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中英文句子結構有什麽不同,有什麽翻譯技巧?

中英文句子結構有什麽不同,有什麽翻譯技巧?

漢語和英語的形態特征都反映在句法結構上,主要有四點不同:

英語強調形合,漢語強調意合;

英語屬於演繹思維,而漢語屬於歸納思維。

英語是主語突出型語言,漢語是主語突出型語言;

英語語序靈活多變,而漢語語序相對固定。

鑒於這四種差異,英漢互譯技巧描述如下:

第壹,英語重形合,漢語重意合。

(壹)性能特點

英語形合是指英語註重“結構美”,強調句法的整體性和合理性。英語句子常用形態變化、虛詞(如冠詞、介詞、連詞)、非謂語動詞(不定式、動名詞、分詞)、從句和獨立主格來表達各種語法關系,結構緊湊嚴密,註重以形表意。所以有人把英語的句法結構稱為“樹型結構”,樹幹上有分支,樹枝上有節點,還有多余的分支。

漢語很重視意合,也就是說漢語講究“意境之美”,幾乎可以用任何語言單位表達思想,自由自在,語法不全不合理也沒關系。漢語沒有形態變化,沒有非謂語動詞、定語從句、獨立主格從句和冠詞。特別是虛詞(尤其是連詞)很多情況下是省略的。它經常壹個接壹個地使用短語和短句。它們雖然在外表上互不相連,但卻包含著邏輯關系,講究形神統壹。所以有人把漢語的這種結構稱為“竹結結構”,像竹竿壹樣簡單活潑。

莊壹川教授曾經對英漢句法結構的差異做了壹個非常形象的比喻。他說:“我覺得漢語的句子結構就像壹根竹子,壹節壹節地連接起來;英語的句子結構就像壹串葡萄,樹幹可能很短,上面還附著很多果實。“請看下面的例子:

例1:所有的祈禱者說的都是壹樣的:有壹個上帝,他能看見,能同情,能憐憫人,能包容人的憤怒,能寬恕人,能讓人們懺悔,能懲罰惡行,能獎勵今世的善行,更重要的是,能獎勵來世的善行。

翻譯:?所有的祈禱詞都說:有壹個神,他是明察、專註、仁慈、慷慨、寬恕、懲惡揚善的,掌管來世的報應。

解析:原文使用了以“誰”為導向的八個定語從句,可謂“碩果累累”,而譯作文化變成了八個四字格,簡潔工整,音韻鏗鏘,充分發揮了漢語的優勢。

例2:在家隨父,結婚隨夫,夫死隨子。

翻譯:女人未婚,就是要為父親而活;結婚後,她要為丈夫而活;而且,作為壹個寡婦,她要為她的孩子而活。(辜鴻銘譯)

分析:原文是中國古代提倡的“三從”女德,語言高度濃縮,可謂壹字千金。翻譯成英文,字數幾乎是原文的三倍。副詞、連詞、代詞、介詞等。都加了,尤其是主語,連標點符號都要改。順帶壹提的是,譯文特別別出心裁地將動詞“從”翻譯成了“為”而活,生動地傳達了中國古代女性“為三種人而活”的自我犧牲精神——做壹個好女兒、好妻子、好母親。

(B)討論互譯策略

在英漢翻譯中,許多單詞可以由漢語動詞轉換。很多情況下省略連詞,因為連詞越少的句子用得越多,越符合漢語習慣;介詞短語、定語從句和獨立主格在很多情況下可以翻譯成短語或從句。漢譯英時,註意用英語連詞表達漢語句子中所包含的邏輯關系(尤其是因果關系、轉折關系和遞進關系);註意把漢語的流水句翻譯成互相照應的單句;很多漢語動詞是按順序或優先順序排列成英語成語的,而且很多情況下,有些動詞表示目的、原因、伴隨等。被翻譯成非謂語動詞或名詞、介詞等等。例如:

例3: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分析:很多英語初學者翻譯if從句時離不開“if”,或者看到when時離不開“when”...翻譯中省略了假設連詞,但其中包含了假設關系,體現了漢語的“藝術美”。

這是壹次精心組織的會議,市政廳裏濟濟壹堂,主持會議的是斯特朗先生。

這是壹次組織良好的會議。市政廳裏擠滿了熱情的客人,斯特朗先生主持了會議。

解析:形容詞“狂熱的”和“擠滿的”分別翻譯成短語“熱情的”和“聚集在壹起的”;獨立主格“由斯特朗先生主持”被翻譯成從句。

《出埃及記》5:不知道苦,怎麽知道甜?

如果妳沒有經歷過膽汁的苦澀,妳怎麽知道蜂蜜的甜蜜?

解析:這個中文句子雖然從外觀上看沒有假設連詞,但是裏面包含假設關系,翻譯成英文必須加連詞。

《出埃及記》6:有壹年初冬,四叔家要換女工,是中國女人魏老太太帶進來的,頭上系著白繩,黑裙子,藍上衣,月光背心。她大約二十六七歲,臉色發青發黃,但兩頰仍然發紅。(魯迅:《祝福》)

壹年初冬,舅舅家要請壹個新女仆,媒人魏老太太帶著她來了。她的頭發上圍著壹條白色的喪服,穿著黑色的裙子,藍色的夾克和淺綠色的身體。她的年齡大約是26歲,透過她的臉色蠟黃,她的歡呼聲是紅色的。(楊譯)

解析:原文只有壹個句號,譯文分三句。原文前兩句的並置在譯文中變成了主從關系,“四叔家要換女工”被翻譯成了由“什麽時候”引導的時間狀語從句然後還有另外兩句,先是關於祥林嫂的穿著,然後是關於她的長相,但這兩句的主謂和連詞都是完整的,這是英語寫作所需要的。這裏需要註意的是,原文中祥林嫂的著裝是用無主句寫的,正好符合漢語中固有的邏輯關系,但是翻譯成英語時必須加主語。此外,翻譯中還翻譯了文化背景,“白頭繩”翻譯成“壹條白色的喪帶”。當然,中國讀者知道“白頭繩”意味著祥林嫂在戴孝,但如果翻譯不包括“喪”,外國讀者就很難把握其中蘊含的文化信息。

第二,英語屬於演繹思維,漢語屬於歸納思維。

(壹)性能特點

英語和漢語的邏輯思維有明顯的差異,主要是英語屬於演繹思維,而漢語屬於歸納思維。

英語中的演繹思維是指,如果壹個句子中既有敘述部分,又有陳述,那麽英語的表達習慣往往是“直奔主題”,先表明結論,再論證或陳述事實,或者簡單概括為“第壹個結果是最後壹個”,即重心第壹。而中國人的歸納思維恰恰相反,即中國人習慣於“按部就班”,往往是按照事物的發展順序從事實到結論或從原因到結論進行論述,可以簡單概括為“因果”,即重點在後面。

(B)討論互譯策略

在英漢翻譯中,我們應該註意這種邏輯思維的差異。具體來說,要在正確理解原文邏輯關系的基礎上,根據目的語思維邏輯的表達,重新安排句子的語序。

把壹次工業革命和兩次政治革命放在壹起似乎有些奇怪。

將壹場工業革命與兩場政治革命相提並論似乎有些奇怪。

解析:“可能看起來很奇怪”是表達主觀評論的表達結構。在英語和漢語中,詞序是不同的。英語中,評論往往放在句首,而漢語中,評論往往放在句尾。翻譯時註意調整語序。

例2:我熱烈歡迎這些改革和成功。

我熱烈歡迎這些改革及其成功。

解析:先原語句,後語句。翻譯把“熱烈歡迎”放在句末的“熱烈歡迎”,符合漢語“重點在後面”的特點。

《出埃及記》現在,我很榮幸為他的這本散文集作序。(冰心:《重溫舊夢》)

被要求為他的這本散文集寫壹篇評論,我感到非常榮幸。

解析:原文敘事在先,譯文只是顛倒了語序,以“it”為形式賓語,將原文的敘事部分翻譯成不定式為實賓語,符合英語演繹思維的表達方式。

《出埃及記》4:雙方觀點不同,不足為奇。

沒有什麽雙方意見不壹致的。

分析:原文中,中文敘事在前,陳述在後。譯文把批判性的“沒什麽好驚訝的”放在句首,註意句子重心的調整。

第三,英語是主語突出型語言,漢語是主語突出型語言。

(壹)性能特點

英語和漢語句子結構的另壹個顯著區別是被動語態在英語句子結構中使用得更廣泛。英語中大多數及物動詞和相當於及物動詞的短語都是被動的。不必說明動作的執行者,不能告知動作的執行者,強調或關註動作的接受者,出於寫作需要等原因壹般使用被動語態的人。此時動作的接受者充當句子的主語,所以英語的特點是主語突出的語言。漢語是話題突出型語言,頻繁使用話題-話題結構,多采用主動語態、人稱表達、無主語的句子、有主語的省略句和無標記形式的被動句,這可能與中國人崇尚“天人合壹”,重視個人感受和“人為”有關。

(B)討論互譯策略

英譯漢時,應盡量將英語被動句翻譯成漢語主動句或無主句,適當使用“召喚、接受、給予、給予、傳遞”等形式來體現原文的被動意義,特別要註意采用壹些約定俗成的成語,如“據說……”翻譯成“據認為……”和“據認為……”漢譯英時,應盡量將漢語中隱含的被動句或無主句翻譯成被動句。

當鯨魚被殺死時,彪形大漢被剝去衣服,在船上或岸上煮。

鯨魚被殺後,要剝去鯨脂,熬油。這項工作有些在船上進行,有些在岸上進行。

解析:原文有三處用了被動,翻譯成中文時都翻譯成主動,但都含有被動的意思。

例2:為什麽所有不開心的工作都要推給我?

妳為什麽總是把這些麻煩都推到我身上?

解析:中文翻譯采用無主語的句子,自然表達被動意義。

例3:建議我們再檢查壹下報告。

有人建議我們再檢查壹下報告。

《出埃及記》4:發現錯誤,必須糾正。

當錯誤被發現時,它們必須是正確的。

分析:原文的兩個從句都是無主句,隱含被動意義。翻譯時要註意翻譯成被動,也要註意翻譯原文兩個分句之間的主從關系。

第四,英語語序靈活多變,而漢語語序相對固定。

(壹)性能特點

語序可以反映語言使用者的民族文化習慣和思維模式的特點。中國人崇尚平衡和諧,基本思維順序是:主體-行為符號-行為-行為客體。反映在語言模式上是這樣的:主語+狀語+謂語+賓語,定語壹般必須前置。說英語的人崇尚個體思維和“分字”,習慣的思維方式是:主體-行為-行為客體-行為符號。語言表達的壹般順序是:主語+謂語+賓語+狀語,定語既有介詞也有後置。請看下面的例子:

例1:他從出生起就住在窗戶朝南的房間裏。

他從出生起就住在這座窗戶朝南的房子裏。

解析:這兩個句子是英漢兩種語言中最常用的句型,同時也反映了前面提到的英漢句法結構的語序差異,即英語中壹般的語序是主語+謂語+賓語+狀語,而漢語中通常是主語+狀語+謂語+賓語。

壹般來說,漢語語序相對固定,而英語語序相對固定且靈活。英漢語序的差異主要體現在狀語和定語的位置上,定語從句尤其難以處理。比較以下示例:

例子2:尼爾,每個人都知道這樣壹個故事:壹只狗讓壹只貓擔心,而那只貓抓到了壹只吃了傑克蓋的房子裏的谷物的老鼠。

幾乎所有人都知道這個故事:“傑克建了壹座房子,房子裏有壹堆食物。老鼠吃光了所有的食物,貓抓傷了老鼠,狗把貓逼進了屋子。”

分析:原文包含壹長串由that引導的定語從句。每壹個在從句中充當主語或賓語的關系代詞,每壹個從句的先行詞就在緊接在它前面的從句或短語中,要麽作賓語,要麽作主語,層層遞進,最後修飾第壹個先行詞the dog。如果用傳統的定語標記“的”來翻譯,恐怕是翻譯不通順的。譯文從整句中分離出壹系列定語從句,從最後壹個定語從句開始倒排,完全顛倒了原文的順序,把五個定語從句翻譯成五個並列分句。此外,譯文的語言特色尤其值得我們關註。原文用了五個that,而譯文中的五個分句卻連續押韻,可見譯者在寫作上確實做足了功夫。

(B)討論互譯策略

在英漢翻譯中,狀語(包括狀語從句)的位置可以根據上下文靈活處理。也就是說,根據寫作的需要,狀語在譯文中的位置可以放在主句之前,主句之後,有時也可以放在句中。至於具體位置,主要考慮的是漢譯英時的句式是否穩定,以及英譯漢時的譯文是否通順。例如:

例3:帶上妳的傘,天要下雨了。

帶上妳的雨傘,以防下雨。

翻譯:譯文中的狀語位置與原文壹致。

例4:金屬熱脹冷縮。

金屬熱脹冷縮。

分析:雖然譯文高度濃縮,但仍能看出原文中的兩個狀語從句都經過了事先處理。

《出埃及記》5:如果有人記得他,也不多。

還有人記得他,如果有的話。

分析:條件狀語從句插在句子中間。

下面我們重點介紹差異最突出、結構最復雜、最難處理的定語從句。

英語有定語從句,有的很短,有的很長,甚至裏面有好幾個從句。從英漢翻譯的角度來看,短的比較好處理,因為漢語中有對應的結構,只是位置不同,所以要放在被修飾名詞的前面。翻譯壹個又長又復雜的定語從句是相當困難的。根本原因是漢語定語結構有限,負載量小,後面必須跟壹個“的”和壹個中心詞,限制了它不能像英語從句那樣隨意排列,不能像英語從句那樣帶狀語、定語、名詞性從句和非謂語動詞。與漢語的並列分句、狀語分句、謂語結構和賓語結構相比,漢語的定語分句最正式,聲調最短。所以在翻譯英語定語從句,尤其是復雜定語從句時,最基本的出路就是把它從整個句子結構中解放出來,可以翻譯成壹個獨立的語言單位,而不必翻譯成漢語的對等結構。也就是說,原文的定語從句與其修飾位置是分離的,這樣就可以相對獨立地描述要表達的信息。

相對來說,把漢語中的定語結構翻譯成英語要容易得多。當單個形容詞修飾名詞時,壹般可以翻譯成介詞定語。當較長的短語或詞組修飾名詞時,可以認為是後置定語從句。如果幾個從句之間存在邏輯修飾關系,使用定語從句更能表達原文的意思,而且符合英語表達習慣,就應該放手翻譯。

幸福是壹只蝴蝶,當妳追逐它的時候,總是追不到,但是如果妳靜靜地坐下來,它也許會落到妳身上。

幸福就像壹只蝴蝶。如果妳追它,它總是在妳面前不遠的地方,但如果妳安靜地坐下來,也許它會落在妳身上。

解析:原文中有兩個非限制性定語從句,每個從句都有壹個狀語從句,作為介詞定語顯然不適合翻譯,所以把定語從句翻譯成並列從句,放在它所修飾的詞後面。

例7:愛因斯坦,他提出了著名的相對論,在1921年獲得了諾貝爾獎。

愛因斯坦因其著名的相對論獲得了1921年的諾貝爾獎。

分析:有些定語從句,除了修飾性的,有時還與主句有明顯的狀語關系,表示時間、原因、條件、目的、結果或讓步。翻譯應該根據它們在意義上的語法功能來表達。比如在這種情況下,主句之間有內在的因果關系,所以定語從句翻譯成原因狀語從句。

《出埃及記》8:不到長城非好漢。

不到長城非好漢。

解析:原文中的“到不了長城的人”其實是“到不了長城的人”的濃縮,隱含著壹種內在的定語關系。所以要註意捕捉原文翻譯的意義中心。類似“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這樣的句式可以翻譯為:不做調查研究的人沒有發言權。

  • 上一篇:中國古代的宗法制度對中國的法制有什麽影響?我們需要妳的證明。謝謝妳
  • 下一篇:走私的量刑標準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