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單位犯罪的法律規範

單位犯罪的法律規範

單位犯罪早在17世紀的英國刑法中就有規定,10月22日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987 19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是我國刑事立法史上的第壹部。1997《刑法》第壹次在我國刑法典中規定了單位犯罪,主要集中在刑法總則第三十條、第三十壹條和分則的相關部分。

研究單位犯罪的自首,必須正確界定單位犯罪的概念,分析其特征。

我國《刑法》僅從犯罪主體的範圍對單位犯罪進行了描述,但從該概念揭示客體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來看,遠未揭示單位犯罪概念的深刻內涵,但同時也為單位犯罪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討留下了廣闊的空間。正因為如此,學術界對單位犯罪概念的理論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所謂單位犯罪,就是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實施的犯罪,是個體犯罪的對稱性。這種觀點承認了單位犯罪與個人犯罪的區別,也揭示了單位犯罪的主體範圍,但實際上是對刑法規定的片面理解,由此推斷單位犯罪就是單位實施的犯罪,這在循環定義上犯了邏輯錯誤。

單位犯罪是指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為本單位謀取非法利益,經本單位或者有關負責人集體研究決定,危害社會的行為。與前壹種觀點相比,該理論區分了單位意誌和個人意誌,但其所說的單位犯罪僅限於主觀故意,這與刑法規定的單位犯罪存在少數過錯相背離。此外,它強調非法利益是單位犯罪的關鍵要素,這無疑縮小了該概念的內涵。因此,八屆五中全會審議時,因其局限性而被否決。

單位犯罪是指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等法人單位為了本單位的利益,經集體研究或者有關責任人員代表本單位決定,故意實施的行為,或者不履行法定義務、有過失行為,危害社會,在法律上規定為應當負刑事責任的行為。這壹觀點克服了上述觀點的不足,明確包括過失犯罪,與刑法的規定相壹致,並不限於非法利益,準確揭示了單位犯罪的本質特征。

單位犯罪是合法的。刑法沒有規定單位可以犯某種罪的,即使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的行為符合法律規定的犯罪行為,也不能以這種罪定罪。單位犯罪的主體包括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

單位犯罪必須在單位主體的意誌下進行;

單位犯罪必須由刑法分則或分則明確規定。單位犯罪的處罰原則:我國刑法對單位犯罪的處罰以雙罰制(即對單位和單位直接責任人處罰)為主,單罰制(僅對單位直接責任人處罰)為輔。

單位實施故意犯罪的集體意誌很大程度上是由決策主體來體現的。判斷犯罪行為是否體現了單位的集體意誌,要看犯罪行為是否由單位負責人決定,否則不能形成單位的犯罪故意。但不能簡單地認為負責人做出的決定就可以視為單位犯罪的意誌,需要具體分析。例如: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單位犯罪案件具體應用法律有關問題的解釋1999年6月25日。

個人為進行犯罪違法活動而設立的公司、企業、事業單位犯罪的,或者設立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其主要活動是實施犯罪的,不以單位犯罪論處。(壹)主體

單位犯罪的主體是單位,包括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和團體。在我國刑法中,不使用法人犯罪壹詞代替單位犯罪的主要原因是法人犯罪的概念較窄,使用單位犯罪壹詞可以概括更多的某些組織雖然不是法人但所實施的犯罪。

在單位犯罪的主體中,除了機關、團體以外,在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中存在壹個所有權的問題,即有公有和私有之分。在65438至0997年刑法修正案中,關於私營公司、企業、事業單位能否成為單位犯罪的主體,存在兩種對立的觀點:肯定的觀點認為,所有制形式不能成為單位犯罪的決定標準。私有制的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具有同等的憲法地位,其合法權益應當同等地受到法律保護,而犯罪也應當同等地受到刑法的懲罰。否定論認為,單位犯罪的主體只能是公有制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不能是私有制公司、企業、事業單位。無論什麽形式的私營公司、企事業單位犯罪,都應該追究其業主的刑事責任,不存在單位犯罪的問題。這本書同意肯定。

因為私有制公司,企事業單位在中國都有壹個發展過程。1987刑事立法開始確認單位犯罪時,私營企業還處於起步階段,更不用說私營公司、事業單位了。在這種情況下,私企犯罪極為罕見。因此,海關法規定單位可以成為走私罪的主體。但由於對直接負責的人員和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的處罰力度遠低於自然人犯罪,法律將單位限定為全民所有和集體所有的企業,不包括私營企業。而且,全國人大常委會1988《關於懲治走私罪的補充規定》也明確規定:“企業、事業單位、組織走私,違法所得歸個人所有,或者以企業、事業單位、組織名義走私,與* * *平分違法所得的,依照本條例的規定處罰。”此後,隨著私營公司、企業、事業單位的蓬勃發展,其單位的犯罪數量也與日俱增。而且法律規定對單位犯罪中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與個人犯罪同罰,那麽把私營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排除在單位犯罪主體之外,就沒有意義了。因此,從單位犯罪立法的演變來看,私營公司、企事業單位逐漸被納入單位犯罪主體的範圍。1999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069次會議明確指出,刑法第三十條規定的“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既包括國有公司、集體公司,也包括企業、事業單位和依法設立的聯營企業。根據這壹規定,私營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只要具有法人資格,就可以成為單位犯罪的主體。

在單位犯罪的主體中,國家機關能否成為單位犯罪的主體也是壹個有爭議的問題。在刑法修改中,關於國家機關能否成為單位犯罪的主體有兩種觀點:肯定說認為單位犯罪的主體應當包括國家機關。理由是:從任何意義上講,單位都包括機關,從已審結的單位犯罪案件來看,都有國家機關參與犯罪的地方。根據否定論,機關不能成為單位犯罪的主體,因為國家機關代表國家管理社會,經費由國家財政撥付。如果把它作為犯罪主體,無論采取什麽樣的處罰措施,都壹定會影響它的正常功能和它對社會的正常管理。在我看來,國家機關作為單位犯罪的主體,確實是中國特有的現象。這主要是因為在過去的計劃經濟體制下,政企不分,國家機關直接幹預經濟活動較為普遍。在這種情況下,懲治國家機關作為單位犯罪的主體當然是有意義的。但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政企逐漸分離,國家對經濟活動實行宏觀調控,不再直接幹預經濟活動。在這種情況下,國家機關實施的單位犯罪就會減少,甚至消亡。當然,這只是壹個發展趨勢。以國家機關為主體的單位犯罪依然存在,因此刑法仍有必要規定國家機關為單位犯罪的主體。至於國家,主要是靠行政經費撥款來維持運轉,所以把國家機關納入單位犯罪的主體,對其進行罰款,按照壹些學者的說法,是國家的壹種自我懲罰。這個問題壹定程度上確實存在。因此,在刑法的修改中,立法機關曾考慮,雖然將國家機關界定為單位犯罪的主體,但也規定對國家機關構成的單位犯罪實行單壹刑罰體系處罰,即只處罰國家機關中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不處罰國家機關。據此,國家可以免除自我懲罰的危險。然而,考慮到這壹規定反映了對國家機關的特殊照顧,它違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特別是考慮到我國刑法對單位犯罪壹般不規定具體的罰金數額,可以根據單位的具體情況適用。因此,立法機構對國家機關犯罪和罰款作出了肯定的規定。而且我們註意到,在刑法中,規定了部分單位犯罪的主體只能是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被排除在外。這壹規定有利於更準確地認定單位犯罪的主體,同時也說明並不是所有的單位犯罪都可以由機關構成。

作為單位犯罪的主體,單位壹般是壹個獨立的實體。比如國家機關、企業犯罪,構成單位犯罪。那麽,單位的附屬機構能否成為單位犯罪的主體呢?這裏所謂的單位附屬機構,包括單位的分支機構和內設機構。我們認為,企業法人的分支機構是壹個獨立的單位,毫無疑問已經成為單位犯罪的主體。但是,單位內部組織能否成為單位犯罪的主體,仍然可以研究。壹般情況下,單位內部組織不獨立開展活動,而是以單位名義開展活動,因此其行為應視為單位行為。但是,在當前的社會生活中,單位的內部機構也有獨立的對外活動。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作為單位犯罪的主體,無論是單位犯罪還是個人犯罪,都是有問題的。在這種情況下,我主張單位內部組織可以成為單位犯罪的主體。對此,2001 1,21,《全國審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明確規定:“以單位的分支機構、內設機構、部門的名義實施犯罪,違法所得主要歸該分支機構、內設機構、部門所有的,應當認定為單位犯罪。”根據該規定,以單位的分支機構、內設機構或者部門的名義實施犯罪,但違法所得屬於個人的,應當以個人犯罪論處。?根據我國刑法第三十條的規定,單位犯罪的主體包括以下五類單位:

1,公司

公司是指依照法定程序設立的營利性法人組織,包括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責任公司。有限責任公司是指全體股東以其出資額為限對公司債務承擔清償責任的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是指由壹定數量的股東發起設立,其全部資本劃分為股份,股東以所購股份承擔財產責任的公司。公司是市場經濟中經濟活動的重要主體,有其特殊的經濟利益。因此,公司是共同單位犯罪的主體。

2.企業

企業是指依法設立並具有壹定組織形式,以營利為目的,獨立從事商品生產經營活動和商業服務的經濟組織。企業具有以下特征:(1)從企業的社會性質看,企業是從事商品生產經營活動和商業服務的獨立經濟組織。(2)以企業生存和發展為目的,企業是營利性的經濟組織。所謂營利性,是指主體通過自身活動追求超額利潤,這是企業最重要的特征之壹。(3)從企業存在的法律條件來看,企業必須依法成立,具有壹定的法律形式,這是企業的法律特征。

3.機構

事業單位是指依照法律或者行政命令成立的,從事各種社會職能的組織。事業單位可以分為三種:(1)國家事業單位,依靠國家預算從事活動。領導有權獨立處理資金,可以直接參與與自身業務和權利相關的民事活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經濟責任。所以理論上這樣的國家機構叫做法人國家機構。(2)集體事業單位,可分為兩種:壹是由勞動人民集體出資,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事業單位。二是由集體企業預算撥款,可以自主處理資金,自負盈虧的事業單位。理論上,這種集體事業單位也被稱為集體事業單位法人。(3)民辦機構,是由民間投資設立的從事壹定社會活動的機構。隨著我國社會的轉型,各種私立機構已經出現或正在出現,如私立醫療機構、教育機構等。上述事業單位屬於法人範疇,可以成為單位犯罪的主體。

4.機構

機關作為單位犯罪的主體,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而言,這裏的機關包括國家行政機關、立法機關、司法機關、軍事力量、政黨和其他相關機關。狹義上,這裏的機關主要是指行政機關,壹般是地方國家行政機關。根據我國刑法的規定,機關可以成為單位犯罪的主體。

5.組

組織又稱社會組織,是指各種群眾組織,如人民群眾團體(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社會公益組織、學術研究團體、文化藝術團體、宗教團體等。這些團體的共同特點是:(1)它們是由符合我國憲法精神的公民或法人自願組合而成的;(2)建立由參與成員出資或由國家出資的財產和活動基金。這些資金歸社會組織自身所有(法律規定的專項資金除外),並承擔其債務責任;(3)成員參與組織事務的管理;(4)制定章程並經國家主管部門批準登記後,方可開展壹切活動。社會組織之所以是法人,是因為它有自己獨立的財產,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可以享有財產權利和能力。因此,團體也可以成為單位犯罪的主體。我國刑法對單位犯罪定罪原則的規定確立了法定原則,即只有被法律界定為單位犯罪的人才能承擔刑事責任。我國刑法分則明確規定了哪些犯罪可以由單位構成,司法機關應當依法認定。這裏有壹個問題值得研究。有些犯罪在刑法中沒有規定為單位犯罪,但在現實生活中,存在著這些犯罪是單位決策機構集體研究,或者由負責人實施的現象,如貸款詐騙罪、盜竊罪等。在這種情況下,因為刑法沒有規定單位可以構成這些罪,當然不能追究單位的刑事責任,但是可以追究單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的刑事責任嗎?對此,我國刑法理論中存在否定論與肯定論之爭。否定論認為,單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的刑事責任是以單位構成犯罪為前提的。由於單位不構成犯罪,不能追究上述人員的刑事責任。另壹方面,肯定論認為,刑法沒有規定單位構成犯罪的,不能追究單位的刑事責任,但這並不妨礙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因個人犯罪被追究刑事責任。對於以上兩種觀點,我主張否定,這主要涉及單位中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的關系。我認為單位犯罪的主體只能是單位,單位中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對單位的刑事責任有壹定的依賴性。在單位不構成犯罪的情況下,將單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作為個人犯罪處理,缺乏法律依據。對此,2001 1,21,《全國金融犯罪案件審判工作座談會紀要》規定:“根據刑法第三十條、第193條的規定,單位不構成貸款詐騙罪。對於單位實施的貸款詐騙,不能以貸款詐騙罪定罪處罰,也不能追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的刑事責任。但在司法實踐中,單位以非法占有為目的,明顯利用簽訂、履行借款合同詐騙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符合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條規定的合同詐騙罪的構成要件的,應當以合同詐騙罪定罪處罰。”這壹規定對解決上述問題有壹定的參考價值。此外,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在《關於以公司名義盜竊如何適用法律問題的解答》中也指出,我們認為單位盜竊不能以盜竊罪追究刑事責任。因為根據刑法第三十條的規定,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法律規定是單位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而我國刑法關於盜竊罪的相關規定中並沒有單位犯罪。因此,根據罪刑法定原則,法律沒有明確規定為犯罪的,不得定罪處罰。另外,從實踐的角度來看,單位盜竊的對象主要涉及電力、天然氣等。,具有壹定的行業性,與普通盜竊的社會危害性有很大區別。單位盜竊的數額往往很大,如果以自然人盜竊的數額為標準,量刑很重;這與單位沒有從盜竊個人中獲益,導致量刑不平衡的問題有關。基於上述原因,不能以盜竊罪追究實施盜竊的單位的刑事責任。[1]相反,2002年7月8日,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單位有關人員組織盜竊如何適用法律問題的批復》明確規定:“單位有關人員為單位利益組織盜竊的,情節嚴重的,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條的規定,以盜竊罪追究直接責任人員的刑事責任。”這個規定和最高人民法院的規定有壹定的矛盾。從法律上講,我贊同最高人民法院的規定。在這方面,通過立法機關作出規定是比較合適的方式。

客觀上講,單位犯罪必須由單位的決策機構實施,或者由責任人實施。單位犯罪,其犯罪行為本身是由刑法分則規定的,應當根據刑法分則的規定予以認定。單位犯罪的特點是:在單位故意犯罪的情況下,這種犯罪行為是由集體單位或責任人決定的;在單位過失犯罪中,這種犯罪行為是單位直接責任人的職務行為。由此可見,單位犯罪客觀上有以下兩種情況:

1,單位故意犯罪

單位故意犯罪的,單位的犯罪行為由單位集體決定,或者由單位負責人決定。這裏的單位集體決策是指單位決策機構的決策。壹般來說,單位決策機構是指單位有權做出決策的機構。比如公司的董事會,董事會是公司的常設機構,負責經營活動,因此有權對公司事務進行決策。在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中,決策機構壹般是指有關單位通過集體研究作出決策的行政組織。單位集體決策是單位故意犯罪的常見方式。壹般情況下,集體決定實施某壹行為可視為單位行為。這裏的負責人決定,是指根據法律或者單位章程的規定,有權代表本單位行為的個人決定,如公司董事長或者總經理、企業廠長或者經理、機關、團體的行政負責人作出的決定。必須指出的是,負責人個人決定實施的犯罪行為,因為是以單位的名義實施的,為單位謀取非法利益,所以可以定為單位犯罪。如果單位負責人決定實施犯罪行為,但不是為單位謀取非法利益,而是為個人,則不能認定為單位犯罪,而應認定為單位負責人的個人犯罪。

2、單位過失犯罪

在單位過失犯罪中,單位犯罪行為是單位負責人員的職務行為。這裏的職務行為是指單位負責人根據其在單位中的職務或者業務所應當履行的行為。如《刑法》第231條規定,單位構成出具重大失實文件罪,單位主管人員的過失表現為單位中介組織人員出具的文件存在重大失實,應當予以審查更正,因過失未予審查更正,造成嚴重後果。在這種情況下,單位的過失行為就是單位負責人員的職務行為。責任能力

個人構成犯罪,必須有責任能力,單位也必須有責任能力。刑法理論中對單位的責任能力存在爭論。肯定論認為,單位作為壹個組織,具有意識和意誌,其決策機構或負責人是產生意識和表達意誌的中樞神經系統。本單位決策機關和責任人員所作的壹切決定,都是本單位的意誌。單位的決策機關和負責人員是否遵守章程,是否超越章程,都是單位意誌的表達或體現。所以,單位有責任能力。否定論認為,單位本身沒有意識和意誌,單位只是壹個合法的人格化組織,單位的壹切活動都由單位內的自然人控制。所謂單位的意誌,其實是自然人的意誌,單位本身沒有責任。本書贊同這樣的肯定:雖然單位通過其代表做出決定或決策,但這種決定或決策是以單位的名義做出的,為單位謀取非法利益。在這種情況下,單位代表的決定或決議應視為單位的意誌,因此單位應對侵害法益的行為或結果承擔刑事責任。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應該確認單位的責任能力。單位的責任能力與個人的責任能力不同,個人的責任能力是自然人自身的認知能力或辨認能力的問題,而在單位犯罪的情況下,單位的責任能力是由單位中的自然人體現出來的,是壹種特殊的責任能力。

責任形式

刑法總則中沒有對單位犯罪責任形式的明確規定,因此刑法理論中存在爭議。毫無疑問,單位犯罪可以構成故意。關鍵在於單位犯罪能否構成過失,這是否定的。從刑法分則對單位犯罪的具體規定來看,雖然多數是故意的單位犯罪,但不可否認也有少數是過失的單位犯罪。

故意單位犯罪

故意單位犯罪是指主觀罪過是故意構成的單位犯罪。單位犯罪的故意不同於個人犯罪的故意,主要表現在:在單位犯罪中,這種犯罪意誌是單位的整體意誌。正是這種單位的犯罪意誌,為單位故意犯罪承擔刑事責任提供了主觀依據。

故意單位犯罪多為經濟犯罪,因此往往有為本單位謀取非法利益的動機。對於這些犯罪,是否為單位謀取非法利益,是罪與非罪區分的標誌。單位實施違法行為,但沒有為單位謀取非法利益的,不構成單位犯罪。同時,為單位謀取非法利益也是區分單位犯罪和個人犯罪的標誌。如果單位內部人員假借單位名義為謀取私利而實施犯罪,則不是單位犯罪,而只是單位內部人員的個人犯罪。還有個別故意單位犯罪,雖然沒有為單位謀取非法利益的動機,但往往是以單位的名義進行的。比如刑法第396條1款的私分國有資產罪,被刑法定義為單位犯罪。這種犯罪不僅沒有為單位謀取利益,反而恰恰損害了單位的利益。但這種犯罪之所以是單位犯罪,是因為它是以單位的名義進行的,所以刑法規定是單位犯罪。

過失單位犯罪

過失單位犯罪是指主觀過錯由過失構成的單位犯罪。壹般來說,過失行為是個人行為,個人行為往往是職務行為。壹般情況下,我國刑法規定的單位過失犯罪,只處罰單位內的直接責任人員,不處罰單位。比如《刑法》第137條規定的重大工程安全事故罪,犯罪主體是建設單位、設計單位、施工單位、工程監理單位,但《刑法》沒有規定上述單位都要處罰,只處罰單位的直接責任人員。當然,我國刑法規定的單位過失犯罪也實行雙罰制。比如刑法第231條規定了制作嚴重不真實的文書罪。本罪自然人犯罪的主體是指承擔資產評估、驗資、驗證、會計、審計、法律服務等職責的中介機構中的人員。如果這些中介組織中的人員出具了嚴重不真實的文件,該單位也構成犯罪,並被罰款。本案中,單位之所以構成犯罪,是因為中介組織對其人員的職務行為負有監督義務。不履行這些義務將構成犯罪。

  • 上一篇:大同市地下設施井蓋管理辦法(2021修訂)
  • 下一篇:如何表達文章的前幾段?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