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羅馬卻從未涉足封建世界。無論是羅馬共和國,羅馬帝國,還是東西方帝國,都是奴隸帝國。
前面幾位已經詳細講過了,我主要講講羅馬。
羅馬人口>奴隸>公民
羅馬屬於典型的奴隸國家,在其控制的區域內人口眾多,但真正屬於‘羅馬公民’的只有壹小部分,大部分人口屬於被征服地區的奴隸,可以解釋為:羅馬人口=奴隸+公民。奴隸雖然可以成為公民,但也是針對非常狹窄的特殊群體,比如希臘的工程師、醫生等。羅馬皇帝尼祿曾經心血來潮公開集體授予希臘人公民權。遭到了羅馬上下的壹致反對,叛軍拋下親人,慘死。考慮到羅馬人與生俱來的優越感,羅馬元老院對公民權的發放相當謹慎。羅馬人可以接受壹個放蕩的皇帝,但不能接受壹個顛覆帝國根基的皇帝。
羅馬對新征服地區采取移民措施,並授予新征服地區部分居民公民權。但考慮到部分羅馬公民破產被奴役,對於帝國公民數量的增長來說,是杯水車薪。
羅馬的擴張對其公民、社會和國家的影響。
羅馬起源於農業社會,其農業性質壹直延續到民國時期。它的大多數公民都是農民,種植壹小塊土地來謀生。布匿戰爭後,羅馬迅速發展。大部分市民把土地賣給大地主大貴族,參軍履行公民義務,因為退伍後可以在新區得到壹塊地。然而,土地面積不斷增長的羅馬貴族和大地主從新征服的地區帶回大量奴隸,以取代參加過農耕的羅馬公民。因此,從羅馬社會的農業結構來看,不可能實現奴隸的大規模“正規化”。
同樣的情況在羅馬工業中也很普遍。羅馬的工業是由權力支撐的。在帝國時期,羅馬人認為工業屬於下層階級的窮人和奴隸,真正的羅馬人應該依靠地租和工業投資來享受成功,分享帝國擴張帶來的財富。
這也是羅馬勞動力得不到解放的重要原因。
羅馬君主時代
傳說羅馬有300個氏族,由31個胞族(羅馬人稱之為庫裏亞)和3個部落(羅馬人稱之為部落)組成,所有成員構成“Popuius Romanus”。
“王政時代”的管理機構主要有三種:力士(國王)、元老院和庫裏亞議會。
古董委員會
這是按照胞族(即庫裏亞)舉行的群眾大會,由所有氏族的成年男子參加。這種會議主要解決公社生活中最重要的問題,如高級公職人員(包括勒克司)的選舉、宣戰、新法案的通過或否決、判處死刑案件的最終判決等。通過決議時,30個議院中的每壹個都有壹票。
元老院
長老理事會由300名部落酋長組成。相當於庫裏亞代表大會的預決策機構,有權對提前向庫裏亞代表大會提出的重大問題進行討論。由於其成員均來自氏族權貴,因此實際上可以操縱庫裏亞會議,對勒克司施加決定性的影響。
勒克斯(國王)
他們介紹了伊達·拉雷亞的豪華和威嚴:王在隆中對的場合頭戴金冠,身穿紫袍,手持鷹頭權杖,坐在象牙寶座上;王身邊有12侍從,持1棍棒,插斧頭,人稱“法西斯”。象征著1種絕對權力,從而成為日後專制的代名詞。其他流傳後世的1儀式都是在凱旋中舉行的。每當國王率領軍隊勝利回城,都會有盛大的凱旋儀式:國王身穿金紫袍,站在戰車上,攜帶俘虜和戰利品,遊行穿過城市街道,前往神廟獻祭,群眾則歡呼觀看。場面宏大壯觀。這種儀式後來成為1羅馬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
與許多其他同時代的意大利城邦不同,羅馬君主政體不完全是世襲的。當壹個國王死後,這個城市就進入了壹個空寂期。這座城市由壹位臨時統治者統治,他有權提名下壹任國王。臨時總督由參議院提名,任期無限。壹旦臨時統治者找到王的候選人,他將把候選人提交給人民代表大會。如果該候選人獲得庫裏亞議會的批準,參議院將批準投票。從理論上講,人民選舉他們的領袖,但是參議院控制了整個過程。
Servius改革——羅馬國家的誕生
從公元前578年到公元前534年,塞爾維斯·圖利烏斯統治。在此期間,servius tullius進行了改革,包括:
●將能服兵役的公民按財產分為五個等級,每個等級提供不同數量的軍隊百人隊,* * * 193百人隊。
●百人會的創立,取代了古裏亞大會宣戰、選舉、審判的權力。193團隊100人,每人壹票。
●將氏族部落分為四個區域。
塞維斯·圖利烏斯的改革完成了古羅馬由氏族制度向國家的過渡。
傲慢的國王盧修斯·塔爾奎尼烏斯superbus是瑟維烏斯·圖利烏斯的女婿,但他帶兵入宮,殺死了瑟維烏斯·圖利烏斯,自己成為了國王,也是最後壹個國王。盧修斯·塔爾奎尼烏斯superbus掌權後,暴虐無情。公元前510年被羅馬平民驅逐出羅馬,為首的是塞爾維斯·圖利烏斯的兒子盧修斯·朱尼厄斯·布魯特斯。
羅馬人民決定他們不再需要壹個國王,而是選舉了兩個執政官,他們最初被稱為執政官,後來改名為執政官,任期壹年。第壹任執政官是盧修斯·朱尼厄斯·布魯特斯和盧修斯·塔克文·科拉迪。公元前509年,羅馬貴族掌權,建立羅馬共和國。
* * *羅馬共和國
壹、古羅馬的三權分立* * *和共和制
皇族:兩個執政官,負責國內事務,指揮軍隊作戰。壹年壹次,不改選。由100人的議會選舉產生。兩位領事享有同等的權利。如遇非常時期,兩位執政官由獨裁者(又稱Dictydodo)代替,任期只有半年。獨裁者有24名隨從,肩上綁著戰斧。這種權力的象征是法西斯主義的源頭。
貴族:元老院、百年會議、元老院會議將繼續保留,但元老院會議將名存實亡。百年會議仍然由富人主導,提出的建議必須得到參議院的批準。所以元老院才是真正的權力機關,300位終身元老是貴族勢力的堅實堡壘,掌管國庫的運作和壹切對外事務。
平民:前494年建立的護民官每年選舉壹次,必須由窮人選舉產生。壹開始是兩個人,後來增加到10。這壹官方立場旨在保護平民的利益。護民官有權否決任何不利於平民利益的行為和法令。護民官的人身和否決權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將來他的權利還會進壹步擴大。
此外,還有財政官員、市政官員和大法官。都是壹年任命壹次,不能連任。
三權分立是古羅馬共和國的基本政治制度,也被後人認為是古代最經典的政治制度之壹。這種集君主、議會、* *和三種政體基本特征於壹身的制度,為其霸權提供了保障。但也存在矛盾的隱患,如奴隸與奴隸主的矛盾,征服者與被征服者的矛盾,保守派與改革派的矛盾,以及隨著國家的擴張,守舊派與騎士的矛盾。平民與貴族最基本的矛盾,伴隨著民國的始終,這也使得它日後不可避免地走上了改革之路。
第二,恐怖的連殺方法
羅馬軍隊之所以戰無不勝,所向披靡,是因為對士兵的法制相當嚴格。如果壹個年輕的羅馬人犯了大錯,他往往是最不可能死的。逃離軍隊,偷竊,丟失武器,盔甲和同性戀都是死刑。其中最恐怖的是“世壹鞭撻殺法”。羅馬軍法規定,逃離戰場的人要被判死刑,但是執行的時候,長官只是輕輕的碰了壹下武器,然後其他所有的士兵就隨意虐待和屠殺這個人,他的死是很可怕的。而如果壹個團隊集體出走,大家抽簽,十個抽簽有壹個死。獲勝者將受到如上所述的懲罰。因為這種戰術使得士兵不敢逃跑,所以即使兵力少於對手,羅馬士兵也會拼死壹戰。
羅馬帝國
元老院和羅馬人民的官方名稱,中國古書叫大秦,是古羅馬文明的壹個階段,理論上還是* * *和諧制度,實際上是專制政權。
屋大維建立帝國後,創立了元首制(偽裝成* * *和帝制,然後是君主制),稱之為奧古斯都。羅馬帝國壹般分為兩個階段:帝國早期(前27年-192)和帝國晚期(193-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