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建設和諧文化的基礎。《決議》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形成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諧的精神紐帶。”要做到這壹點,首先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我們應該看到,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在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從思想上保證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社會主義方向。但是,我們也要看到,長期以來,壹些黨員幹部不同程度地出現了“信仰危機”,壹些人懷疑和反對社會主義。國民心態中存在著物質主義、庸俗、躁動、冷漠、不負責任、虛假誇大等“六大消極傾向”。在市場經濟建設過程中,社會上出現了不同經濟關系、不同利益的人,不可避免地出現了文化多元化的趨勢,成為社會不和諧的壹個重要方面。面對這樣壹個基本國情,維護社會和諧,發展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須確保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引導全體人民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因此,和諧文化的建設具有鮮明的思想性和方向性。其次,要倡導和諧理念,培養和諧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立旨在最大限度地引領各種社會思潮,形成社會意識形態,這是問題的壹個方面。同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開放的,不是“專制”或“絕對集權”,而是強調對多元價值的“引領”。其建設也要從國情出發,“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從這個意義上說,和諧文化應該是多元的、動態的、有益的、包容的、整合的文化。只有這樣,才能解決多元文化的矛盾和沖突,最終完成先進文化對消極文化、文化落後和腐朽文化的批判,以及世界各民族優秀文化的現代融合。
2.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和諧文化思想道德建設的基本內容。構建和諧社會,關鍵在人。思想道德建設肩負著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的任務。決議提出:“構建和諧社會,要樹立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在全社會形成知榮知恥、講正氣、促和諧的風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愛幼、扶貧濟困、禮貌寬容的人際關系。”我們知道,壹個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最能體現壹個民族的基本精神,最能代表壹個國家、壹個民族的文明程度。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思想道德建設的主流是積極健康向上的。但也要看到,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人們的道德規範和生活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壹些領域和地方混淆了是非、美醜的界限,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滋長蔓延。在經濟活動中,摻雜使假、以次充好、欺行霸市、偷稅漏稅、商業賄賂、行業腐敗和失信等現象時有發生,已經成為當前社會不和諧的重要因素。因此,積極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思想道德體系,確立全體社會成員都應遵守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加強青少年和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已成為壹項緊迫的任務。
3.發展教育、科學和文化是建設和諧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壹個民族的科學素質,壹個國家的科學知識普及程度,從根本上決定了這個國家的生產力和文化發展水平。構建和諧社會客觀上要求在全社會形成崇尚科學、鼓勵創新、反對迷信和偽科學的良好文化氛圍。此外,要積極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加強公益性文化設施建設。充分發揮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單位在和諧文化建設中的積極輿論引導作用。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互聯網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唱響主旋律,為構建和諧社會營造良好的思想輿論氛圍,使各類媒體成為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陣地。
和諧文化重在創造。《決議》提出:要“廣泛開展和諧創建活動,形成人人促進和諧的局面”,要“形成人人為我的社會氛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全體人民共建共享的社會。從這個意義上說,和諧文化既不是少數人的精英文化,也不是傳統的市場文化,而是體現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先進文化,是全民的、群眾的、人民享有的文化。和諧文化的創建在於全民的積極參與。文化是可以物化和實踐的。近年來,我國許多城市在創建文明社區的過程中,創建了和諧社區、和諧家庭等許多具體形式的文明社區活動。這些活動大多具有群眾性、地方性、民族性的特點,深受群眾喜愛。他們不僅傳播先進文化,活躍群眾文化生活,而且在和諧人際關系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