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出租車模式:責任方是出租車公司,滴滴公司不負責。
2.快車模式:按照過錯原則由司機和乘客負責。
在這種模式下,打車軟件將乘客的用車信息與私家車主的用車信息進行匹配。私家車主與乘客基於上述匹配信息自願建立服務合同關系。私家車主為乘客提供服務,乘客支付費用,費用歸私家車主所有。
滴滴平臺沒有在快車模式下劃款,也沒有參與運營。其只為雙方提供信息匹配服務,很難要求滴滴承擔賠償責任。
從保險賠付方面來說,在快車模式下,私家車從事客運經營,改變了車輛的使用性質,導致投保機動車的風險增加。
根據《保險法》第五十二條規定,在合同有效期內,保險標的的風險顯著增加的,被保險人應當按照合同約定及時通知保險人,保險人可以按照合同約定增加保險費或者解除合同...被保險人未履行前款規定的通知義務,因保險標的的風險顯著增加而造成的保險事故,保險人不承擔賠償責任。
因此,保險公司可以依據法律規定和相應的保險條款,拒絕對這類私家車運營中發生的車禍造成的乘客傷害或車損進行賠償。
3.乘車方式:按照過錯原則,司機和乘客各負其責。
在這裏,私家車的目的是為了節約成本。征得司機同意,搭便車的人可以搭便車。司機在滴滴平臺發布自己的行車路線,或者接受他人拼車需求,通過滴滴平臺與乘客共乘。但是乘客需要支付壹定的費用來分擔私家車主在油費、過路費、汽車保養等方面的開支。
事故發生後,應根據交通事故各方的過錯責任確定責任。有幾種具體情況:
壹是交通事故損害由第三人機動車過錯造成的,由第三人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第二,事故的發生是由於駕駛員的過錯。車主或駕駛人作為車輛的管理者,有義務保障乘車人的人身安全。如果順風車司機在拼車過程中發生交通事故,受到人身傷害,車主或司機有義務對其進行賠償。如果拼車中乘客也有過錯,可以適用過錯相抵規則,適當減輕或者免除司機或者車主的賠償責任。
第三,事故的發生是由於乘客的過錯。此時,可以免除或減輕車主對乘客的損害賠償責任,即過錯相抵原則。《民法通則》第131條規定,受害人對損害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權人的民事責任。
第四,事故的發生是由於駕駛員和乘客的過錯。如果“拼車”的車主和騎手事先就雙方的權利義務達成約定,那麽當發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損害賠償時,雙方都可以按照約定承擔賠償責任。
論搭便車事故的保險賠償。目前,由於私家車是以非營運車輛的形式投保,保險合同壹般規定:“非營運單位和私人車輛用於經營目的,不能獲得保險賠償。”所以壹旦發生意外,保險公司可能會拒賠或者少賠已付費的順風車。
4.專車模式:按照過錯原則多方承擔責任。
這種模式是滴滴平臺目前為止唯壹賺錢的模式。
責任方包括:滴滴平臺,對租車公司、勞務派遣公司、司機的過錯承擔連帶責任;汽車租賃公司;勞務派遣公司;司機。
該模式采用“租車+司機駕駛”的模式,涉及五方,分別是:乘客、叫車軟件平臺(滴滴平臺)、司機、租車公司、勞務派遣服務公司。
根據滴滴打車軟件在其APP客戶端“專車使用條款”中的表述,乘客作為專車用戶,與租車公司形成租車關系,與勞務公司形成勞務關系。乘客除了是乘客,還是租賃車輛的承租人,也是勞務派遣公司的用人單位。
因此,除了乘客自身受傷的風險外,還需要承擔以下風險:作為承租人,在租車公司沒有過錯的情況下,對車輛受傷承擔責任;作為雇主,需要對司機給第三人造成的損害和司機沒有過錯的損害承擔責任。
專車模式的不公平、不合理結構,源於滴滴平臺本身不具備出租汽車經營服務資質,這種結構是為了規避法律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滴滴平臺采用多方合作。壹方面和有資質的租車公司合作,要求他們提供有運營資質的車。
另壹方面與勞務派遣公司合作,要求他們提供合格的司機。滴滴平臺的優勢在於擁有用車需求旺盛的用戶群。乘客支付的車費由四方按照約定的比例進行分配,即:汽車租賃公司、勞務派遣公司、司機和滴滴平臺。
擴展數據
案例:
2016 5月11新聞廈門的王女士剛剛從膝蓋上拆線完畢,她和丈夫陸先生乘坐陶師傅的“滴滴快車”準備回家。沒想到,半路上,車追尾了前車。坐在副駕駛的王女士頭撞到前擋風玻璃上,膝蓋傷口裂開,兩顆牙齒被打掉,住院20多天。
王女士的兒子呂霄致電海都熱線95060,稱聯系不上司機,滴滴公司也沒有給予賠償。司機陶師傅前天表示,已經墊付了5000元醫藥費,剩下的王女士可以找公司賠償。昨天,滴滴公司公關部相關負責人李女士回應了此事。
滴滴出行公關部相關負責人李女士表示,首先,我表示歉意。根據平臺的先行賠付,再到責任和保險流程,滴滴出行壹直保持與乘客和司機的溝通;
而且平臺已經啟動了醫療費用先行賠付機制。乘客和司機只要提供與本次事故相關的蓋有醫院公章的診斷證明和醫療票據,就將司機支付的費用支付給司機,並承擔受傷乘客的後續醫療費用。
因肇事司機不配合,與司機的配合已解除,但工作人員會與乘客保持聯系,妥善處理後續治療、醫療費用墊付等事宜。至於乘客提出的誤工費和精神損害賠償,希望雙方盡量協商。如果協商不成,建議乘客走司法途徑。
雖然滴滴出行是壹個信息平臺,但壹旦發生交通事故,只要事故雙方中有壹方在滴滴訂單服務中,“滴滴平臺願意主動承擔保障相關安全的責任”,主動承擔保險不覆蓋的理賠責任。
同時,對於事故中造成的人員傷亡,無論事故責任如何劃分,只要符合賠付範圍內的費用,滴滴都會全額賠付。在王女士的這次事故中,他們也將啟動保險進行賠償。
參考資料:
新華網-滴滴打車事故誰負責?
參考資料:
閩南語。“滴滴快車”途中遭遇追尾事故女乘客受傷索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