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思想與陶淵明的人生境界
張瑞軍
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1997
摘要:陶淵明多次出現的“道”與莊子的順應自然思想有關。陶淵明受莊子思想的影響,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人生境界。第壹,強烈的生命意識。二、安逸舒適的生活態度。第三,任真和平、安寧和自由的心態。第四,尋求自古以來的精神家園。在這四個方面,莊子深刻影響了陶淵明的人生境界,同時也體現了歷史文化傳承與新變的規律。
關鍵詞:莊子陶淵明生命意識人生態度
中國圖書館分類法。:I206.2
陶淵明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最偉大的詩人。關於他詩歌的思想品格和審美追求,歷來有許多討論。但莊子對他的影響,當時的人很少涉及。在陶淵明生活的時代,儒學的地位受到了極大的動搖。魏晉玄學沿襲了時代精神,陶淵明的思想和人格受到莊子的影響是很自然的。
陶淵明曾在《謝靜宜·三郎太·徐洲始祖》中說:“道學失傳千年,今又聞。”《飲酒》第三部也說:“千年失道,今又聞。”很多研究者把陶的道解讀為孔子的道,有的稱之為做人的道理,有的研究者認為陶淵明追求的是真正的儒家精神和壹種理想境界,稱之為道。我覺得這個解釋不符合初衷。因為陶淵明的詩中有壹個與陶關系密切、內涵相近的概念,那就是“真”或“真意”。“Xi儂已經離開我很久了,世界上幾乎沒有真理。照顧路中間的老人,把他縫好。”[1]“蓋房子在人類的領地,卻沒有車馬。當妳問妳能做什麽的時候,妳的心已經遠離自我了。”【2】“這裏面有真意,想分辨也忘了說了。”[3]不難看出,這個“道”顯然是與追名逐利相違背的,是與莊子所提倡的順應自然相聯系的。活得自然,不被世俗名利所束縛,這個“真意”就是道,也就是詩人所要尋找的“道”。陶淵明曾感慨地說:“我學會了做官,我在感動人。”流浪沒有成功,都是負面的。”[4]“本性是自然的,不是整風得來的。”[5]陶淵明在他的詩歌中常常表現出壹種深深的孤獨感,壹種難以找到知音的憂郁。他在《臨摹古九首》第八部中用生動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尋找知音的心路歷程:
年輕的時候,我堅強完整,帶著劍獨自遊過。
誰言行遊近,張掖就去幽州。
餓了吃養胃,渴了容易喝。
互不相識,卻見古丘。
路邊兩座高高的墳墓,博雅和莊周。
這個男人再難得到,那我要什麽?
不難看出,陶淵明崇高的精神世界,也通過漫長而浩瀚的歷史時空,展現了詩人與莊周的默契。
陶淵明受莊子思想的影響,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人生境界。可以從下面考察壹下。
強烈的生命意識
儒家傳統精神把倫理道德的追求作為人生的最高境界,超越了人生的追求。儒家著作中很少有對死亡的恐懼。它總是提倡人們追求成就和道德上的完美,對死後的蒼涼了解甚少,文字表達更少。他們鄙視怕死,“聽道者,死於夕”[6]。“對死亡的恐懼是從古至今人們心中潛在的悲劇意識。毫無疑問,人最怕的是時間和空間。它的永恒和無限就像是人類頭上的警鐘,不時提醒著人們,在浩瀚的宇宙中,個體生命是多麽的渺小和短暫。”[7]與避死的儒家不同,莊子對生死有著深刻的哲學思考,對生命的短暫表現出深刻的悲劇意識。“天地之間的生命,若眨眼,轉眼即逝。小孫卻勃然大怒,沒出什麽差錯;貌似?但是,裏面什麽都沒有。已經出生,還出生,生物的悲哀,人類的悲哀。解天,落天?這太令人困惑了,靈魂會離開,但身體會跟隨它,但這是壹個巨大的回報!”[8]莊子深刻認識到人生苦短,人終有壹死,這是無法超越的。因此,莊子表現出壹種理性覺醒的深沈悲哀。莊子對生命短暫的深切哀嘆包含著對悲哀的超越。他提出了“生死為壹”[9]和“生死合壹”[10]。這是莊子對超越死亡極限的偉大體悟。陶淵明對死亡表現出壹種詩意的感傷和意象的描寫,第四部分九古仿:
百尺之外,可以清楚地看到四廢。
作者:吳2006-4-12 12:43回復本發言。
-
2莊子思想與陶淵明的人生境界
黃昏時分,我回到雲宅,我是鳥廳。
山川遍野,平原孤懸。
在古代,名人慷慨地爭奪這壹領域。
項百歲回北邙。
松柏為人伐,高墳低。
遊魂在哪裏?
榮耀是真誠的,也是昂貴的,但也是可憐的。
在空間境界的變化中看到了時間的無情與無情,感受到了生後的蒼涼,名利都隨著死亡而煙消雲散。“人生似虛無縹緲,最終將壹無所有。”[11]“千年萬歲,榮辱誰知。”【12】“天地賜生,生必有死。自古聖賢,誰能獨善其身?”【13】宇宙的自然法則是生命必有壹死,自古以來就是如此。“人生終有壹死,到最後自然就好了。”[14]即便如此,陶淵明還是感慨,“若事事不同,人生不累。自古以來,我就憂心忡忡。”【15】老人回憶自己的青春,青春已經畸形,人要留住歲月,歲月已經沈入大海。陶淵明對時間的飛逝和人生的短暫是如此敏感。“請在我風華正茂的時候快樂,我永不放棄。”。要去遠方,這壹生值得嗎?”[16]“宇宙何處無,人生百十之少。歲月緊迫,鬢角已白。"[17]陶淵明因為清醒地認識到生命的短暫,所以他鄙視身後的虛名,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第二,壹種安心舒適的生活態度。
人人生而自由,卻無處不在被束縛。對於壹個人的人生,興衰榮辱,自我價值完全是在壹些社會因素的作用下實現的。在莊子看來,這是壹種超越人為幹預的必然性,他稱之為“命”。既然壹切都是命運決定的,那就要順應時代。“生與死,窮與富,賢與不賢之譽,饑與渴之寒與熱,是物之變,是人生之旅。”[18]“不知為何如此自然,命也。”【19】所以,莊子的人生理想是追求精神的絕對自由,即苦盡甘來。莊子接受並容忍了人生的苦難,以及外部自然和社會環境對人的制約,但同時又超越了自己的悲哀。他所倡導的理想人格是淡泊,“清而不雜,靜而不變,淡泊無為,動而做事,這也是養心之道。”【20】順其自然,擺脫榮辱的枷鎖。“我不知道該怎麽辦,我不知道該怎麽辦,我的身體像木筏的壹根樹枝,我的心快死了。若是,禍不來,福不來,無災無難。”【21】在莊子看來,只有去除心中的情欲,才能有平和的心態。如果壹個人有壹顆“死了的心”,他就能過上幸福的生活。莊子淡泊的精神修養是壹個自覺的過程。“天下之夫,也是萬物之所。如果得到同壹個地方,那四百具屍體將是泥土,生命的終結將是日日夜夜不可滑落,處境將介於悲喜之間!.....而萬事開頭難,有其極端,這就足夠讓人擔心了!我替道解決了這個。”[22]人的欲望本質上是自我對自身存在的要求,是自我與外界分離對立的反映。在莊子看來,如果壹個人能夠實現並形成“天地與我共存,萬物與我為壹”的境界,這種分離與對立就不復存在了。“勝者,當也;失者,順也。當妳安全時,妳不能進入。”[23]陶淵明深受莊子人生境界的影響。
當然,與莊子不同,陶淵明只註重精神世界的暢遊,他的人生態度更為現實。梅·左丹和戴竹本:
空船縱逃,回話不絕。
年初投,眾星當選。
南窗盡物,北林榮,豐。
沈淵寫的是晨雨,玩的是晨景。
不管妳來不來,人性註定要終結。
如果妳呆在房子裏等它,它會傷害妳。
搬遷或搬遷是危險的,沒有野心。
那就是,如果事情已經很高了,為什麽還要升華這首歌!
詩人壹開始就用《莊子·列禦口》中的“不系舟,枉行”這句話,表示不拘泥於悲涼的態度,就讓時間流逝。接下來,我寫了時光飛逝。開學沒多久壹年,很快就過了壹半。夏天來了,風景也跟著來了。人和物壹樣,生必有死。在貧窮的生活中等待生命的自然終結,何樂而不為?表現了詩人清貧樂道的淡泊誌向。運勢變化有時平穩,有時危險。只要妳對自己的抱負感到滿意,它並不在於與他人競爭。如果妳對眼前的東西有很好的理解,妳就不用練習了。所謂開悟的人,不是佛寺裏的人。
作者:吳2006-4-12 12:43回復本發言。
-
3莊子思想與陶淵明的人生境界
陶淵明的精神世界也閃現過對不朽的美好渴望。“赤泉賜我飲,杖滿食。”方和走了,手拷在運河中央!”[24]但這種向往只是曇花壹現。他清楚地意識到,人真的很難超越有限的時間和空間。東晉,天下衰微,“惜命”之風盛行,特別重視生死。陶淵明指出,宇宙萬物的發展變化都有其不以人的主觀意誌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所以人要順應這壹規律。陶淵明在《神解三篇》中非常曠達地認識到,名利都是外物,黃三這樣的大聖人已經不存在了,聖賢和愚人都沒有重生的命運。”我很懷念我的生活,所以應該托付給我。在縱浪的過程中,我不喜歡也不害怕。妳應該盡妳所能,沒必要為此擔心。“順應最大化的需要,忍辱不驚,勝敗有風度,是多麽灑脫。”生死即命,富貴在天。”[25]“上天是幸運的。”[26]“談而變之。"[27]所有這些都是詩人適應自然的自白. "聊騎到底,愛情命運存疑。”[28]在陶淵明看來,人的長壽、貧窮、榮辱、貴賤都是自然的,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就像寒暑新陳代謝,四季更替壹樣。”達人懂其會。”[29]因此,壹個謹慎的人不應該對外界的事物感到悲傷或高興。他想把人生的苦酒稀釋成壹杯水。他深刻理解自然轉化的原理,不斷平息內心的沖突,最終達到真正的心靈平衡。與世俗的價值判斷不同,陶淵明接受了莊子思想中反異化的人道主義本質。在陶淵明心中,世間的名利與超功利的精神自由相比,都不算什麽。他每壹次在情感世界中超越名利、成就和感官享受,都意味著更進壹步的精神回歸自然。陶淵明能夠對人生的可憐變化抱著理解的態度,能夠自己化解人生的各種煩惱、失望和沮喪,並將其視為人生的壹道風景。
三安寧,任真的自適應心態
莊子所倡導的理想人格,有壹種寧靜的心境,有壹種等、累、苦的精神境界。莊子認為,人的生命其實是由兩部分組成的,即神和形。二者中,神是基礎,形是目的,“神是完整的”是生命不受侵犯的根本保障,“唯有神是守護者”[30]。如何讓上帝失去壹切?莊子指出修身之道是“情不在胸”[31]。“樸素淡泊,則憂不能入,邪不能攻,故其德完備,神不輸”[32]。理想的人格應該是超越人的世俗感情和功利目的的束縛。莊子心目中的理想人物,無論是“神”、“聖人”還是“真人”,都明顯表現出壹種超然的態度。"莽蘭徘徊在泥土之外,享受著無所事事."[33]“極端的真理才能保持其根源。故物為天地,置萬物於後,神從無困。”[34]明顯表現出對世俗事務的蔑視和對世俗道德的否定。
陶淵明醉心於莊子所倡導的理想人格,並與其人格相結合,形成了獨特的自我淡泊、自由恬靜、任真自適的心態。“擁抱公園,保持安靜,妳就是壹個紳士。自從馮真死後,就是壹個大假。”[35]“留在第二個城市,就安心了。坐在陰涼處,踏入大門。”[36]“養真平衡草。”[37]這位詩人贊揚了鄉村簡樸自然的生活。“真好玩,忘了發夾也好玩。看著遠處的白雲,懷念過去。”[38]《莊子·天地》華對姚說,“世間有道,萬物昌盛;如果世界上沒有路,修德就會無所事事。千歲厭世,去神明;取白雲,至於帝鄉。”可見中年的陶淵明壹直被莊子的人生理想所困擾。陶淵明不僅向往自己,青年時代和中年時代所贊美的人物也都有這樣的心思。他的祖父孟佳,“至於驕傲,我願意把它送得遠遠的,沒人看著。”[39]袁明自言自語:“遠非溺水,千年有關聯。”【40】“靜而不動,不貪。我讀書好,不想知道的多,每次知道都會樂呵呵的忘了吃飯。”【41】出於對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莊子思想的指引,陶淵明最終還是兩頭兼顧地回到了鄉下。
陶淵明的歸田,開啟了壹種超越具體生活的海外趣味。他的生活方式是具體的,感性的,充滿了人間煙火氣。莊子以其廣博的學識和獨特的浪漫主義風格,與天地精神保持著獨壹無二的聯系,等待是非,平等萬物,生死與共,以超然的眼光看待世界,使人獲得了徹底的自由。人不是至高無上的,他受到特定生活時空和生活環境的制約。但是人的思想是至高無上的。莊子徜徉在空靈的精神世界,屬於幻想世界的彼岸。陶淵明把莊子的幻想境界融進了壹種生活方式。莊子的自由境界不再高不可攀。陶淵明使之為人。在他看來,隱居鄉間並不是人生的不幸,而是他終於掙脫了枷鎖,終於打破了神秘,走向了自由理想的新境界。他拋棄了外在的榮華富貴,獲得了名利,超越了鄉村生活的艱辛,藝術地觀賞了自然,領悟了生命之外的意義。他發現並理解了大自然的美,同時也在大自然中找到了真實的自己。他扭曲已久的靈魂終於在清新的大自然中復活了。他讀書,寫詩,彈琴,喝酒,工作,這些都是超越具體功利的。在大自然的懷抱中,他不被束縛,他渴望自由的性格得到了充分的延展。宋代的陳大師說:“圓明不是詩,而是妙詩。”[42]“歸園”與“少無俗韻”展現了與黑暗官場完全不同的新境界。詩人退隱田園,就像籠中之鳥回歸自然,池中之魚歸池。詩人擺脫了精神的束縛,整個身心都融進了自然寧靜的田園風光中。這就是莊子所謂的“天人合壹,即天樂”[43]。詩人“白天遮匪警,空屋思之”[44]。平凡的田園風光已融入詩人“真實”、“自然”的人生理想,飲酒;
作者:吳2006-4-12 12:43回復本發言。
-
4莊子思想與陶淵明的人生境界
蓋房子是人情,沒有車馬。
問妳能做什麽,妳的心遠沒有自我偏見。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越來越好了,鳥也回來了。
這話有道理,我都忘了想說什麽了。
詩人要回歸的“自然”就是莊子所謂的清凈世間細塵的本體狀態,也就是陶淵明所謂的“真意”,所謂的純粹自然,宇宙本體自然變化,不受約束的狀態。“千真萬確,如此受天地之托,自然不易。故聖人之法,珍貴而真實,不囿於俗。”[45]陶淵明的田園風光已經感染了詩人自我理想的人生,它們都按照自己的規律自然地運動著。如《歸Xi詞》所述,“雲無心出洞,鳥倦飛而知之”;"樹木繁茂,春暖花開。"這種自然純粹的境界,正是莊子所說的“天要高,地要廣,日月要功,萬物要榮。有什麽辦法?”[46]鄉村的本體狀態與詩人擺脫名利的高尚情懷完美融合。宇宙的壯美融入詩人的心靈,詩人的人格理想註入田園意象。這是田園詩的獨特境界。物在我,物在我,物我合壹。“百鳥歡喜受托付,我愛我家。”[47]“小雨從東方來,好風與之同在。”【48】詩人瞬間遊遍宇宙,自得其樂。“如果妳俯仰宇宙呢?”[49]正所謂“陶謙胸高氣傲,唾棄世間萬物,故其詩不從人間得。”[50]
從遠古尋找精神家園
莊子浪漫而博學,但每個人都是在壹定條件下思考的。莊子深刻地揭露了當時道德淪喪、世界混亂的現實,但他不是從現實和未來,而是從古代來尋求自己的理想社會。所以,他的藥方是荒謬的,虛無主義的。莊子把理想世界描述為“至德之境”。“只有聖子知道最高美德的世界嗎?昔日榮、大、伯黃石、鐘、石、徐莉石、玄猿石、赫胥氏、尊祿石、傅、神農氏,時機成熟,百姓縛繩而用,願食之,衣美其名,享其俗,相安無事,鄰國對峙,雞犬之聲相聞,百姓老死。[51]“人德之時,與畜同生,其族與萬物和諧,其恨之誌乎君子小人!”[52]“天下之德,不尚賢,不使能;如標枝,民如野鹿;正而不知義,愛而不知仁,誠而不知忠,誠而不知信,愚而不施。就是做事不留痕跡,但不留傳。”[53]“在神農的世界裏,躺著就住在屋裏。從壹開始,人們就知道他們的母親,但他們不知道他們的父親。和麋鹿在壹起,他們耕田吃飯,織布穿衣,彼此沒有傷害。這是最高的美德。”[54]對於理想社會,莊子還有壹個稱謂,叫做“建德之國”,“建德之國有南越之城”。其人愚癡淳樸,少私少欲,知其事而不知其藏,不自求多福;不知義在何處,不知禮在何處,狂而魯莽,卻慷慨大方;他生了可樂,他的死是可以埋葬的。”[55]雖然莊子對它的描述不同,但每篇文章中的理想社會都有其* * *相同的特點。這個社會壹切都運轉得那麽自然,人的行為完全是出於人性。他們淳樸少矯飾,和睦相處,內心淳樸,歷史悠久,生活原始。
陶淵明向往的理想社會圖景,顯然與莊子壹脈相承。陶淵明也非常向往古代自然淳樸的生活。驕傲自足,帶著單純和真實。”[56]他欽佩荷蘭?張人、常居、解溺“耦合農耕自樂,人鳥不可怕,雜獸成群”[57]。很明顯,無知和古老的生活方式受到尊重。陶淵明受莊子思想的啟發,出於他的精神欲望,用詩在桃花源裏創造了壹個非常美好的理想社會。”我有黃色的頭發,我很快樂。”“妳問這是什麽世道,不知道有沒有漢人,不管魏晉。”“我註定要種地,我就從我在的地方休息。”“春蠶集絲,秋熟征。”“雖然沒有吉利智,四歲了。如果妳有更多的樂趣,為什麽要智慧呢?“這桃花源顯然與莊子有關,具有相同的本質特征。社會性質上沒有階級社會;政治上沒有君主制,沒有法律和道德規範的束縛;沒有經濟剝削和壓迫;在意識形態上,沒有智慧的較量;大家在生產方式下勞動,* * *壹起享受;生活純凈自然;精神狀態淳樸老實;人與自然的關系極其和諧等等。但是,陶淵明畢竟是東晉的陶淵明。他擺脫了莊子理想社會的以下特征:第壹,過於原始的物質生活和莊子的“至德世界”,顯然是人類社會早期母系社會中以氏族為中心的社會生活。第二,年代太久遠。陶淵明雖然推崇伏羲神農的時代,但他的桃花源裏的人,畢竟是躲避秦之亂的人。莊子和陶淵明的社會理想只是精神世界裏的安慰劑,與現實相去甚遠。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們都深刻地反映了兩人對當時社會現實的蔑視,表現出積極的批判精神。同時也顯示了各自的智慧和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