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的最後30年和20世紀初,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工業生產的熱潮被稱為近代史上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世界已經從“蒸汽時代”進入“電氣時代”。這壹時期,壹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總產值超過了農業總產值;工業重心由輕紡工業向重工業轉變,電力、化學、石油等新興工業部門崛起。由於65438-2009年70年代以後發電機和電動機的發明,以及遠距離輸電技術的出現,電氣行業發展迅速,電力在生產生活中得到廣泛應用。內燃機的出現及其在20世紀90年代後的廣泛應用,為汽車和飛機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可能,也促進了石油工業的發展。化學工業是這壹時期的新興工業部門。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人們開始從煤中提取氨、苯和人造燃料等化工產品,塑料、絕緣材料、人造纖維和無煙火藥也相繼發明並投入生產和使用。冶金、造船、機械制造、交通運輸和電信等原有工業部門加快了技術創新。
發電機和電動機的發明與進步
第二次工業革命從19開始於60、70年代,到19年底、20世紀初基本完成。它的特點是大量使用電力。在電力的使用中,發電機和電動機是兩個相互關聯的重要部件。發電機將機械能轉化為電能;另壹方面,電動機將電能轉化為機械能。發電機的原理是基於丹麥奧斯特在1819年發現的電流的磁效應和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的電磁感應現象。1866年,德國西門子公司制造了壹臺自勵DC發電機。但是,這種生成器還不夠完善。通過許多人的努力,發電機逐漸得到改進,終於在20世紀70年代可以投入實際運行。1882年,法國學者德普勒發現了遠距離輸電的方法;同年,美國發明家愛迪生在紐約建立了美國第壹座燃煤電站,將電力線連成網絡。
另壹方面,隨著電能需求的大幅增長和用電領域的擴大,DC電機出現了成本高、事故頻發等問題。所以從19的80年代開始,人們就致力於交流電的研究,交流電的優點是可以通過變壓器任意改變電壓。意大利科學家法拉裏在1885年提出的旋轉磁場原理對交流電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80年代末90年代初,人們發明了三相異步電動機,壹直沿用至今。1891年後,更加經濟可靠的三相交流系統得到推廣,電力工業發展進入新階段。
內燃機的創造和使用
內燃機的發明是第二次工業革命中應用技術的又壹偉大成就。1876年,德國人奧托制造了第壹臺以氣體為燃料的四沖程內燃機,成為壹種流行的小功率機器。1883年,德國工程師戴姆勒制造了以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具有馬力大、重量輕、體積小、效率高的特點,可用作交通工具的發動機。1885年,德國機械工程師卡爾·本茨制造出第壹輛汽車,因此本茨被稱為“汽車之父”。這種容易啟動的汽車有三個輪子,每分鐘旋轉約250次,時速約15公裏。它有壹個水冷單缸發動機,功率為3/4馬力,由電力點燃。這輛車使本茨成為第壹個汽車專利。然後在1897年,德國工程師Diesel發明了壹種結構更簡單,燃料更便宜的內燃機——柴油機。雖然這種柴油發動機比使用汽油的內燃機要重,但它非常適合重型運輸。它不僅用於船舶發動機,也用於機車和卡車。
以內燃機為動力的汽車作為壹種新的交通工具,也得到了迅速發展。65438+上世紀90年代,全球每年只生產幾千輛汽車,但到第壹次世界大戰前夕,全球汽車年產量已飆升至50多萬輛。
內燃機的發明和使用也促進了石油開采工業的發展,加速了石油化學工業的出現。1859年,內戰前夕,美國在賓夕法尼亞州發現了石油,並鉆出了第壹口油井,但這些石油原本只用於照明。隨著內燃機的廣泛應用,對燃料油的需求猛增,人們開始大量開采和提煉石油,石油產量迅速增加。
新通信工具的發明
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前,有線電報已經出現。美國摩爾斯在1837年制作了壹部電磁電報。後來,他在華盛頓和巴爾的摩之間架設了壹條長達61 km的實驗電報線,並於1844年5月24日正式完成了電報通信的重大實驗。特別是莫爾斯利用長短脈沖的不同組合,編制了沿用至今的英文字母代碼,稱為莫爾斯電碼。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通訊工具的發展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在美國費城的1876世界博覽會上,從蘇格蘭移居美國的貝爾展示了當時被稱為“Telelistener”的電話,引起轟動。電話技術得到了改進和普及,發展很快。1880年,貝爾電報公司成立,在& amp;t)的前身。20世紀80年代,德國物理學家赫茲證明了電磁波的存在,並測量了其波長和速度。意大利人馬可尼利用赫茲的發現制造無線電報通信設備。1894年,他用極其簡單的器件開始了短距離無線電報實驗;1899年,他成功地發了壹封英法之間的電報;兩年後,跨大西洋傳輸成功。
第二次工業革命前後鋼鐵工業的發展
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前,作為老工業部門之壹的鋼鐵工業取得了迅速的技術進步。1856年,英國人貝塞麥發明了“吹煉”的操作方法,即向轉爐內吹入空氣煉鐵,使鐵中的碳含量達到最低水平,鐵轉化為鋼。因此,鋼價下跌至1/7左右。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許多國家用這種方法建造了貝氏體轉爐。平爐煉鋼是1864引進的。平爐不僅可以熔化生鐵和熟鐵,還可以熔化廢鋼,使之成為優質鋼。到19年底,平爐煉鋼得到更廣泛的應用。為了冶煉含磷礦石,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英國冶金技師托馬斯在1878年發明了堿性轉爐。用含磷量高的低質鐵也可以生產優質鋼。這種改進的結果是驚人的。不僅含磷的英國鐵可以用於生產,而且洛林、比利時和美國的巨大礦藏也變得非常有價值。隨著冶煉技術的不斷改進,鋼的質量明顯提高,產量不斷增加。從1880到1914,英國鋼產量從200萬噸增加到700萬噸,德國從10萬噸增加到15萬噸,美國從16萬噸增加到2800萬噸。鋼已逐漸取代鐵成為基本的工業原料和重要的建築材料。
第壹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比較
18世紀第壹次工業革命後,人類社會煥發出巨大的生產力,產品壹下子豐富起來。蒸汽機的轟鳴聲響徹歐洲的每壹個角落,整個社會的生產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人的需求是無止境的。生產的發展壹方面創造了日益豐富的產品,另壹方面也創造了新的社會需求。這需要新產品、新機器、新工業部門和新生產技術。如果說第壹次工業革命是從棉紡織業開始,以蒸汽機的使用為標誌,以資本主義工廠制度的建立為完成,那只是完成工業進步的第壹步。隨之而來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重工業的變革為開端,以電力的應用為標誌,以產業結構的巨大變化為結束。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不僅傳統的鋼鐵工業和機械加工業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還出現了電力、化工、汽車、石油等壹系列工業部門。這是又壹次真正的偉大變革,極大地改善了人類的物質生活,超越了第壹次變革的成果。這是工業化進程的第二次飛躍。
第壹次工業革命讓英國首先從農業社會脫穎而出,用廉價的紡織品稱霸世界。英國被稱為“世界工廠”。第二次工業革命首先從美國和德國開始,使他們壹躍而起,以鋼鐵、石油、電力、化工、航空等新興產業震驚世界。後來者居上,經過這種轉變,美國和德國的工業遠遠領先於英國和法國。
第壹次工業革命開啟了大機器工業,讓作坊手工業成為遙遠的過去。在第壹次工業革命的過程中,資本主義獲得了主導地位。但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是在大型機械工業內部進行的。這個大工業的興衰對社會結構的影響是漸進的,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生產方式。但這種逐漸的沖擊足以使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階段過渡到壟斷階段。
第壹次工業革命打斷了農業社會的進程,建立了傳統的工廠制度。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出現的很多工業部門,根源於第壹次工業革命,但在第壹次工業革命中才剛剛萌芽。如鋼鐵、煤炭、機械加工等行業還沒有完全擺脫原來的生產狀態,這與第二次工業革命後的大規模工業生產不可同日而語。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這些舊工業的新發展導致了石油、電力、化工、汽車、航空等新工業部門的出現,使整個行業煥然壹新。
第二,壟斷組織的形成
壟斷的出現
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工業生產迅速發展,不僅使企業規模越來越大,也使資本和生產越來越集中在少數大資本家手中。在資本主義社會,壹方面,整個社會的生產資料被許多資本家占有,他們相互競爭,相互排斥;另壹方面,生產的發展和擴大,又促進資本的相互吸引,使它們趨於集中和聯合。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大資本吞噬小資本,既是資本貪婪的本性所決定的,也是生產發展的內在要求。生產規模越大,機器的效率越高,需要的資金也就越多。因此,社會化大生產必然需要集中的大資本。所以產量越大,競爭越激烈,資本集中越快。隨著生產的發展,資本日益集中在少數大企業和大資本家手中是必然的。
第二次工業革命不僅加速了生產的發展,也加速了生產的集中。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和資本集中度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為少數大資本家壟斷市場、擡高價格、攫取高額利潤創造了條件。大企業為了避免競爭帶來的損失和損害,相互妥協,通過聯盟保證自己的既得利益,防止新的競爭者加入。當少數大型企業聯合起來,通過各種協議來制定價格、劃分市場和分配產量時,壟斷就形成了。壟斷是指少數大企業對某壹經濟部門的控制和壟斷。壟斷的形成不僅制約了大企業之間的競爭,也制約了其他企業與壟斷企業之間的競爭。這樣,資本主義的自由競爭逐漸被壟斷所取代,資本主義進入了壹個新階段——壟斷資本主義階段。
壟斷組織的四種形式
壟斷組織的出現及其迅速發展成為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領域的主導形式不是偶然的,而是這壹時期資本主義生產迅速發展的產物。壟斷組織的形成對調節生產、促進生產力發展起著積極的作用。壟斷組織是在股份公司的基礎上形成的。股份公司出現的原因是為了解決個人資本積累無法在短時間內建立大規模企業的矛盾。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大型工業迅速增加,出現了大量新的工業部門。這些大型企業的建立僅僅依靠單個資本的積累,更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完成。在這種情況下,壟斷組織應運而生。但需要指出的是,壟斷並不能消除競爭,更不用說解決了資本主義的根本矛盾,即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而壟斷價格的出現會在壹定程度上阻礙技術的提高和生產力的發展。
1879美孚石油信托最早在美國成立,此後信托在美國蜂擁而出。信托就是把下屬企業合並成壹個統壹的企業。1879 ~ 1901年,美國工業領域的信托發展到300多家,5000多家企業被兼並。而在德國,則盛行另壹種形式的壟斷組織——卡特爾,即參與卡特爾的獨立企業簽訂協議,實施壟斷。1879年有14個德國卡特爾,但直到19年底和20世紀初才大發展。壹戰前,德國有近600個卡特爾。當時德國最重要的壟斷組織和企業是電氣公司、西門子公司和克虜伯公司。
除了卡特爾和托拉斯之外,還有壹些重要形式的壟斷組織,如辛迪加和康采恩。辛迪加和卡特爾壹樣,也是同壹生產部門的資本主義企業之間建立的壟斷聯盟。它與卡特爾的不同之處在於,參加辛迪加的企業簽訂了銷售產品和購買原材料的協議。因此,雖然參加辛迪加的企業在生產和法律上仍然是獨立的,但在商業上已經失去了獨立性。他們的產品銷售和原材料采購由財團按照事先約定的份額成立的統壹機構負責。當時,辛迪加在法國最受歡迎。康采恩是壹種更復雜的壟斷形式。它以壹兩個有實力的壟斷企業為核心,把不同部門的許多企業聯合成壹個企業集團。核心企業通過購買股份、人員參與和業務控制,將參與康采恩的其他企業置於自己的統治之下。
壟斷資本家控制下的美國參議院(漫畫)
這是美國畫家約瑟夫·卡普勒(Joseph Kaeppler)在1890左右創作的壹幅漫畫,原名《參議院大佬》(Senate Bosses),發表在當時很受歡迎的幽默雜誌《淘氣鬼》(The Naughty Boy)上。19年底,美國壟斷資本迅速發展,全國各地反壟斷的呼聲高漲。為此,美國國會於1890通過了《謝爾曼反壟斷法》。這部法律的目的是緩解人們對壟斷的不滿,抑制當時涉及農民、工人和中小企業家的反壟斷運動,調節壟斷資本內部的矛盾。事實上,美國的壟斷資本並沒有得到遏制,反而以更快的速度發展。這幅漫畫描繪了美國參議院辯論反壟斷法的場景,並表明由於壟斷資本已經控制了國家的政治生活,參議院不可能做出真正對壟斷資本家不利的決議。在照片中的參議院大廳裏,有壹些參議員坐在座位上。開會的時候他們還是會時不時的回頭看看。站在後排的是壹群大腹便便的壟斷資本家,他們的肚子像錢袋壹樣,寫著“鋼鐵信托”、“銅信托”、“糖信托”、“標準石油信托”。這些壟斷資本家從右邊敞開的大門走進大廳,這扇門的門楣上寫著“壟斷入口”的字樣。二樓左側,門楣上寫著“人民入口”的小門緊鎖。大廳後面的木牌上寫著:“這是壹個為壟斷者所有的參議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