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德層面,比如道德缺失,社會責任感不強,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度降低等等。
在監管層面,監管缺失、失職、地方保護、專業能力不足、監管對象龐大、監管力量薄弱等。
社會層面,媒體炒作,民眾非理性恐慌,消費意識誤區,信息不對稱等等。
在環境層面,環境汙染、農藥獸藥的濫用、新的非法添加劑在高科技環境下不斷更新。
綜上所述,食品安全是現代社會發展到壹定程度,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安全需求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食品安全問題的出現是必然的,只是程度不同。政府監管是食品安全必不可少的壹部分,但不是本質問題。食品安全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來解決。
第二,我們怎麽做?
壹是增強全民食品安全意識,引導群眾樹立正確理性的消費意識,建立完善及時對稱的信息共享平臺,理性消費,正視食品安全問題,避免不必要的恐慌。
二是加強立法,完善監管。建立健全法律法規,提高違法食品的違法成本,完善監管體系,嚴格執法,加強多部門合作,形成監管合力。
三是加強宣傳,強化主體責任。開展食品生產流通法制宣傳,強化食品生產經營者的主體責任意識,進壹步樹立食品生產經營者是食品安全第壹責任人的思想,從主觀上杜絕非法添加、濫用食品添加劑等違法行為。嚴格管理,完善內部管理制度,從制度上保證食品安全。買菜的時候,我給妳以下建議:
原則1:購買地應避免“街邊小作坊”
很多“上班族”出門後,往往會開始考慮早餐。於是,車站、小作坊、街邊攤販成了上班族早餐的首選。油條,鍋貼,油炸...真的很熱鬧。仔細看看這些小作坊和小攤販,不管食品本身是否衛生。光看周圍的環境是無法接受的。壹層油的臟水溢出來,雞蛋殼和蔥花隨處可見。妳怎麽敢在這樣的環境下吃飯?
據統計,80%以上的食品質量安全問題來自不正規的小企業或小作坊。原因很簡單。這些攤販的食品生產加工門檻低,設備簡單。對此,專家特別提醒市民,不要在不正規的小作坊和攤販購買食品。特別是現在做的大排檔,最好少買。建議選擇正規店鋪的知名品牌,防止不法商販。
原則2:應防止反季節食品“與眾不同”
異常鮮艷的鴨蛋可能添加蘇丹紅,過度發白的食物可能漂白,瘦肉精可能添加瘦肉精,黃花魚可能染色...壹些生產者和加工者為了滿足消費者對顏色、形狀等外觀良好的心理追求,使用化學催熟劑或食品加工劑。因此,消費者在選購時要特別註意防止非正常的非天然食品,不要過分追求漂亮的顏色和巨大的外觀。
營養專家建議不要吃反季節的水果和蔬菜。
在日常的食物選擇上,專家建議可以選擇葉片光亮、無枯萎、略有蟲眼的新鮮蔬菜。這些特征說明蔬菜采摘時間短,有蟲眼的蔬菜也說明農藥少。在熟食中,可以看顏色,聞香味,或者用筷子摸質感。魚方面,推薦鱖魚、鯉魚、鯽魚,蝦、魚可以選擇小壹點的。相對來說,小龍蝦不太健康,建議人們少吃。
原則三:銷售方式要防止“散亂”
散裝食品可以滿足人們按需購買的心理。春節期間,壹些超市和商店的散裝食品區人很多。但由於散裝食品缺乏包裝和食品標簽,往往容易忽略其生產日期、保質期、產地等食品信息。
對於散裝、“裸裝”食品,市民很難看到這些食品的原料、產地、生產日期和保質期,因此容易出現食品質量安全問題。根據本市食品質量年度抽檢情況,散裝高溫熟食合格率最低。此外,添加甲醇的散裝假酒導致殘疾和死亡的案件是中國歷年來最嚴重的食品安全事件之壹。壹旦發生類似的食品安全事件,追蹤散裝食品的來源將非常困難。因此,專家建議公眾盡量少買散裝食品,或者幹脆不買。
原則四:選原料防“假”
如果看到價格特別低的食品,那麽消費者就更要小心了。因為這些超低價的食品很可能是商家通過壹些非正規渠道銷售的,這些食品本身的質量就需要打上壹個大大的問號。
壹些無良經銷商、批發商往往利用消費者“貪小便宜”的心理,銷售保質期即將到期的食品。尤其是價格低得離譜,甚至低於成本價,加工原料可能暗藏玄機。
原則五:飲食習慣要“單壹”
俗話說“少吃多嘗,多吃少嘗”。這意味著如果妳吃太多最好的東西,它們就會變得無味。其實盯著壹件事看,不僅會吃膩,還會出問題。專家建議市民不要只盯著同壹種食物“猛吃”。飲食需要多樣化,保證營養均衡,也可以“稀釋”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風險。所以,即使體內積累了有毒物質,只要不是每天只吃,也不會導致毒素過度積累,集中發病。
過度焦慮是不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