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從大學生的道德現狀看道德內化的現代價值

從大學生的道德現狀看道德內化的現代價值

從大學生的道德現狀看道德內化的現代價值

社會認同理論認為,個體通過社會分類對自己的群體產生認同,產生內群體偏好和外群體偏見。以下是從大學生道德現狀的角度來看道德內化的現代價值的具體內容。希望能對讀者有所幫助。詳情請訪問(www.oh100.com/bylw)。

摘要:全球化的浪潮對中國的傳統價值觀產生了強烈的影響和沖擊,也對大學生的道德狀況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文從多元化背景下大學生的道德現狀出發,探討了道德內化在學校道德教育中的現代價值。

關鍵詞:道德內化;大學生道德狀況;現代價值

壹、道德內化的基本內涵

內化的概念最早是由社會學家達克海姆等人提出的,其基本含義是指?從社會意識到個體意識的轉化,即意識形態的要素移入個體意識。?內化是將某種外在的風格,如外在的文化結構、社會需求、道德意識、交往形式、實用價值等轉化為個體內在的精神品質,並使關於外部世界的內在表象對個體的思想和行為產生影響的過程。所謂道德內化,是指個體在外部環境的影響下,將社會道德要求和道德規則轉化為自身動力系統的壹部分,從而使道德行為不受外部壓力。

二,當代大學生的道德現狀

(壹)道德價值觀的多樣性

當代大學生道德價值取向呈現出明顯的多元化趨勢,對道德價值信仰的終極目標越來越淡漠,但對自我發展和個人目標卻執著。相當壹部分大學生的道德價值取向排名是怎樣的?自我奮鬥?、?錢?、?科學?、?對嗎?其他人遠遠落在後面。

(二)困惑導致的道德選擇困境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道德倫理教育滯後於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原有的輿論壹致、道德標準統壹的局面受到沖擊。市場倫理強調利益導向、公平競爭和利益優先的原則,而社會倫理要求奉獻和利他。不同倫理原則在兩個適用領域的價值是矛盾的,這使得當代大學生在選擇道德理想時感到困惑。

(三)道德自律意識薄弱,自律能力差

隨著改革開放,國門打開,大量西方思想湧入。在劇烈的社會轉型過程中,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自律能力確實有所下降。壹些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脫離社會,重視對社會的需求,輕視對社會的奉獻。?學歷高不代表素質高?大學生的這些思想道德損失不容忽視。

第三,道德內化的價值

(壹)道德內化是社會認同機制形成的基礎。

社會認同理論認為,個體通過社會分類對自己的群體產生認同,產生內群體偏好和外群體偏見。社會認同實際上是壹種價值取向和行為選擇,是指個體通過認知標準和情感偏好的評價體系,使自己或群體中的其他人在思想上具有相同的價值觀和特征,並以這些相同的價值觀和特征獲得歸屬感。這種情感和心理的歸屬過程就是社會認同的過程。本質上,社會認同程度越高,道德內化的進度越快。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不斷提高道德主體的情感認同和價值認同,有利於形成穩定的?人類秩序?,從而促進穩定的社會秩序的形成。

那麽在市場經濟高度發達、西方價值觀日益滲透、大學生道德價值觀日益多元化的今天,道德內化對大學生社會認同的形成起到了什麽作用呢?

1.道德內化在社會認同機制的形成和發展中起著主導作用。

道德內化的前提是道德主體自覺遵守外在的道德規律和內在的道德規律。在這個過程中,意識是前提和基礎,起著關鍵的主導作用。道德內化規律對個體道德的形成和發展起著主導作用,而這種主導作用是以主體的主觀意識為基礎的。道德主體對道德法律的執行可以分為兩種形式:被動服從和自覺認同。被動服從是以權威的強制力來規範道德主體的行為,而自覺認同是在道德主體形成壹定的道德認知後,自覺自願地遵守規範。道德內化其實就是社會認同的心理機制,在不斷的調節系統和引導系統中形成相對穩定的主體意識,然後支配其他系統參照這個系統的運行規則來運行。

2.道德內化為社會認同機制的形成提供了廣泛而持久的內在支持。

道德內化是以先進的法制為基礎,同時滿足大多數人的利益,求同存異,包容多樣,最大化社會意識。按照壹定的標準對事物進行分類,是人類存在的必然特征。甚至兒童也會在很小的時候使用分類策略。擁有相同的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認同形成的基礎,表現為社會交往活動中人與人之間的同性關系。在同性下,人們自覺地參與到道德品質提高的過程中,這壹過程具有堅持性的特點。廣泛持久的意識形態認同具有很強的穩定性,壹旦形成就很難改變。思想認同不僅能得到最廣大人民的理解和支持,還能調動壹切積極因素,增強社會凝聚力和向心力。這些因素決定著社會成員的意識和方向,具有強大的內在驅動力,為認同機制的形成提供持久的內在支撐。

(二)道德內化是他律走向自律的樞紐。

道德屬於社會意識形態範疇,可分為顯性道德和隱性道德。顯性道德是指在社會生活中規範人們行為的行為準則、道德倫理和道德規則;隱性道德是指道德主體為自己設定的、必須在內心遵循的道德規律。顯性道德是道德的他律形式,隱性道德是道德的自律形式。在大學生的現實生活中,有許多道德行為的規範和規則。然而,這些顯性的道德,如行為規範、道德倫理和道德規則,並不能自動轉化為隱性的道德,也就是說,道德的他律形式不能自動轉化為自律形式。將他律轉化為自律,必須通過道德內化來實現。道德內化的主體必須具備壹定的道德知識,在此基礎上形成內心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沖動,進而通過不斷影響內心的信念,在道德價值取向上偏好積極正確的道德選擇。

道德內化是內化的壹種特殊形式,是道德主體通過自我心理控制,自覺履行道德法則規定的道德義務和責任,進而遵守和維護社會秩序,實現社會秩序良性運行的主體活動。道德規範是靜態的,道德規範的終極意義只有借助外力才能真正實現。道德內化是動態的,只有將道德規範規定的內容和要求轉化為人的壹種內在需要,道德規範預設的目的才能真正實現。道德內化的過程,說到底就是如何確認他律道德規範與主體自覺相統壹的過程。因此,主體不可能被動地接受外部規範,而是通過主體自身的內在要求和潛能與外部影響相互作用實現自我道德本質充分發展的過程,是將社會道德要求和價值目標融入主體意識並轉化為主體內部身心組織即道德的過程。沒有道德的內化,壹切道德原則和規範都只能停留在他律的層面。壹切道德原則和規範要想實現其價值,成為有效的東西,成為實踐的道德風尚,只有通過道德主體對自然和社會規律以及現實生活狀況的認識,才能自覺認同社會道德規範,並結合個人實際情況加以實踐,從而把被動的服從變成主動的自律,把外在的社會道德要求變成自己內在的良心獨立的行動。

總之,道德內化的過程是道德他律和道德自律的有機結合。道德內化是從他律到自律的樞紐。

(三)道德內化是決定道德發展方向的關鍵

道德內化並不總是處於平衡狀態,而是處於從平衡到不平衡,從再平衡到再不平衡的過程中。壹般來說,在道德內化過程中,如果外部道德信息與個體已有的道德圖式相匹配,個體就能順利理解和接受外部道德信息所包含的意義,道德內化就處於壹種平衡狀態。然而,外部道德信息是多種多樣的,這就決定了個體的道德圖式不斷受到外部道德信息的刺激。當外部道德信息與個體已有的道德圖式不匹配時,就會產生沖突,從而使道德內化處於不平衡狀態。失衡是危險的。?危險?壹般包含兩層意思:壹是危機,二是機遇。壹般來說,失衡總是可以成為道德內化獲得壹種發展的契機。在解決危機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接受新的道德要求,采納新的道德觀點,改變舊的道德圖式的內容,從而向更高的階段發展。當然,不平衡也可能使其失去發展的機會,無法解決所面臨的沖突,反對正確的和新的道德要求,曲解道德的含義,從而固守甚至倒退到更落後的階段。在經濟全球化和網絡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中國大學生在道德內化的過程中會接收到大量的信息,這些信息有時會相互沖突,包括中國傳統價值觀與現代價值觀的沖突,以及傳統計劃經濟價值觀與現代市場經濟價值觀的沖突。對於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來說,新的道德觀念和價值觀的形成加強了接受、理解和處理信息的過程。當他們合理地接收、理解和處理源源不斷的道德信息時,他們就能化解沖突,為他們的道德升華提供機會。反而會導致道德觀念模糊,甚至道德滑坡。

總之,在當前文化變遷、價值觀多元的社會背景下,忽視道德內化的重要性,學校道德教育只能是低效的,難以應對社會發展對學校教育的挑戰。

參考資料:

[1]李遼寧。社會認同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導向力[J].思想政治教育,2009,(11)。

[2]彭博林。法律視野中的道德內化[J].湖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6)。

[3]胡林英。道德內化圖式與內化過程辨析[J].玉溪師範學院學報,2003,(11)。

[4]胡林英。道德內化理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5]顧海根。道德內化的心理學分析[J].上海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版),1999,(2)。

[6]吳發科。道德的內化表征與外化形式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2,(1)。

[7]王京花。道德悖論與道德選擇[J].齊魯學術期刊,2009,(3)。

[8]周英俊。道德敬畏:個體道德修養的心理機制[J].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4)。

  • 上一篇:第二天政治,關於個人隱私!急!!!加分!
  • 下一篇:《義務教育法》的各項規定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