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畢業生要強化五種意識,保護自己的就業權益。

畢業生要強化五種意識,保護自己的就業權益。

畢業生要強化五種意識,保護自己的就業權益。

開學後第壹節職業指導課有什麽內容?相信這是很多學校就業指導老師都在考慮的問題。隨著就業形勢的日益嚴峻,部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權益屢遭侵害。畢業生如何真正有效地保護自己的就業權益,以便更好地進入職場,無疑是畢業生最關心的話題之壹。“行動之上,意識第壹。”希望本版刊登的文章能為高校就業指導老師提供參考。

大學生就業權益自我保護的五種意識

構建有效的畢業生就業權益保護體系,切實維護多元主體的利益,關系到和諧就業關系的建立、學校和社會的穩定,是有序建設畢業生就業市場的迫切任務。

大學生就業權益保護是壹項系統工程。在強調從法律和制度層面營造良好背景和氛圍的同時,也要加強對畢業生就業權益自我保護的引導和教育。這種引導和教育必須貫穿學生整個大學生活,並在學校的職業規劃教育中得到很好的體現。畢業生必須牢固樹立以下“五個意識”,才能真正有效地維護自己的就業權益。

法律意識

畢業生小王在大壹入學教育的就業指導課上了解到,現在的就業市場存在很多陷阱。因此,作為壹名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她不僅在大壹時認真學習了法律基礎課,還在課余時間系統閱讀了勞動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規,對就業方面的規定有了大致的了解。在簽訂畢業合同時,當單位提出“試用期為8個月,試用期滿後再簽訂勞動合同”的要求時,小王以根據自己的法律知識,按照勞動法規定試用期不得超過6個月為由與單位發生爭執,試用期必須計入勞動合同期限,最終使單位按照勞動法規定簽訂了聘用協議,較好地保護了自己的合法權益。

市場化的就業體制要求畢業生依靠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來實現人才資源的合理配置。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畢業生就業也必須走法制化道路。

因此,畢業生必須了解與就業有關的法律、法規、政策和制度,了解勞動就業的相關規定。在學習這些法律、政策和法規的過程中,他們會逐漸培養壹種用法律思考的意識,即法律意識,然後在這種意識的指導下,他們才能真正理解、遵守和運用法律。

法律意識要求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用法律思維去思考自己遇到的壹些問題,大致知道法律規定是什麽,知道哪些情況是違法的,哪些是政策允許的。有了這種意識,才能認識到行為的性質和法律後果,才有自我保護的前提。

契約意識

畢業生小張因為契約意識不強,就業時遇到了麻煩。小張提前畢業去某公司實習,實習結束後雙方達成就業意向。因為彼此比較了解,相互信任,雙方只是口頭約定了就業相關事宜,小張認為自己的工作就算定了。沒想到,當他畢業後正式向公司報到時,公司以職位已滿為由拒絕錄用他。由於雙方沒有書面雇傭協議,此事尚無定論,小只能吞下苦果。

從某種意義上說,市場經濟是契約經濟,市民社會是契約社會。契約意識要求當事人尊重平等,遵守契約。由於我國就業制度的特殊性,就業協議在明確單位和畢業生的權利義務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契約意識在畢業生就業過程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契約意識在就業過程中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壹是要求畢業生充分重視並深刻理解就業協議的重要性,要有通過就業協議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另壹種是就業協議壹旦簽訂,就具有法律效力,必須具有嚴格遵守和履行就業協議內容的自覺性。

因此,謹慎簽約,積極履行,有利於畢業生通過協議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協議壹經訂立,雙方必須遵守,任何壹方不得毀約或無故違約,否則將受到經濟和法律的制裁。

維權意識

小吳畢業後在壹家公司報到上班。工作壹段時間後發現公司無故克扣員工工資,無故不繳納社會保險費。員工們對公司的做法義憤填膺,但考慮到自己的工作和發展機會,沒人敢站出來質疑。小吳知道公司的做法是違反勞動法的,強烈的維權意識讓他認為必須采取措施保護自己和同事的合法權益。於是他匿名向當地勞動監察部門舉報了該公司的不良行為。勞動監察部門接到舉報後,在核實的基礎上,立即對該公司進行了處罰,責令該公司退回被克扣的員工工資,並按規定繳納社會保險費。小吳用自己的行動捍衛了自己和同事的合法權益。

在法律意識和契約意識的引導下,畢業生意識到自己的合法就業權益受到了侵害。他們是積極運用法律手段或其他方法來救濟自己的合法權益,還是聽之任之,裝作什麽都沒發生?

不同的處理方式體現了不同的維權意識。有強烈的維權意識,遇到問題能拿起法律武器積極維權,是畢業生走出自我維權的實質性壹步。畢業生只有養成積極維權的意識,不懼怕法律和仲裁訴訟,才能與用人單位平等對話,據理力爭,切實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當然,維權意識要求畢業生知道可以通過以下途徑維護自己的就業權益:學校調解、向勞動監察部門投訴舉報、向勞動仲裁機構申請仲裁、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證據意識

畢業生小楊通過網絡找到了壹家有影響力的私企。正式上任前,他去了企業指定的培訓中心,並支付了相關的培訓和服裝費用。公司承諾,如因公司原因導致員工培訓後未被錄用,培訓費全部退還。結果,由於企業人事調整,小楊不在企業工作了。當他要求該公司退還培訓費時,因無法出示付款證據而遭到拒絕。

法律用證據說話,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要“多留心”,牢固樹立證據意識。證據意識的培養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壹是收集證據的意識,要求畢業生在就業時有意識地要求對方出示或提供相關資料,以證明某些事實,如要求公司出示營業執照、要求對方出示身份證件等;二是保留證據意識,要求畢業生註意保留現有證據,以便日後在仲裁或訴訟中支持自己的觀點,如招聘時註意保留單位的海報,與單位的傳真、郵件等。三是運用證據的意識。畢業生要有用證據證明案件事實的意識,知道什麽樣的事實需要證明,知道某些事實的舉證責任在對方還是自己壹方,等等。

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單位要求交押金的情況。要求勞動者在簽訂勞動合同時提供保證金的做法是法律明令禁止的,但法律並沒有明確規定單位在簽訂用工協議時是否可以收取保證金。

壹般認為,參照勞動合同的做法,簽訂聘用協議收取押金是不合理的。但是,在目前的就業市場上,由於壹些潛規則的存在,確實存在很多畢業生不交押金就無法簽訂協議、獲得工作的場合。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畢業生確實想在本單位工作,我們認為可以先交押金,但壹定要要求單位開具註明“押金”的收據,並留存備查作為證據。

正直感

有專家指出,目前的畢業生就業市場是買方市場,壹些用人單位無視求職者的利益,甚至通過作弊陷入困境。與此同時,整個人才市場處於壹種互不信任的畸形狀態,用人單位的誠信缺失促進了大學生求職的誠信缺失。比如有的企業參加招聘會,有的是為了打廣告,有的是借機招廉價勞動力。

研究生誠信意識的培養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壹,畢業生自己在求職過程中壹定要如實向用人單位介紹自己,實事求是。畢業生故意隱瞞自身情況,欺騙單位的,就業協議可能無效,承擔締約過失責任;更重要的是,要能夠意識到用人單位是否誠信,比如用人單位介紹的信息是否真實,其招聘的真實目的是什麽等等。

第二點對畢業生的要求更高,因為判斷用人單位是否誠信,必然要求畢業生有豐富的經驗,通過不同的方法和渠道對用人單位有全面的了解。而有些畢業生在這方面做得不夠,主要是就業形勢嚴峻,讓畢業生不敢問太多問題,不敢向用人單位提出更多要求。很多應屆畢業生認為單位說的是對的,應該按照單位的要求去做,自己的權益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了侵犯。因此,必須加強畢業生的誠信意識,特別是鍛煉第二種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能力。

  • 上一篇:中華人民共和國檢察官法(2001修正)
  • 下一篇:處死兒子的布魯圖斯作品賞析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