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4月,德國總統赫爾佐格給西班牙北部城鎮格爾尼卡的居民發了壹封道歉信,對60年前德國空軍轟炸該鎮的行為表示認罪,並請求原諒。為什麽德國人在戰爭結束半個多世紀後才暴露自己的傷疤,承認自己在西班牙內戰期間犯下的罪行?這要從西班牙著名畫家畢加索的反戰傑作《格爾尼卡》說起。
大屠殺激發了人們的想法。
20世紀30年代,歐洲處於法西斯反動勢力猖狂擴張的時代。在西班牙,隨著法西斯主義的日益囂張,反動軍官佛朗哥公然挑起與* * *和政府的戰爭,使西班牙成為法西斯分子的“最佳訓練場”。此時,早已定居法國的西班牙畫家畢加索以飽滿的熱情關註著西班牙的戰局,利用壹切機會支持政府的正義行動。不久,畢加索欣然接受了西班牙和政府的任命,成為馬德裏普拉多博物館的館長。他直接拿起自己的特殊武器——刷子,投入到與佛朗哥壹夥的戰鬥中。
1937年初,畢加索接受西班牙和政府的委托,為巴黎世博會西班牙館創作了壹幅裝飾壁畫。正當畢加索苦苦構思的時候,1937年4月26日,德國法西斯與佛朗哥的部隊相勾結,悍然出動43架飛機轟炸西班牙北部城鎮格爾尼卡,就是為了測試他們新炸彈的威力。轟炸從下午四點半開始,持續了三個多小時。橫沖直撞的德國飛機幾乎將格爾尼卡鎮夷為平地,造成當地7,000名居民65,438+0,654人死亡,889人受傷。這件事震驚了全世界,也震撼了畫家畢加索的內心。他當即決定將這壹事件作為壁畫創作的主題,以表達對戰犯的抗議和對這壹事件中死者的哀悼。
用生命創造
格爾尼卡大屠殺後,畢加索收到了母親的壹封信,信中說離她住的地方只有幾米遠的壹座修道院也遭到了轟炸。幾個星期以來,她的房間裏充滿了難聞的煙味,這讓她哭了。這更加激起了畢加索的怨恨。為了徹底揭露和譴責德國法西斯的罪行,他決定創作壹幅大型壁畫。為此,他甚至不得不找壹個大空房間。當時畢加索年近六十,正處於熱火朝天的時期,創作的艱辛不言而喻。在創作《格爾尼卡》的日日夜夜裏,畢加索幾乎廢寢忘食。他經常光著背,穿著壹條短褲,流著汗。壹位朋友關切地勸他:“妳是壹位偉大的畫家。妳的生活不屬於妳。妳壹定要照顧好自己。”畢加索回答:“我是壹個畫家,我是壹個正直的人。揭露邪惡也是我的職責。”
在創作前幾天,畢加索壹口氣畫了25幅素描。為了完成壹個滿意的造型,他從具象到半抽象,再到抽象,反復試錯,反復刻畫,幾經改稿。最終完成時,這幅畫高達349.3厘米,長776.6厘米。專門找的房子夠大,但還是很難容納這幅畫。這幅畫的頂部幾乎碰到了房子的椽子。在創作和修改畫作的上部時,畢加索必須弓著背站在梯子的頂端,看起來像是在空中工作。每次從梯子上下來,畢加索都累得腰酸背痛。他回憶說,有時,我甚至覺得“我已經沒有力量走下去了,但當我聽到那些死去的無辜者的靈魂的呼喚時,我又充滿了力量。”
在畢加索創作的過程中,他的情婦多拉·馬爾用相機拍下了這幅畫的全過程。她的這個無心之舉真實記錄了創作這個作品的勞累和艱辛。
有爭議的圖像
《格爾尼卡》采用立體主義繪畫形式,通過變形、象征、寓意等手段,描繪了法西斯殘暴統治下人們恐慌、痛苦、死亡的悲慘場景。因為這幅畫沒有表現出具體的情節,而且人物的器官有明顯的移位和扭曲,所以人們對這幅畫有不同的看法。
《格爾尼卡》這幅畫由幾組場景和人物組成。其中,最引人註目的是畫面中央那匹正在嘶鳴的馬。只見它怒目而視,鼻子劇烈地抽搐著,誇張的馬嘴,露出匕首般的舌頭,正在竭盡全力地尖叫。在馬的下面,躺著壹個帶著斷箭的人。他的身體和手中的武器壹樣殘缺不全,但握劍的手似乎表明人民不會輕易放下武器,發誓與殘暴鬥爭到底。最令人震驚的是畫面中的女性:壹個瘦骨嶙峋的母親,手中抱著慘死的嬰兒,仰望天空欲哭無淚;另壹個女人從高高的窗戶裏伸出長長的手臂,舉著壹盞油燈,好像在試圖照亮眼前不可思議的東西;另壹個女人從著火的房子裏掉了下來。她的臉因絕望而變形,她痙攣的雙手似乎在祈求什麽。此外,畫面中麻木的牛頭和太陽般的電光也給人強烈的震撼。《格爾尼卡》的整幅畫是用黑、白、灰三種顏色繪制的。錯綜復雜的黑白灰塊讓畫面陰森恐怖,不規則線條形成的邊角和弧線交錯,給人壹種支離破碎、動蕩不安的感覺。畫面沈重壓抑,充滿悲劇氣息。有人曾問畢加索,那匹可憐的馬和那頭牛是否代表了苦難的人民和兇殘的法西斯。他回答說:“那頭公牛不是法西斯,而是殘忍黑暗。”鑒於人們對格爾尼卡的不理解,壹些別有用心的人散布謠言,說畢加索公開支持* * *暗中支持佛朗哥。盡管人們至今對這幅畫的意義爭論不休,但對其反對戰爭、呼籲和平、控訴法西斯罪惡的立場和主題並無異議。
這次展覽在世界上引起了轟動。
《格爾尼卡》在巴黎展出後,引起巨大反響。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們互相講述著他們從繪畫中感受到的“覺醒的力量”。當時正在學習法律的小說家羅伊勛爵說:“我被畫中的暴力震驚了,感到壹種從未有過的焦慮。”超現實主義詩人米歇爾·萊利塞(Michel Layrisse)在談到自己的感受時說:“在壹個像潘多拉魔盒壹樣的黑白長方形裏,畢加索向我們展示了深刻的悲傷——我們所愛的壹切都即將死去。”
然後,《格爾尼卡》在挪威、英國和美國展出。無論我走到哪裏,都有成群的遊客。隨著這幅畫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法西斯反動勢力覺得它看起來像壹把極其鋒利的匕首。在各地展覽期間,極少數法西斯分子混了進來,試圖尋找機會破壞畫面,但都失敗了。
因為畢加索的畫和言行,他成為納粹德國最痛恨的藝術家,他的言行受到秘密警察的監視。然而,由於畢加索的國際聲望,納粹不敢殺他,而是假惺惺地邀請他訪問德國,聲稱以優惠的價格供應他額外的食物和煤炭。畢加索厲聲斥責入侵者:“西班牙人永遠不會感到寒冷。我永遠不會背叛我的祖國。”被拒絕後,納粹將畢加索列入蓋世太保的黑名單。之後,德國人占領了他在巴黎的壹所房子,從房間裏拿走了很多藝術品。
美國“借”了40年。
在格爾尼卡展覽期間,給全人類帶來空前災難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於爆發了。戰爭爆發後不久,西班牙落入法西斯手中。為了保護這幅巨作,20世紀40年代,經畢加索同意,正在美國展出的《格爾尼卡》被借給了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當然,畢加索不會把他含淚的畫送給美國人。他告訴公眾:“重獲民主自由的西班牙是這幅畫的天然故鄉。”沒想到,這種“借用”持續了40年。二戰結束後的很長壹段時間裏,雖然畢加索的故土西班牙早已恢復了和平與安寧,但美國人仍然以各種借口拒不還錢。這成為畢加索晚年的壹顆苦果,他多次表示希望看到格爾尼卡的回歸。可惜這位大藝術家沒有等到這壹天。1973年4月,畢加索帶著深深的遺憾離開了人世。之後,西班牙政府采取各種措施敦促美國政府歸還格爾尼卡。
直到1981,這幅畫才按照畢加索的意願回到了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