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正義感;教育思維
正義感是壹種追求和維護正義的道德意識和行為,是做人的良好道德品質。在德育中,正義是德育的核心,學校要註重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而正義感的教育和培養是貫徹這三觀的出發點。當今社會多元化的價值觀影響著中職生的正義感。中職生的正義感是社會的反映,但這個群體的正義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教育作用。因此,中職生正義感的培養值得探索和思考。
壹,正義感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去年的“小悅悅事件”,壹個兩歲的小女孩小悅悅接連被兩輛車碾過。七分鐘之內,18路人淡然路過,從廢墟中走出來。今年5月4日,外地人在東莞因防盜被暴打,30多名圍觀者無動於衷。但30米處值班的安全員表示“不在管轄範圍內”,表現出“淡定”。事後外國人表示“非常失望,心寒”。正義的感覺在哪裏?中國人的“血”在哪裏?是誰造成了路人的冷漠?筆者認為,根本原因是社會缺乏公平正義。
正義感是個人感情、態度和價值觀的體現。在開放多元的價值取向下,各種思想相互碰撞的今天,正義感作為壹種道德品質引起了人們的關註和討論。近年來,我國出臺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出了公民道德建設的“二十個十字”,全國上下對道德建設進行了大學習大討論。新課程實驗改革指出,要加強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是壹個特殊的學生群體,特別是近年來學生素質普遍下降,獨生子女增多,學生素質參差不齊,容易受到外界誘惑,學生德育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職業學校時期是中等職業學校學生人格逐漸定型的重要階段。因此,探索中職學生的正義感,有效地開展正義感教育,是中職學校德育工作的迫切要求。
二、中職學生正義感的調查及結果分析
(1)問卷調查和定量分析。
筆者在處理學生個案、掌握學生正義感的表現形式及成因、與各層次學生進行座談了解學生正義感基本情況的基礎上,編制了《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正義感問卷》,對我校08、09、10、11四個年級18個班的758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
從統計數據分析來看,大部分學生有正義感,50.7%敢於舉報不良現象,55.1%的被侵害學生可以向老師或家長舉報。然而,這與預期的指標相差甚遠。還有相當壹部分學生在處理不良現象時缺乏正義感,尤其是因為不敢舉報。主要受個人心理態度影響,害怕得罪別人,害怕被報復,占83.2%。在處理侵權的方式上,25.5%的同學使用* * *與朋友和解,個人和解。這部分學生在處理這類問題時往往陷入惡性循環,這也是學校德育的難點。因此,在教育問題上,學校要註重分析和掌握學生的心理,加強法制教育和明辨是非的教育。
(2)案例積累、訪談調查、定性分析。
從長期處理學生問題的大量案例分析中,筆者總結出中職學生的正義感可以分為以下五種類型:
(1)正義群體型:這類學生發現不好的問題能積極向老師匯報,或者能在自己能力範圍內改正,正義感較好,主要是班幹部和集體觀念較強的學生。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學生的主動性逐漸降低,表現為高年級學生數量少於低年級學生。
(2)中性群體型:這類學生大多認為事情無關緊要,害怕得罪他人,對不良現象視而不見。當老師問這些學生相關問題時,他們會回避知道。
(3)弱勢群體型:該群體部分學生來自不健全或經濟貧困的家庭,在受到侵害、威脅或恐嚇後往往不敢表露;他們中的壹些人來自非常富裕的家庭,當他們受到侵害時(如敲詐勒索),他們往往會給錢來求和。這個群體的正義感嚴重不足,非常容易陷入被侵害的惡性循環。
(4)尋求保護:這類學生壹開始可能是受害者,但為了保證以後不再受害,往往會找人擺平,然後加入壹些有實力的團夥,最後反過來侵害他人,從而陷入泥潭。
(5)不良風氣:這類學生有許多不良嗜好,如吸煙、玩電子遊戲、偷竊、敲詐勒索、打架鬥毆等。有些同學脾氣不好,甚至和不良社會青年混在壹起。
三、中職學生正義感缺失的原因分析
筆者認為,當前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正義感缺失的原因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1)學生主觀原因。壹是明哲保身的思想,與己無關,怕得罪人占主導地位;其次,道德意誌薄弱,是非善惡判斷清晰,但為了滿足自身需要或在外界的誘惑和威脅下,失去自制力;三是法制意識淡薄,不懂得以正當方式維護自己的合法利益,甚至在受到侵害後屈服於威脅的壓力,不敢報案。
(2)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社會上的壹些不正之風,如腐敗、損人利己的不良意識形態、黃色、暴力等文化垃圾,嚴重感染著道德判斷能力低下的中職生,對中職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3)家庭教育不當。有的父母過分溺愛獨生子女,使孩子形成自私專橫的性格;有的家庭成員長期酗酒、賭博等不良嗜好或家庭結構劇變,使孩子受到創傷,容易誤入歧途;有的父母過於保護孩子,從小就教育孩子不要多管閑事;還有壹些家長長期忙於工作,從來不問孩子的生長發育情況。
(4)學校教育的失誤。第壹,為了保護學生的人身安全,學校在德育考核中刪除了“勇於和壞人壞事作鬥爭”。從人道主義的角度來說,避免學生受到傷害是正確的,但並不意味著學生不能或不應該與壞人作鬥爭,對不良現象視而不見,這是當前學校教育和學生認識中的壹個誤區。第二,老師對學生的問題處理不到位。在處理學生問題時,批評教育方法不當,往往不聽學生解釋,采取訓斥和嚴厲批評的形式,造成師生情感對立;學生投訴的問題不被重視,置之不理,或簡化或不及時處理,壹方面助長了不良現象的滋長,另壹方面讓有正義感的學生感到厭煩;不註重對舉報人的保護,老師在處理學生問題時有意無意地把班裏的幹部和學生說的話講出來,無疑是對正直者的嚴重打擊,會造成舉報人被學生孤立甚至攻擊。
第四,關於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正義感的教育思考和建議
(1)學校要加強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正氣充足,邪氣就無法入侵。學校要教育學生樹立正義感,不能容忍不良現象,大膽向老師和學校舉報侵害學生和班級集體的不良行為。要加強學生的法律意識教育,教育學生通過正當途徑解決問題,而不是找人擺平或者私下解決,因為方法不當只能導致惡性循環。
(2)改進教師處理學生問題的方式、方法和技巧。學校的主要職能是教育,但教育要及時、準確、深入,標本兼治,獎罰分明。就學生的問題而言,教育最大的目的是預防,進壹步使學生把正確的思想內化為自己的行為,實現轉化。第壹,建立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主觀機制,校園管理僅僅依靠教師是遠遠不夠的。只有調動全體學生參與管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建立全方位的學生自我監控體系,才能有效提高校園管理的有效性。第二,老師要通過現象對學生的問題標本兼治,因為有些現象背後可能有群體行為。因此,教師在處理學生問題時,要有求真務實的精神,克服自身不良心理因素的影響,敢於請教,借助同事和領導的力量,使問題得到有效處理。第三,要加強對校園弱勢群體的教育和保護。
(3)加強家庭教育。學校應盡力贏得家長在教育上的密切配合,以提高教育效果。教師要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及時反饋學生的信息,鼓勵和引導家長創造條件,建立學習型家庭,減少家庭不良因素對學生的影響,采取正確的方式、方法和評價理念對待學生的教育問題。
在思想和價值觀多元化的社會背景下,正義感教育涉及到壹代人的價值取向和道德取向,以及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和延續。當前,學校德育應順應社會變革,采取有效措施整合學校、家庭和社會的教育力量,提高教育合力,努力培養學生的社會正義感,創建健康的校園和社區。
(作者單位:潮州職業技術學校)
參考資料:
[1],胡,。教育原理[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2]張大鈞。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季平。學校管理診斷[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何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