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傳奇而荒誕的明代三大盛世

傳奇而荒誕的明代三大盛世

雖然明朝是壹個充滿了太多傳奇和荒誕的朝代,比如朱允炆這個生死不明的明太祖,朱高熾這個離奇死亡的皇帝等等,但種種荒誕和傳說還是讓人想不通為什麽這個朝代的統治持續了近300年。然而,在這樣壹個充滿傳奇和荒誕的朝代,卻出現了三次盛世。連清朝的康熙皇帝都給了朱元璋這個明太祖,“統治唐宋,誰能說是成功還是失敗呢?元朝以後被清理,以政治和道德統治六百年。”評價。

第壹,洪武的統治

當時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創造了明朝的第壹個盛世——洪武之治,而洪武的推行不僅對明朝意義重大,對整個古代歷史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中國自古以農業為基礎,農業是主要稅源,農民是主要剝削對象。認識到這壹點,朱元璋把恢復生產發展作為穩定民心、鞏固統治的重要手段。

1.遷徙富民抑豪強。

此措施始於1367。朱元璋從少年時期的親身經歷中,深知富強、富民、欺民的危害。所以在建立政權的過程中,他安撫富人,以換取他們的經濟支持。另壹方面,鎮壓了壹些害村作惡的權貴,讓窮人能夠安居樂業,不犯錯誤。如洪武二十四年(1391),5300戶移民天下富民,遷居應天“強都”。這些勇士和富人壹搬離故土,就失去了原有的社會地位,對當地貧苦農民的剝削也有所減少。

2、獎勵開墾、安置荒地

朱元璋下令:凡各州縣民開墾荒地,不論有無原主人,壹律歸開墾者所有,作為永久事業。洪武三年(1370),由於中原大部分田地貧瘠,朱元璋在河南設立了農業廳,負責墾荒。為了獎勵開墾,他還指示地方官員分發牛和種子,讓難民定居下來,有條件從事農業生產。

朱元璋還實行了屯田的措施,讓地多地少地區的農民得到足夠的土地。從洪武四年(1371)到洪武二十壹年(1388),* * *搬遷六萬八千六百多戶,在各種閑置地區耕種田地。到洪武二十四年(1391),全國官民共有土地387萬余公頃。每年可收稻谷、小麥、豆類、小米等3200多萬石。

3、輕佻的稅收、水利。

明初,新附地區的夏稅和秋糧多次免除。對於受災地區,還關系到“興王之地”,支援戰爭,多次給予優惠免稅糧。早在鄭錚十八年(1358),朱元璋就派水軍元帥康茂才為水營使,專事農田水利。並命令地方官員,凡屬人民水利,必須立即出戰。

洪武二十七年(1394),朱元璋特別指示工部,北塘湖所有能蓄水防旱的堰都要修。這些措施為發展和提高農業生產創造了有利條件。

4.鼓勵種植經濟作物。

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頒布法令,強制種植棉麻,同時也大力推廣其他經濟作物的種植。經濟作物的廣泛種植,壹方面為手工業生產提供了原料,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另壹方面,農民收入和購買力的提高刺激了商業市場的繁榮。可以說,明太祖的休養生息政策對明初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洪武二十六年,國家稅收和糧食收入達到3200多萬石,比元朝12萬石的收入增加了近三倍。總之,洪武時期,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這也是明太祖政績的體現。

法律上,朱元璋親自制定了嚴苛的《大明法》。這部《大明法》對保護人民的財產安全和人身安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軍事上,改革兵權制度,平定北部邊境,使元軍損失慘重,從此失去了與明朝抗衡的實力。洪武的統治也讓明朝積累了大量的財富。

二、永樂史聖

在明朝朱迪統治期間,他六次討伐蒙古,其中五次是他親自去的。在東征蒙古期間,朱迪還與西方國家作戰,打敗了英、葡等西方國家。鞏固治邊力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明朝的成祖是個勇士,他用武力奪取了國家。後來熱衷於北伐,壹生功勛卓著。同時,他也非常重視民政工作。永樂元年(1403)七月,朱迪要求組織士子、學者編纂壹部便於查找、收集面更廣的大型書。這就是前無古人的永樂大典。這本書是世界上最早、最宏偉的百科全書。該書分門別類,收集了先秦至明初的古籍8000余種。大部分經典和歷史子集,以及道家和佛家哲人的書籍都被收集整理過,非常詳細。它比狄德羅和達朗貝主編的百科全書早出版300多年,對中國文學和文化的重要性不可估量。

明朝永樂三年(1405)至宣德六年(1433),鄭和七次奉命率領船隊下西洋,也是中華民族走向世界的壹大創舉。永樂二十壹年(1423),來自16個國家、1200人的外國使團齊聚北京。鄭和下西洋是對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深遠貢獻。

幾乎沒有其他盛世可以與朱迪在位期間創造的永樂盛世相提並論。他展示了明朝文化和經濟比以前更加繁榮的局面。

第三,仁政與公共性

明朝三大盛世中的最後壹個——任緒安之治,後人也把永樂盛世和宣德時期的太平盛世稱為“永宣盛世”,所以任緒安之治也就有了另外壹個名字,那就是永宣盛世。朱迪死後,太子朱高熾繼位,47歲時改弘熙為明仁宗。

不幸的是,弘熙元年(1425)五月,在位僅10個月的仁宗因體弱多病去世,時年48歲。在這10個月裏,明仁宗皇帝“赦前大臣為己用”,重用“三陽”,成為明朝少有的“天下太平,朝無失政”的插曲。

明宣宗根據三陽的提議進行改革,他廢除了洪武、永樂年間的弊端,實行仁政。

明朝成祖在位期間,明朝國力因南征北戰而大受損傷,於是下令民眾休整,發展自己的經濟,整頓軍事,緩和與鄰國的關系,以穩定邊防。

總之,經過任緒安時期的這壹系列改革,人民安居樂業,人民生產生活得到保障,社會財富迅速積累,被稱為“國富民羨”。這壹時期是明朝財政最充裕的時期,也是明朝270多年的鼎盛時期。文景、貞觀、開元統治後,出現了著名的“仁政宣和”的盛世局面。

參考文獻:大明的歷史

  • 上一篇:城市社區的主要特征是什麽?
  • 下一篇:村莊綜合治理工作年度總結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