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地理黃河知識點

地理黃河知識點

黃河位於中國北部,是世界上最長的河流之壹,也是中國第二長的河流。全長約5464公裏,流域面積約752443平方公裏。流域冬長夏短,冬夏溫差大,季節氣溫變化明顯。下面我給大家分享壹些關於黃河地理的知識,希望對妳有所幫助。歡迎閱讀!

黃河簡介

黃河是中國北方的壹條大河,全長約5464公裏,流域面積約752443平方公裏。世界第五長河,中國第二長河。

黃河發源於青海巴顏喀拉山脈查哈西拉山的紮曲,北麓的卡日曲,蘇星海西西部的嶽古宗列曲勒,呈“幾”字形。自西向東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山東六省,最後流入渤海。

黃河中上遊以山地為主,中下遊以平原和丘陵為主。由於河流中段流經我國黃土高原,攜帶大量泥沙,因此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然而,在中國歷史上,黃河下遊的改道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黃河是中華文明最重要的發祥地,中國人稱之為“母親河”。每年產生16億噸泥沙,其中12億噸流入大海,其余4億噸長年留在黃河下遊,形成沖積平原,有利於種植。

黃河的歷史變遷

黃河的孕育、誕生和發展受地質歷史時期地質作用的控制,地殼變動引起的構造運動為外力,水文地質條件下自身產生的侵蝕、搬運和堆積為內力。在成為河流的歷史進程中,它不斷前行,與時俱進。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和黃河下遊的泥沙淤積從史前地質時代就開始了,此後越來越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根據各種研究,古黃河有三個發展階段:第三紀至第四紀的早更新世是古黃河的孕育期。第四紀中更新世(11.5萬年前~ 1萬年前)是古黃河的誕生期。更新世晚期(654.38+萬年前~ 654.38+萬年前),黃河形成海洋水系。

在歷史時期,黃河在平原上中遊也發生了演變,有些變化很大。比如內蒙古河套河段,在1850之前的磴口以下,主要分為兩條支流,北支為主流,陰山腳下的吳佳,南支為現在的黃河。1850年,西山嘴以北吳佳下遊被封堵斷流約15公裏,南支成為主流,北支成為後桃灌區回水渠道。龍門至潼關的河道也起伏較大。但這些河段的演變對整個黃河的發展影響不大。黃河河道變遷主要發生在下遊。

歷史上,黃河下遊河流變遷的範圍大致是從北部的海河到南部的江淮。據歷史文獻記載,黃河下遊決口1500多次,大改道20多次。

黃河徑流

壹、實測年徑流量

1954年編制黃河綜合利用規劃時,在復核和插值的基礎上,計算出陜縣實測年徑流量為4191953系列。1962年提出“黃河主要斷面水量泥沙量計算成果:1919 ~ 1960”,其中陜西站實測年徑流量423.5億立方米,秦場站實測年徑流量472.4億立方米。黃委會規劃處編制1919 ~ 1975年黃河治理規劃時,計算了黃河主要站實測年徑流量,其中三門峽站實測年徑流量41.85億立方米,花園口站實測年徑流量469.8億立方米。1982年,按照1919年7月至1980年6月61系列,三門峽站實測年流量為4172億立方米,花園口站為466.4億立方米。

第二,自然年流量

1975,恢復黃河主要站實測年徑流量,選取2009年7月至2009年6月系列,恢復引黃工程灌溉用水量和大中型水庫蓄水量。1976提出三門峽站天然年徑流量為498.4。1986提出了《黃河水資源利用》報告。根據黃河實測,對年徑流系列進行延拓,2009年7月至2009年6月系列為65438+61。通過還原,提出黃河主要站天然年徑流成果,其中三門峽站503.8億立方米,花園口站563.4億立方米。

三。年徑流特征

黃河流域年徑流主要由大氣降水補給。由於大氣環流的影響,降水較少,但蒸發能力很強。黃河多年平均年天然徑流量580億立方米,僅占總降水量的16.3%,產水系數很低。

黃河是中國第二大河流,但其天然年徑流量僅占全國河流徑流量的2.1%,在中國七大河流中排名第四,小於長江、珠江和松花江。

從年徑流深等值線圖來看,黃河流域水資源的區域分布很不均勻,從南到北呈遞減趨勢。壹般西起麥基,穿越積石山,到達大夏河、洮河,沿渭河幹流至汾河、沁河分水線以南。主要是山地,植被良好。年平均降水量600毫米以上,年徑流深100 ~ 200毫米以上,是黃河流域水資源豐富的地區。包頭線以北經過臯蘭、海原、同心、定邊的盆地北部氣候幹燥,年降水量不足300mm,年徑流深在10mm以下,是黃河流域水資源最貧乏的地區。在上述兩條線之間的廣大黃土高原地區,年降水量壹般為400 ~ 500mm,年徑流深度只有25 ~ 50mm,是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區。

由於季風的影響,黃河流域河川徑流的季節變化很大。夏秋季河水暴漲,易發洪水。冬春季水量很少,水源匱乏。徑流的年內分配很不均勻。7-10汛期,幹流及較大支流的徑流量約占年徑流量的60%,而每年3-6月的徑流量僅占年徑流量的10% ~ 20%。

黃河流域水資源的年內變化也很不相同。花園口站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580立方米,最大年徑流量可達938.66億立方米(7月1964至6月1965),最小年徑流量僅273.52億立方米(7月1928至6月1965)。黃河支流徑流量年變化大於幹流,最大年徑流量與最小年徑流量之比壹般為5 ~ 12,幹旱地區中小支流甚至高於20。

黃河幹流龍門以上站年徑流變異系數Cv值為0.22 ~ 0.23,龍門以下站略有增加,三門峽和花園口Cv值分別為0.23和0.24。黃河較大的支流Cv值較高,壹般在0.4-0.5之間。

根據多年實測資料,黃河流域年徑流量仍具有持續枯水期長的特點。長時間持續枯水給水資源利用帶來了諸多不利影響。

黃河輸沙量居世界第壹。黃河下遊多年平均輸沙量為654.38+0.6億噸,多年平均含沙量為37.8 kg/m3。有些多泥沙支流含沙量高達300-500 kg/m3,每年汛期60%的水和80%的沙都集中在這裏。黃河含沙量過高,增加了水資源開發利用的難度。

地理黃河知識點相關文章:

★高中地理河流知識點總結

★地理知識點的收集和歸納

★初中地理知識點總結

★ 2017高中地理知識點匯總

★初中地理復習大綱

★初二中國地理知識點全面總結。

★初中地理壹定要背知識點。

★初二地理必背知識點總結

★地理考試必看知識點。

★高考地理必背知識點

  • 上一篇:要成為壹名律師,妳必須學好英語,對嗎?
  • 下一篇: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其他立法的主要特點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