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說服”其實就是做好說服、解釋和思想政治工作。要杜絕居高臨下的簡單說教,開展平等和平的溝通交流,從精神慰藉入手,關註心情、心理訴求,關心身心健康,化解人們的後顧之憂,打開人們的心扉,真正把教育引導工作做到人心上。
同時,要耐心聽取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及時將合理成分整理吸收到黨委政府的決策中,使群眾的訴求得到積極回應。
二。典型示範法
執行壹項政策,倡導壹種行為,激勵壹種精神,僅僅依靠行政命令往往是無效的。而通過評選先進典型,讓人民群眾先進起來,走動起來,引導和激勵群眾,往往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當然,先進典型的評選要牢牢把握真實性、群眾性、多樣性和時代性的要求,讓典型植根於群眾和現實,讓群眾感到可信、可學、可比。同時,要妥善分析反面典型,引導群眾發現問題,敲響警鐘,吸取教訓。
第三,法律為人民造福
群眾最關心的是自己的利益是否得到實現、維護和發展。黨員幹部不能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謀利益,就不能贏得群眾的信任、擁護和支持。
要牢固樹立“群眾利益無小事”的理念,全力做好順應民意、解民憂、惠民生的工作,特別是解決好就業、就學、就醫、出行、社保、扶貧等問題,讓群眾享受到改革發展的成果。?
第四,民主協商法
做事情,做決策,要采取“大家的事大家做”的方式。也就是說,要改變過去“我說妳聽”和“我說妳做”的命令式方法,把要做的事情拿出來,讓大家壹起討論協商,最終達成諒解。只有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我們做事、決策才有無窮的智慧和動力。
五、移情法
所謂“換位思考”,就是站在對方利益的立場上思考和處理問題。通俗地說,叫“照顧別人”。實踐證明,“換位思考”是做好群眾工作的法寶,也是我們黨贏得人民群眾信任和支持的基本經驗之壹。
特別是對於壹些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具體事項,要站在群眾的角度去考慮和處理。只有這樣,我們的決策才能更符合群眾的意願,更能反映群眾的利益;只有這樣,才能獲得人民的理解和支持,才能順利推進工作。
六、網絡互動法
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廣泛應用,“網絡生存”已經成為壹種普遍的社會現象。通過網絡互動做群眾工作已經成為時代的要求。第壹,要善於通過網絡渠道了解群眾的呼聲。
比如通過“博客”、“QQ群”、“留言板”、“網上論壇”等方式,加強與群眾的聯系和互動,及時了解群眾的所思所想和訴求。特別是在決策之前,可以通過網絡“拍板”,接受網民的“拍磚”和“倒水”,更充分地聽取群眾意見,使決策更符合群眾意願。二是要善於運用網絡手段引導群眾思想。
七、以情動人的方法
每個人都有感情。妳對我好,我就對妳好。只有群眾感受到了重視和尊重,才能理解、支持和配合妳。過去在基層農村提出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培養了感情,加強了與群眾的聯系。
在當今信息時代,我們要利用交通、通訊的便利條件,進壹步加強與群眾的聯系和溝通,帶著真摯的感情到群眾中去,幫助他們解決問題,真誠地與他們溝通。做工作時,既要把道理和事實講清楚,又要從心理上、情感上溫暖他們,使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
八、對癥下藥的方法
“壹把鑰匙開壹把鎖”是矛盾特殊性的體現。在現實生活中,由於群眾地位、環境、性格、生活的差異,思想狀況多樣而復雜。如果不充分尊重這種客觀差異,就想當然地“壹刀切”,壹味講官話、空話、套話,必然導致群眾工作的失敗。
因此,要下大力氣研究和掌握工作對象的個性特征,關註準工作對象的思想脈搏,特別是他們的認識和接受程度,充分了解他們的脾氣和性格、長處和短處,科學確定不同工作對象的工作內容和方法,增強群眾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九、群眾自治法
作為幹部,雖然可以運用換位思考、說服教育等方式開展群眾工作,但由於身份的特殊性,壹些人在處理涉及群眾具體利益的問題時,可能會產生戒心,影響工作效果。
引導群眾自我治理、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往往更容易被接受,特別是動員經濟人才、家庭長輩、“五老”等在群眾中威望高的人做群眾工作,群眾更容易接受、信服、有效。
X.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法律
第壹,堅持依法。在處理問題、調解矛盾時,要善於運用政策法律、村規民約等。,把事實擺出來,把道理講清楚,讓群眾信服。二是教育引導群眾合理合法表達利益。對惡意擾亂破壞的,要旗幟鮮明、理直氣壯地予以堅決打擊。
當然,在實踐中,群眾工作也可以創造出多種方法,但只有方法是不夠的。關鍵是要帶著責任和感情深入,努力工作,為群眾排憂解難,為群眾謀利。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好群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