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壹個有底線的人,不僅對別人有利,對自己也有利。價值觀只有有了底線才能建立起來。行為可以規避風險!如果妳越過了底線,動搖了自己的人壩,妳的行為必然失去最起碼的控制和約束,妳的人生將是苦澀而孤獨的。只有堅守底線,才能享受做人的快樂和最終登頂的舒適。
舉壹些例子,比如:
做人的九條底線
1能容忍貧窮,不能背叛人格;
2可以追求財富,但不能奢侈;
3.可以表達自己的不同,但不能挑動是非;
4.不做好人,不作惡;
5.不做君子,不做小人;
6.能容忍邋遢,不能容忍頹廢;
7.妳可以沒學歷沒品味;
8.可以浪漫,但不能放縱過度;
9.不壹定要說謝謝,但壹定要感恩。
此外,例如:
做人的底線:善良,慈悲。
做人做事的底線:誠信,守信譽不損人。
還有類似的文章:
必須有壹個底線
人生有兩個話題:做人和做事。每個人都在做事,大事小事,家事,家事,壹切都在進行。處事方式是影響壹個人是否獲得社會認可,是否被上級賞識,是否被下屬支持,是否被同事喜歡,是否被朋友幫助,是否被愛人依戀的證據。中國的老祖宗也說過:“三分做事,七分做人。”由此可見做人做事的重要性。
但人們常說,做事比做人難。想成功做事就更難了。
其實做事容易,做人容易,做人做事容易。關鍵是妳是否掌握了表達自己的方式和尺度。想要把握自己,首先要知道自己的底線。《菜根譚》說:“文章最好,無奇不有,恰到好處;人品最好,沒什麽區別,就是天性。”對,做事做人都是恰到好處。想把事情做好,首先要知道自己的底線。
底線是壹條線,給妳很多約束;底線是壹堵墻,幫妳擋住外面的風雨。底線很重要。只有認清自己的底線,才能讓自己自然不做作,在人生的道路上得心應手,壹帆風順。有壹個非常受歡迎的名人。他是壹名作家,也是壹所大學的院長。他在名片上這樣寫道:“院長——臨時;作家——終身;朋友——永遠。”在作者看來,做人比做官更重要。他深知這壹點,所以他把朋友放在第壹位,把立場放在第二位,把官位放在最後。把朋友放在第壹位是作家的底線。因為他把朋友放在心裏,所以無論走到哪裏總能很快交到好朋友。
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案例。有些人努力了壹輩子,卻因為控制不了自己的欲望而走向末路,導致生命的喪失,純真的毀滅。有些人壹生軍旅生涯成就斐然,得到了寵愛,享受了榮耀,卻不知收斂,壹味宣揚自己的功績,最後甚至連累全家。像這樣的例子很多,但總有壹些人壹生樸實,堅守自己的底線,卻在史書上留名,流芳百世;有些人也是當了壹輩子軍人,付出了心血,不僅有個圓滿的結局,也是為了子孫後代。為什麽有的人常常過著平淡的生活,而有的人卻無法自救?這就是不知道自己底線的結果。
聰明的人會守住自己的底線,用心引導自己,哪怕這樣會讓自己看起來很迷茫。愚蠢的人總想越線做點“偉大”的事。雖然他看起來很聰明,但他總是做傻事。兩種不同的方式自然有不同的人生。
底線是我們生活和工作的基礎。做人做事有很多方法。其實最重要的是堅守自己的底線。基於此,本書從古今中外的現實事例出發,結合職場老鳥的經驗,提出了必須堅持的50條底線,幫助妳掌握自己的方向。這本書生動地展現了人類的弱點和局限,分析了大多數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力求以最直白、最實際的方式,從多個角度、多個層面闡明與人交往堅持底線的理念。
只有成功了,做事了,妳才能成功。
上帝的眼睛有電,黑暗的房間卻有顆壞心。
——中國古訓
底線是什麽?有人說,底線是地平線。當妳能看到它的時候,它就在妳的腳下。當妳看不見的時候,它就在妳心裏!沒有它,妳會羞愧,生不如死!雖然是絕對的,但是有道理。
底線是人類最後的防線。
中國有句古話,“良知是做人的底線,良知是做學問的底線。”
說起底線,人們往往會想到籃球場、足球場上劃出的界外標誌的端線,它既是對範圍的界定,也是限制運動員行動的邊界。同理,做人就像那個球壹樣,有自己的規則和原則。壹旦越過這條線,帶給妳的不僅僅是出界。球出界了。妳可以拿回來。但是妳呢?迷失自我後還能找到原來的路嗎?
中國人習慣以道德作為衡量壹個人的標準。古語有雲:“神有電,暗室有罪。”“擡頭三尺,有神。”都在提醒我們要遵守自己的底線,不要輕易觸犯。
有壹個技藝高超的木匠,壹直勤勉地忠於他的主人,主人也無微不至地照顧他。木匠師傅曾經像山盟海誓壹樣向師傅傾訴,他這輩子壹定會為師傅努力,以回報師傅的恩情。天生心軟的師傅也是感激涕零。直到有壹天,師傅告訴木匠,要選最好的木頭來建壹個堅固的木屋。他沒有說明木屋的用途,只是反復叮囑木匠要用心建造。木匠暗自猜測,師傅把木屋建在了遠離村子的荒郊野外,在門前開墾了幾十畝荒地。好像他想種瓜或者蔬菜,根本用不著這麽結實的木頭。只要能支撐壹陣子,壹切都會好的。木匠生平第壹次替師傅做主,決定選擇那些爛木椽子來建木屋。木匠很高興他終於在主人要求的時間內按時交了壹份工作。主人認真地解釋了建造木屋的原因。主人感謝木匠的長期效力。他想把木屋給木匠,門前的荒地也給木匠,讓他撐起門戶,再也不窮了。
這位為主人辛苦了半輩子的木匠,用他過人的技藝為主人建造了無數堅固的木屋,但最後輪到他為自己建造房屋的時候,他卻偏偏建造了壹個二流的木屋,他不得不承受這樣壹個專家的失敗。這是木匠師傅的悲哀,也是對他沒有守住底線的懲罰。
記住自己的底線,知道自己該做什麽,不該做什麽,能試著做什麽,不能試著做什麽,就不會犯錯,就不會像壹個聰明的木匠。其實生活中有很多困擾妳的問題和困惑。有兩個問題,壹個輕,壹個重。壹個解決不了,往往會產生連鎖反應,讓妳即使有再大的本事也難以施展。這是痛苦。
守住底線,在底線範圍內展示自己的計劃、目標和行動,做到踏實無敵,不怕壹蹶不振。這是人生最大的享受。
底線是成功的基石。
俗話說,羅馬不是壹天建成的。世界上的壹切都需要壹個基礎,壹個幫助妳停留的地方,就連號稱能撼動地球的阿基米德也需要壹個支點。這也說明成功壹定是有基礎的,當然這個基礎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這是底線。
心態改變人生。
有不同的行為準則和做事風格,但底線是壹樣的。底線是壹條線,是作為衡量標準的壹個標記。它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妳的判斷和行動。太多了,結果往往是風險更大,成功更少,把自己逼到絕境,把自己逼到失敗,甚至無法挽回。這種人往往自以為是,盲目相信,敢闖敢撞,但又自大到過不了地線;如果做不到,結果往往不止穩,而是失去了壹個難得的機會,讓自己捶胸頓足。這種人往往缺乏自信,思前想後,畏首畏尾。這就是自卑,被困在底線。
聰明的人,永遠會守住底線,用心做事,即使他看起來很迷茫;愚蠢的人總是想越線,經常做傻事,雖然他看起來很聰明。兩種不同的生活方式,兩種不同類型的人,人生的結果自然大相徑庭。
楊震是東漢著名的人物。早年從事教育,在當地興辦私塾,傳道授業解惑,因其清正廉潔的名聲而受到人們的尊敬,在社會上有很高的威望。朝廷很看重他的才能,所以提拔他做了荊州刺史。
楊震為官最大的特點就是善於發現人才。由於他的推薦,許多有才能的人都成功了,王米就是其中之壹。起初,王米只是靖州的壹個名人,後來他被楊真重用,做了昌邑縣的縣令。
王米現在在諸侯中很有名,她總是想到楊真對自己的幫助。我心想:要不是楊震推薦,我還不知道什麽時候才能有出息呢!他決定借此機會報答楊真的好意。
兩年後,楊震被調到山東東萊當太守。王米認為這是壹個很好的機會,所以她熱情地邀請楊震在他上任的路上去昌邑看看,敘敘舊。楊真只好畢恭畢敬,在昌邑待了幾天。王米害怕被忽視,所以她安排得無微不至。她不用擔心楊真的衣食住行。
臨走的前壹天晚上,楊真正要入睡,王米推門進來,禮貌地說:“沒有妳,就沒有今天的王米。我不知道如何報答這份恩情。這是我的壹點心意,作為妳的旅費。”說完,就從背後拿出了十斤黃金。
楊真見此情景,大吃壹驚,委婉地勸道:“我還有路費,妳不用擔心。我壹輩子對自己的誠實都是嚴格要求自己的,我的脾氣妳又不是不知道!妳收起來!”
王米回答說:“這只是我的壹點想法。既不是行賄,也沒有買官買名的嫌疑。這是我們的私人友誼。現在這麽晚了,也沒人知道這件事,妳放心收下吧!”
楊震對這些事情很認真。見他固執己見,條理分明,不禁生氣,訓斥道:“不要再說了。今天的事情已經被四個人知道了,這就足夠我拒絕妳了!”
王米好奇地問:“為什麽有四個人?”
“天知,地知,妳知,我知!這還不夠嗎?”楊真打了地鋪問道。王米不得不羞愧地撿起金子,痛苦地離開了。
俗話說,人無橫財不富。楊震為官期間,清正廉潔,從不贈送或收受任何禮品或現金禮金。全家人並沒有因為他做官而享受到壹天的安逸,仍然像以前壹樣過著儉樸的生活。
有人好心勸他,利用現在做官的便利,買些土地和房子,給後代留個退路。但每次楊震都堅定地說:“我這輩子沒沾染過任何有損我清白的東西。壹旦上了貪婪的船,我就無法決定何時靠岸。”這種事我不會做,不會在別人面前做,壹個人的時候也不會做!"
“那妳能給子孫留下什麽?”還有人問。
“別人會說他們是清官後代,這份遺產足夠他們享福了!”楊真自豪地回答。
楊震後人為了紀念他,教育後人,將書房命名為四知堂。楊震的道德品質廣為人知。
東漢王莽就是不守底線。王莽的父親和哥哥在他年輕的時候就早早去世了,王莽孝順的母親很尊重他的嫂子。他生活簡樸,閱讀詩書,結交賢士,遠近聞名。為官後,禮下士清廉節儉。他經常把自己的薪水給公眾和窮人,甚至賣掉自己的馬車去幫助窮人,深受大家的喜愛。他的叔叔王上寫信說,他願意把自己的壹部分封地給王莽。他的兒子殺了家奴,王莽逼兒子自殺,得到世人好評。因此,王莽在朝野和民間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後來王莽被任命為大司馬,掌管軍令和皇軍,握有實權。同時也是皇帝的嶽父,地位在諸侯之上。可以說他有錢有勢,很得神寵。
但王莽沒有好下場,死前舌頭被割了。這是為什麽呢?只是因為他沒有守住自己的底線,在贊美面前變得高高在上,陶醉於阿諛奉承,開始不滿於低人壹等,於是通過篡位獲得了更大的利益。但事實證明他錯了,很快他就在農民起義面前敗下陣來,死後留下終身罵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