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20年的發展過程中,通識教育的內涵和課程體系的構建模式不斷豐富。
新時期,通識教育被視為培養全方位高素質人才、提高高等教育服務國家戰略需求能力的重要途徑之壹。
中國大學通識教育有哪些新的方向和問題?前不久,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舉辦的“新文科視角下的通識教育:理念、本質與趨勢”教育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圍繞“通識教育與大學精神”和“通識教育與通識課程”兩大主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和交流,剖析了當前通識教育認知中存在的誤區。
在研討會上,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校長夏文斌指出,通識教育呈現五大發展趨勢。壹個是“深”,通知課程是專業課程的延伸版和升級版。第二,“廣”是指教育內容的廣泛性、跨學科性和包容性,融合性很重要。第三,為了“新”,通識教育是壹個新的範疇,而不是其他範疇的簡單加法累加;第四,為了“真”,新文科視角下的通識教育引導學生提高回歸觀察分析能力,全面提升綜合素質;第五,要“變”,通過改革創新,構建新型的教師隊伍、課程體系和教學形態。
“尚德”還是“學道”
“目前,中國的通識教育面臨以下五個方面的制約。換句話說,通識教育被誤解為* * *壹樣的知識教育。頂層設計不夠;教師對通識教育和通識課程定位的認識不足,學生對識字課程學院的無知,都會削弱識字課程的地位。
”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龍永紅說。
為了解決這些制約因素,有必要澄清通識教育的內涵。
龍永紅認為,通識教育的內涵不是* * *知識,而是“變通和理解”。融合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方法,直入思維深處,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德與智?”這也是通識教育中壹直爭論的兩個主題。有些老師註重智力,而有些老師認為美德很重要。
尤其在我們的傳統教育中,“德”總是先於“道”。
復旦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主任任俊峰表示,德智體可以有機結合,比如現在正在進行的思政課和之前的人文素質教育。
“在新世紀,中國大學不僅要提高教育者的自信心,還要讓年輕人有更高的道德修養。他們要有壹技之長,成為“好人”、“好公民”,既要“有德”,又要“好問”。
"
從新文科的角度看,有些人對通識教育的內涵有明顯的誤解。
例如,在過去,外語總是被視為壹種語言工具。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英語學院教授金兵表示,外語通識教育分析語言背後的歷史沿革和文化語境,思考語言與身份的關系,在外語學習中培養母語意識,在不同文明的對話中彰顯文化主體性。在比較多元文化主義和不同形式的文明時,金木老師說
“混搭”成為壹個重要特征。
目前通識教育的發展趨勢是什麽?
獵鷹回收火箭的基本洞見來自於火箭和太空旅行必須節約成本的理念,“節約成本”是經濟學原理之壹。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研究員陸曉東表示,獵鷹火箭的研究思路來源於經濟物理學,或者說是經濟物理學基本概念的“混搭”,而作者馬斯克的知識背景是經濟(專業)物理學雙學位。
“再混合”是美國學者凱文·凱利提出的壹個動態哲學概念。
他引用經濟學家保羅·羅默的判斷指出,真正的可持續經濟增長來自於混合。
另壹位美國經濟學家布萊恩·阿瑟(Brian Arthur)進壹步指出,現代技術也來自於現有技術的再混合。
“交融已經成為培養跨學科人才的教育哲學理念和跨學科人才的成長方向,構成了‘四個創新’建設背後的哲學基礎。
“陸曉東說,從這個角度來看,通識教育和通識課程可以看作是‘淺混’,轉學、導師制/雙學位教育、第二學士學位教育和聯合學士學位可以看作是‘深混’。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李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談了自己對大學通識教育幾個方面的認識。
在他看來,大學通識教育的第壹關就是開闊視野,傳播知識。通識教育可以讓學生涉獵跨學科知識,擴大知識面。
第二個層次是多學科觀察分析能力的培養。學生具備對不同專業、不同學科的理論和實際問題的基本觀察和分析能力。
第三個層次是跨學科觀察分析能力的培養。學生將本專業和學科的理論和實踐問題置於跨學科的觀察和分析框架中,提高學習和研究能力。
“跨學科和多學科,雖然只有壹字之差,但更強調各學科分析框架之間的聯動兼容,強調通識教育與專業學習的互動。
可見,通識教育課程不是專業課程的簡化版或大眾版,而是專業課程的升級版。
”熊麗麗說道。
“以點代面”的整體設計
有壹個關於知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的典型比喻。換句話說,知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的區別可以通過“狐貍”和“刺猬”的故事體現出來。
“狐貍”指通才,“刺猬”指專家。
另壹種理解是,“通識教育”和“專業”也是“面”和“點”的關系——如果有通識教育,通識教育是不可能自然融合的。
過去壹些高校在設計通識教育科目時,希望知識面越廣越好。相反,通識教育科目的趨勢變得正式和膚淺。
龍永紅認為,通識教育課程必須以“點代替面”的理念來設計。
“核心教育課程的科目數量必須豐富全面。通識教育課程要以思想、思維、能力的培養為重點,配合課外閱讀目錄和研究環節的設置,實現“以點代面”,形成相關輻射,力求做到同課不同課效果相同。
"
如何實現“點代替面”?
龍永紅說,過去由學院申報、計算機選拔的模型,必須先棄用。
以中國人民大學為例,在推廣階段,學校采取了在學院領導和骨幹教師討論的基礎上,商定各學院承擔的通識教育課程的做法。
“‘給面子’的核心是學生需要廣泛的閱讀和討論。
“龍永紅說,要強調課外研究和課堂教學的緊密結合。
掃盲部實行大班教學,小班討論。
來自部隊壹線,小班討論的重要角色之壹——助教也不容忽視。
“助教壹般都是碩士生和博士生。不同的教輔,教育效果完全不同。區別在於助教能否把學生的問題濃縮成更多討論的話題。
這個要看助教的表達能力和綜合能力,但更重要的是他的學術能力。
因此,對於助教的培養,更重要的是培養和提高他們的學術能力。
”任俊峰說道。
很多大學在素養課程的建設和選擇上做了很多工作,但是考試形式過於傳統。
考研時,學生只有背誦課本知識才能得高分。所以通識教育的“最後壹公裏”並不理想。
龍永紅認為,期末考試的內容和方法應著眼於學生學習目標的實現,具有適當的開放性、綜合性、靈活性和挑戰性。
“課堂互動、讀書筆記、習題、課外討論都要納入平時成績。
課後指定的研究內容也要納入期末考試。
"
從根本上改變教風和學風。
真正意義上的通識教育不是開幾門通識課就能實現的。從任君壹線來看,是徹底改變中國大學教風學風的重要手段。
目前,我國的通識教育分為精英學院模式、人文學院模式和本科學院模式三種模式。
精英學院是小範圍開展的。人文學院和大學裏的其他學院屬於同壹層次,很難從其他學院大幅度調動教師。本科學院與教務處直接對接,運作合理。
“未來中國的通識教育2.0版本可能是以文理交叉為基礎,將應用研究和基礎研究分開。比如法學院、商學院、新聞學院、教育學院退出本科,成為‘後本科’教育。
“壹鍋煮”——應用研究不再像現在這樣淪為空頭研究,而是把很多基礎研究推到了可分配的邊緣。
”任俊峰說道。
要實現這壹改革,教師這壹關鍵角色將會參與其中。
與專任教師不同,本科院校采用兼職教師制度,任俊峰認為後者更有成長潛力。
在復旦,他們把通識教育變成了教師教育成長和名人脫穎而出的平臺,尋找教師教育投入的現實可能性,試圖將教師自身的研究與教育有效結合。
“也就是說,教師的教學過程是他們學術研究的壹部分。通過幾年的教學,他們可以圍繞教學領域發現的問題發表論文、出書,真正調動教師內心對知識教育的熱情。
”任俊峰說道。
從任俊峰的角度來看,在通識教育課程中建立相同的教師隊伍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師之間應該相互學習,看到彼此的智慧,成長自己。
尤其是在各個院系細分,教師之間交流較少的情況下,通過通識教育平臺,是不同院系教師相互學習相關課題的重要渠道。
(文彩飛))。
材料
如果妳對自考/成考有任何疑問,不了解自考/成考考點內容,不了解自考/成考地方政策,點擊最下方咨詢先生官網,免費獲取復習資料:/x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