商品經濟的高度發達。此外,法典還規定酒類的稅目由國家和財政壟斷,使得對這類有害健康商品的限制上升到國家的高度,便於統籌管理,值得借鑒。美國消費稅的另壹個特點是專款專用。對許多應稅項目征收消費稅,形成特定基金,如高速公路信托基金、機場和航線信托基金、矽肺殘疾信托基金等,用於相關項目的聯邦支出,避免占用專項資金,值得借鑒。

相比較而言,我國的消費稅法規定有11個稅目。分別是:酒、煙、貴重珠寶玉石、化妝品、護膚品、鞭炮、煙花、汽油、柴油、汽車輪胎、摩托車、汽車(包括轎車、越野車、客車)。每個稅目又細分為16個子目,共23個消費稅稅目。都是在原產品稅和增值稅的基礎上,經過選擇和修改後確定的。

(二)中美消費稅稅率的比較

目前,以美國為首的世界各國稅制改革的壹個共同特點,就是從過去強調直接稅,到直接稅和間接稅並重,甚至強調間接稅的趨勢。在商品稅的征收改革中,各國重點關註消費稅的改革,尤其是在稅率方面。

從當今消費稅的發展趨勢來看,它已經越來越凸顯其配套商品和服務稅的性質,其特殊調節稅功能日益明顯。在日本、意大利、比利時等國家,已經將壹部分消費稅從增值稅範圍中剔除,尤其是日本,雖然還叫消費稅,但實際上是增值稅的壹種。

中美價值取向不同的原因是什麽?原因有很多。個人認為,歷史原因是重要的壹部分。中國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而美國只有幾百年,這就導致了美國的文化比較流行,比較快,而中國比較傳統,可以在電影裏看到,然後就是地域文化。

中美孩子差異的原因是什麽?教育理念有很多不同。比如中國的父母希望孩子聽話,而美國的父母希望孩子獨立,有自己的個性。還有很多其他的。

中美家庭教育差異的原因是什麽?國與國之間教育的差異有很多原因。中國的教育更多的是因為中國的學生家長為了社會的功利需求幹涉過多,而美國的學生家長幹涉較少。

中美貿易逆差的原因自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中美經貿關系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根據中國商務部網站提供的數據,1979年中美貿易額為24.5億美元,2005年中美貿易總額達到21163億美元。2005年中國出口6543.8+0629億美元,進口487.3億美元,順差6543.8+0654.38+047.7億美元。據美方統計,2005年美國對華貿易逆差激增24.5%,達到2016億美元。中美貿易中,美國在1979-1982出現順差,在1983開始出現逆差。1996的貿易逆差達到395億美元。中國的統計數據顯示,在1979-1992期間,中國壹直處於逆差,從1993轉為順差,從1996開始的順差為105億美元。顯然,中美雙邊貿易平衡的統計存在明顯差異。

1.中美貿易逆差的實際規模是多少?

美方統計方法高估中美貿易逆差的原因有:壹方面,美方壹般計算中美貿易中中國與香港的轉口貿易額,但實際上很大壹部分歸因於中國以外其他國家或地區通過香港的轉口貿易;另壹方面,在計算美國對中國的進出口時,出口金額按離岸價計算,進口金額按到岸價計算,這樣裝卸、運輸、保險費用的雙倍金額就計入了中美貿易逆差。中美官方最近五年的統計數據如表1所示,顯示雙方計算的貿易逆差偏差在逐年減小,但仍然很大。美國現有的統計方法嚴重高估了中美貿易逆差的實際數額。

即使考慮到統計方法的差異,對中美貿易逆差進行修正(兩者之間,但更接近中國官方數字),調整後的貿易逆差仍遠高於其真實值,主要原因是國際產業轉移和中國的貿易格局。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由於生產成本相對較低,中國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許多國家或地區逐漸將制造業轉移到中國。壹方面,它把他們對美國的貿易順差轉移到了中國;另壹方面,也促進了我國加工貿易的發展。目前,中國加工貿易占貿易總額的50%以上,其中大部分是由外商投資企業進行的。加工貿易方式屬於兩頭在外的生產貿易方式,即原材料依靠進口,最終產品主要用於出口;而且由於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和對外資企業的稅收等大量優惠措施,大部分附加值都進了外商的腰包,中國和中國的員工收入非常有限。

從美國貿易逆差的地區結構來看,歐盟和中東的比重呈明顯上升趨勢,而東南亞對美國的逆差整體呈下降趨勢。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其實很大程度上是日本、韓國等東南亞國家或地區造成的。通過將制造業轉移到中國,他們對美國的貿易順差也轉移到了中國。由於中國勞動力工資低,外資稅收優惠,這種產業轉移和貿易順差轉移的好處大部分被外國投資者及其母國獲得,但在國際收支中,則表現為中國順差的增加。

從中美兩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產業結構來看,中美之間存在很強的經濟互補性:中國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美國在技術密集型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按照正常的國際貿易模式,中美兩國重點生產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通過貿易交換所需商品,可以極大地促進兩國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但美國通過限制對華高技術產品出口,人為扭曲了中美合理的國際分工;與此同時,由於國際產業轉移和中國加工貿易模式,中國不具有比較優勢的高科技產品的生產和出口迅速上升。事實上,80%以上的高科技產品是由兩家外資企業出口的。

因此,中美之間巨額貿易逆差的形成主要是由於三個原因:美國對高科技產品的出口限制造成了中美之間壹定程度的貿易不平衡,國際產業轉移和中國的加工貿易模式大幅擴大了中美貿易逆差的數額,美國的統計方法進壹步嚴重高估了中美貿易逆差的規模。

第二,美國從中美貿易中獲益匪淺。

由於經濟發展階段、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調整等經濟規律,美國的產業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農業和制造業在GDP和就業中的比重日益下降。美國經濟正在進入信息化和服務業的後工業時代。在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主導的國際經濟體系中,美國通過進口廉價的日用消費品,出口高附加值的高科技產品,從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中享受巨大利益。同時,美國經濟和美元的霸權地位不僅使美國能夠充分享受這壹利益,還可以獲得巨大的“鑄幣稅”利益。

根據國際貿易的利潤理論,美國不僅享有國際分工的利益,而且還獲得參與國際貿易後的利潤分配。首先,分析了美國在中美貿易中獲得的匯兌收益。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勞動力成本低,但資金短缺,科技相對落後。美國是經濟發達國家,資本雄厚,科技先進,但勞動力成本高。中國主要向美國出口紡織品、服裝、鞋子、玩具、家用電器和旅行包等勞動密集型產品。美國主要向中國出口飛機、動力設備、機械設備、電子器件、通訊設備和化工產品,以及糧食、棉花等農產品。貿易產品結構的互補性和互利性有力地促進了兩國貿易的發展。

中國向美國市場提供的物美價廉的商品,不僅可以滿足美國消費者的需求,還可以給美國經濟帶來兩大好處:壹是美國可以將大量資源轉向高科技產業,促進產業結構優化,保持國際領先地位;第二,這些物美價廉的中國出口有助於維持美國的物價穩定,使美國可以用低稅率、高財政赤字、低利率等擴張性的財政貨幣政策來維持經濟,維持巨額軍費開支,而不用擔心通貨膨脹對經濟的影響。

就貿易本身而言,雖然中美貿易的快速增長可以促進雙方的經濟發展,但從中受益最大的還是美國企業。中國進出口的50%以上屬於外資主導的加工貿易,加工貿易在中美貿易中的比重接近70%。由於稅收減免和土地優惠,中國* * *從外資企業獲得的福利比國內企業少,而中國員工獲得的福利比人們通常預期的少,因為工資更低,工作時間更長,社會福利措施落後於國內企業。相反,外國投資者通過全球轉移定價、利潤分享和股息分配,享受著遠遠超出會計賬簿的利益。當然,上述對美國從中美貿易中獲益的分析,還沒有包括中國產品出口對美國倉儲、運輸、批發、零售、保險、金融等第三產業的就業和產出的貢獻。

根據國際貿易的基本原理,美國的貿易逆差意味著美元外流,即美國人要為進口商品的過度消費買單。他們為此付出了什麽?訣竅在於國際收支的資本和金融賬戶。美國人支付進口商品的方式有三種:壹是開動印鈔機印美鈔,成本遠小於美元所代表的價值,差額就是鑄幣稅。美元的霸權地位和這種支付方式意味著美國在向其他國家或地區征稅;二是發行政府債券供其他國家或地區購買,其實質是以低利率向其他國家或地區借錢;第三是出口商品的交換。至於貿易逆差,其實是前兩種方式中的壹種:要麽出口美元向其他國家或地區征稅,要麽讓其他國家或地區購買美國債券,從國外低息借錢。

美國對外貿易逆差巨大的原因之壹是由其基本的經濟和制度因素決定的。美國產業結構的調整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科技革命的蓬勃發展,世界工業發展史上的第三次大規模產業轉移,美國跨國公司利用其各種壟斷優勢,在發展中國家大量投資,將勞動密集型、資源能源消耗和汙染型產業以及低附加值的加工產業和工藝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同時在國內重點發展高科技產業和服務業。美國的這壹產業結構調整加快了進口步伐。同時,進入90年代後,美國進壹步利用科技優勢和生產優勢,塑造了對美國最有利的國際分工格局。跨國公司的內部貿易和外國的產業內貿易成為美國貿易逆差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美國跨國公司在世界各地有大量子公司。大量原本在國內生產或出口的商品和服務被海外子公司轉化為巨大的生產和出口,相應地增加了美國公司從海外子公司對美國的進口,從而擴大了美國的“對外貿易逆差”。

中國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有利於美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因為美國可以利用與中國的貿易將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海外,國內需求可以通過進口來滿足,這將有助於美國集中資本和勞動力,轉向以知識為基礎的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調整產業結構。

從近年來中美貿易的主要商品結構來看,雙方的貿易不平衡基本屬於中美合理的國際分工,是中國發揮兩種比較優勢——產業間比較優勢和產業內比較優勢的結果。2002年,中國對美出口前五名分別是雜項產品(18.44%)、辦公機械和自動數據處理設備(11.7%)、電信和錄音放音設備(10.74%)、鞋靴(8.7%)。單從上述數據來看,近年來中國對美出口以紡織品和服裝為主的經貿格局開始發生變化,計算機通信產品出口份額呈上升趨勢。然而,壹個很重要的問題是,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主流仍然是加工貿易,占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額的89.65%。因此,中國對美國的出口仍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從1997到2001,美國對華出口的20種主要產品中,出口排名前五位的分別是飛機、通信設備、顯像管、含油產品和自動數據處理機。美國對華產品出口明顯屬於設計和營銷技術含量高的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品,以及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農產品。然而,由於美國對中國實行嚴格的高技術出口管制,美國難以充分發揮與中國的比較優勢,也難以充分體現雙方產品的互補優勢,這是中美貿易不平衡的最根本原因。

表1中美貿易逆差規模:美國口徑和中國口徑單位:億美元。

項目1999

美國官方號(1)686.77 838.33 830.96 1030.65 1240.68 1619.78。

中國官方數字(2)224.69 297.36 280.80 427.08 586.438+0 802。

(1—2)/2 205.7% 181.9% 195.9% 141.3% 111.7% 102.0%

(全球視野摘自《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6年第5期)

中國應冷靜分析中美貿易順差的原因。

首先,中美統計口徑不同。比如2004年,中國統計順差800億美元,美國統計順差6543.8+0600億美元,相差壹倍左右。原因是美國在統計中采用的“原產地”原則,不包括服務貿易和到岸價格等。,這些都造成了與中國統計數據的差異。

第二,中美貿易還存在結構性問題。中國出口產品多為低端產品;美國出口的多是高端產品,總量不大。據統計,在中國進口的全部高科技產品中,美國貨只占10%左右。成思危開玩笑說:“妳不能壹直要求我們買飛機。妳必須賣給我們其他東西。如果不增加出口,貿易怎麽平衡?”

“現在美國有些人把貿易問題政治化,這不好。我曾經聽到壹位美國國會議員在演講中說,‘妳看,從中國到美國的船是滿的,從美國到中國的船是空的。可見中美貿易如此不平衡,美國很多人失業。“我覺得這並不奇怪:我們賣給妳的是鞋子、玩具、衣服,必須要運,當然是滿的;妳們賣給我們軟件和芯片,不用海運,用飛機運輸。”成思危希望雙方能夠討論解決貿易平衡的方法,而不是將貿易問題政治化。

據中方統計,2005年中美貿易總額達211.63億美元,其中中國出口1.629億美元,進口487.3億美元,分別增長24.8%、9.1%和30.4%。商務部副部長易小準對此進行了分析,而且僅從數字上看,美國的逆差比較大,但是稍微分析壹下就可以看出,中美經貿關系其實是互利共贏的,雙方的利益分配總體上是平衡的。

易小準認為,首先,國際制造業大量轉移到中國,跨國公司、海外銷售、項目公司的銷售額大增,導致美國和中國的貿易逆差比較大。2005年,中國出口總額的58%來自外商投資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凈貿易順差844億美元,占中國貿易順差總額的83%。如果扣除這部分,中國的貿易順差只有1750億美元。

易小準特別指出,美國跨國公司的貿易分流也帶來了較大的貿易逆差。如果扣除跨國公司的海外凈銷售額和進出口,美國的逆差會大大減少,甚至會出現順差。扣除跨國公司的關聯貿易,美國的貿易逆差將下降三分之二,而對中國的逆差將下降30%。如果扣除中國加工貿易順差或外商投資企業順差,中國對美順差將分別減少91%和73%。

此外,國際產業轉移也導致了貿易順差的轉移,壹些東亞國家對美國的貿易順差隨著他們對中國的投資轉移到了中國。

盡管如此,中國為縮小中美貿易逆差做出了巨大努力。2005年,中國超過英國成為美國第四大出口市場,也是對美出口增長最快的國家。去年,中國簽署了購買70架波音飛機的協議,價值近40億美元,合同總額近95億美元,包括從美國進口的電信產品、整車及零部件、機電設備等。中國也是美國大豆和棉花的最大進口國。

稅收結構不同的原因是什麽?稅制結構是指構成社會稅收體系的各種稅種在生產中的分配以及它們之間的比例關系。當今世界的稅收結構壹般有四種類型:以壹般商品和服務為主體的稅收結構模式、以所得稅為主體的稅收結構模式、以商品服務稅和所得稅為雙主體的稅收結構模式以及避稅地的稅收結構模式。由於受政治、經濟、文化、資源占有、財政支出結構、稅收政策目標、征管能力等諸多因素的制約,不同國家的稅收結構差異較大。

中美時間觀差異的原因(緊迫、在線等。)時間觀是非語言交際中非常重要的壹部分,不同的文化對時間有不同的態度,分別代表兩種不同的文化氛圍,來源於不同的傳統。基於不同哲學基礎的中國文化和美國文化在這方面表現得尤為明顯。本文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比較:1)不同的時間取向、過去取向和未來取向;2)循環時間和線性時間;3)多時制和單時制。通過比較,我們不僅可以找出這種差異的原因,還可以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促進兩國人民之間更好的交流。

文化差異的原因也可以理解為中國大陸文化與西方海洋文化的差異:

大陸文化是指以大陸為背景的文化。

海洋文化是指以海洋為背景的文化。

這種不同的背景,包括區域地貌、氣候氣象、自然生態、風土人情、歷史文化,形成了顯著的差異。

主要區別:大陸文化是農業文化,海洋文化是商業文化。

它們代表了人類文明發展的兩個不同階段和水平。早先,人類只能在陸地上從事生產生活;隨著生產力的提高,人類開始從陸地走向海洋,使陸地與陸地相通,促進了航海和商品貿易的發展。

大陸文化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大陸文化

大陸文化因山水阻隔而狹隘封閉,因土地私有制而邊防觀念、世襲觀念,因占地大小、山高而形成等級制度。

土地穩定,農業社會要求穩定,風調雨順;封建政權的代號是“江山”,即使說“四海為家”,也是以四海為家。傳統上所謂的“六合”、“四方”壹般不包括海洋,明清時期實行“海禁”政策,也將沿海地區排除在外。搬遷,貧窮中的幸福,告別鄉愁,是大陸文化的背景:封閉,保守,墨守成規,求安定祥和,懼怕社會變遷。

所謂“天不會變,路不會變”,大陸文化雖然平和、厚重、典雅、精致,但其局限性是顯而易見的。

海洋文化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海洋文化的浩瀚無垠,展現的是壹種大氣,壹種開放的姿態(李白詩:“海不飽眼福,觀其道不如意。”);因為海洋不能私有,所以形成了平等的觀念,強化了人際關系(“同舟共濟”、“同舟共濟”)。

海洋是人類的精神家園,風浪能激發人們的想象力和幻想。險惡的風暴也能培養人的冒險精神,讓航海成為勇者的事業。海洋是流動的,多變的,寬容的,有很大的自由度(普希金的詩:“海洋是自由的元素。”),少壹些狹隘保守的思想。海洋積極向上,進取浪漫,有廣闊的想象和聯想空間,開拓了人們的精神世界。這些構成了海洋文化的基本特征,如大氣、堅韌、機智、熱情、浪漫、活力、想象力和創造力,也構築了海濱人的心理素質,如豪爽、曠達、靈活和容易接受新事物、新觀念。海洋文化作為壹種商業文化,是壹種城市文化和市民文化,凝聚著人類文化的最新發展成果,具有鮮明的時代標誌。其外延涵蓋當代科技發明、商業流通和社會進步;其內涵包括現代民主理念、平民意識和自由思想,從根本上提高了人們的文化素質和精神境界。

它不僅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而且具有時代性和世界性,標誌著當代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此外,文化差異也可以從飲食文化入手,因為“民以食為天”可以反映出不同民族的生活習慣和文化思維的差異。世界上有三大菜系:中國、法國和意大利。讓我們來看看這些菜系之間最基本的區別。在飲食方面,中國人非常註重形式和“色、香、味”,所以在中國烹飪中,菜肴的風格千變萬化,每壹道菜都非常講究色、香、味的搭配。而歐洲人則很實際,他們從來不花力氣去改變菜肴的顏色。他們更註重自身的營養搭配和保護,註重菜肴的內在品質。這是中餐和西餐的主要區別。中國人每次都吃很多菜,但是都很瘦。西方人每次吃的食物都很少,但都比中國人熟悉。

再來看餐具的區別:刀叉和筷子不僅帶來了飲食習慣的差異,也影響了東西方人的生活觀念。刀叉必然會導致分享制,筷子壹定會搭配家庭成員圍坐在餐桌旁壹起吃飯。西方從壹開始就把自己壹分為二,這就導致了西方人註重獨立,孩子長大後會獨立進入這個世界的觀念和習慣。筷子帶來的用餐系統,突出了老老少少坐在壹起的家庭單位,從而讓東方人有了相對牢固的家庭觀念。

不同的顏色在不同的國家和民族中代表著完全不同的含義,對不同顏色的偏好可以從整體上反映壹個民族或國家的審美情趣和好惡。在中國的文化背景中,紅色代表幸運、財富、吉祥和喜慶,而在西方的觀念中,紅色是血的顏色,表示沖動、挑釁和動蕩。我們看到西班牙鬥牛士拿著紅布在挑戰牛,紅色可以激怒鬥牛。因此,中國人喜歡在喜慶的節日穿紅色的衣服,而西方人壹般選擇藍色,因為他們認為藍色代表冷靜和沈著。

思維方式的區別在於,中國人思維更抽象,西方人思維更具體。

生活態度的差異在於,中國人更註重精神感受,西方人註重實用。

在繪畫和雕塑藝術上,中國畫是寫意的,西方油畫講究人體比例和光學原理。比如,中國的人們為了表現仙女會飛,就在仙女的腳下加幾朵白雲,以表現飛翔的意境。西方人無法理解我們抽象的藝術表達。在西方經典的宗教繪畫中,為了表現天使在飛翔,我們不得不給那些可愛的小精靈加上壹對翅膀。因為他們只覺得翅膀能飛。在雕刻作品中,中國人更註重想象力和意境。比如壹只猴子蹲伏在馬背上,兩者的比例幾乎壹樣,只是表現出壹種意境:馬上封侯。而西方雕塑作品強調寫實和細膩,絕不會產生如此不成比例的藝術作品。

中美之間的貿易差距有很多原因。主要包括:

中國在服裝、紡織、鞋類、塑料制品、箱包等傳統勞動密集型行業具有比較優勢,並向美國大量出口。其實這些產品附加值極低,基本賺的都是壹些人工成本。

事實上,美國有很多先進的技術和設備是中國需要進口的,但美國自己就是神經質。這個拒絕賣給我們,那個以敏感技術和害怕從民用轉為軍用為由限制出口。此後當然是貿易逆差出來了。該怪誰呢?

所以,我們要整天進口別人的波音飛機。壹架飛機頂了我們兩億件襯衫!

  • 上一篇:《中華人民共和國鐵路法》中的相關刑法條款
  • 下一篇:重慶市民用航空條例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