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知識梳理
(1)十壹屆三中全會
時間:1978,地點:北京。
背景:“文化大革命”積累了許多嚴重的政治和社會問題,人們要求糾正“文化大革命”的錯誤。當時的中央主要領導還是堅持“左”的錯誤,提出“兩個凡是”。真理標準大討論解放了人們的思想。
內容:思想上,徹底否定“兩個凡是”,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口號,下大決心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從組織上講,這次會議實際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
意義: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點。把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搞亂了,是改革開放的開始。從此,中國歷史進入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時期。
(2)加強民主法制建設
背景:文化大革命嚴重踐踏了我國的民主法制建設,廣大人民群眾深刻認識到加強民主法制建設的重要性。
成就:《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頒布於1982年,是新時期比較完備的憲法。此後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等壹系列法律。
意義:體現了我國法制建設的巨大成就。廣大人民群眾的法制觀念不斷提高,依法辦事逐漸成為人們的常識。中國正在走向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的道路。
二、重點和難點分析
1.教學重點:
(1)黨的八大和十壹屆三中全會有哪些相似之處?這兩次會議產生了什麽影響?
* * *相同點:都提出了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的任務。
影響: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於1956年,當時世界經濟和科技飛速發展,國內三大改革進入尾聲。它實事求是地分析了國內外形勢和主要矛盾,提出了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的任務,這是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良好開端。中共八大後,社會主義建設蓬勃發展,但遺憾的是,由於“左”傾錯誤思想的幹擾,國民經濟遭受重大挫折。十壹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把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搞亂了,是改革開放的開始。從此,中國歷史進入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建設成就日新月異,輝煌燦爛。
(2)十壹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從黨的指導思想上,十壹屆三中全會確定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改變了“文革”期間和之前的“左”傾錯誤思想路線;徹底糾正文化大革命中的錯誤,完成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的整風;從黨的工作重心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而不是文革十年以“階級鬥爭為綱”,是改革開放的開始。從此,中國歷史進入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時期。總之,十壹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的壹個偉大轉折。
2.教學難點:
“真理標準問題討論”與十壹屆三中全會的內在聯系
“文革”結束後,人們要求平反當時“文革”中的冤假錯案,但黨中央主要領導人仍然堅持“左”的指導思想,提出“兩個凡是”的錯誤政策,致使“文革”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改變。為了改變這種狀況,促進撥亂反正的順利進行,思想理論界展開了壹場真理標準的討論。1977年8月黨的十壹大前後,鄧小平、陳雲等壹大批老同誌親自宣傳黨的實事求是的作風。於是,黨開始了大規模的撥亂反正的思想理論工作。5月1978,10,胡耀邦直接領導的中央黨校內部刊物首次發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壹標準》壹文。文章明確指出,檢驗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實踐;理論和實踐的統壹是馬克思主義最基本的原則之壹。革命導師是堅持用實踐檢驗真理的榜樣;任何理論都要經過實踐的不斷檢驗。這肯定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壹標準”的唯物主義原理,從理論上否定了“兩個凡是”;重新界定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這打破了長期以來中國人民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的精神枷鎖,是壹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為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
第三,學習法律的指導
1.制作圖表來理解記憶。
為了全面理解和記住十壹屆三中全會的主要內容,我們可以制作以下圖表來加強記憶,深刻理解十壹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2.用比較來加強理解。
比較是我們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理解十壹屆三中全會,可以把遵義會議和中共八大在黨的歷史上聯系起來做表格。通過對比分析,可以加深對十壹屆三中全會的認識和理解。
會議名稱
背景
時間
背景
內容
影響
類似
遵義會議
這是黨的歷史上的壹個偉大轉折點。
十壹三
中央全會
提出了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的任務。
在* * *八
3.做個年表,把握過程。
在研究加強民主法制建設的目的時,可以通過對重大事件做壹個年表來了解中國民主法制的建設過程。具體如下:1949年,第壹屆政協制定的“同壹綱領”起到了臨時憲法的作用;65438年至0954年,第壹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了第壹部社會主義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從1966到1976,“文革”期間,民主法制被踐踏;《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頒布於1979;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四部憲法頒布於1982;1986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等壹系列法律,表明我國正在逐步走向依法治國的道路。
4.主題活動,實際感受
通過調查采訪,切實感受十壹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將本課涉及的知識點從感性認識提升到理性認識,進而深刻理解十壹屆三中全會“偉大歷史轉折”的意義。
5.聯系熱點,把握史實
學習這壹課,可以結合前段時間召開的十六大等社會時事,把握十壹屆三中全會的背景、內容和意義。同時,今年是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屬於紀念日問題,應該引起學生的註意。
6.用押韻快速記憶
1978年底,北京中央召開會議“撥亂反正”,尋求真相。拋棄了兩個“凡是”,解放思想,講實際,工作重心大轉移。經濟建設為中心,改革開放開始興起,三中全會令人矚目,中國進入新時代。
四、中考命題分析
中考十壹屆三中全會命題往往以時事熱點或歷史場景為切入點,結合相關歷史知識和歷史現象,考察十壹屆三中全會召開的背景、時間、地點、內容和意義。同時,註重歷史上有關黨的會議的聯系和比較,如遵義會議、中共八大等。
五、中考試題分析
1.(福建泉州豐澤區,2008)中國* * *產黨歷史上有兩次重大而深遠的轉折,壹次是遵義會議,壹次是()。
A.七屆三中全會b .八屆三中全會c .十壹屆三中全會d .十二屆三中全會
解析:此題主要考察學生的理解和辨別能力。遵義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挽救了黨、紅軍和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的壹個轉折點。十壹屆三中全會完成了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的整頓,從此,中國歷史進入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答案:c
2.(廣西南寧,2008年)。中國* * *產黨自誕生以來,壹直為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而不懈努力。中共八大與十壹屆三中全會的相似之處是()。
A.實現國家工業化b .重新確立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C.實行改革開放d .把經濟建設作為黨的中心工作。
解析:本題主要考察學生對歷史事實的認識和再現能力,以及對歷史事實的比較和分析能力。要回答這樣的問題,妳需要在兩次會議中逐壹測試每個選項。只要其中壹個不合適,就不是對兩個會議相似性的正確概括。a項只適合八大,B項和C項只適合十壹屆三中全會,只有D項適合兩會。
答案:d
3.(四川省廣安市,2008) 11。下列各項屬於右圖所示會議公報的內容()。
A.做出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
B.確定鄧小平理論為黨的指導思想
C.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局面。
D.系統地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
解析:本題主要考察學生的讀圖能力和對歷史事實的認識和再現能力。觀察圖片場景,先判斷圖片報道的內容是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的內容,再返點課本知識:B是黨的十五大的內容,C是黨的十二大的內容,D是黨的十三大的內容,只有A符合要求。
答:答
4.(湖北省鹹寧市,2008)6.1978年底,十壹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的思想路線是()。
A.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b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
C.解放思想,實事求是d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解析:此題主要考察學生的記憶和理解能力。要回答這個問題,先閱讀題幹,抓住關鍵信息“十壹屆三中全會”和“思想路線”來回答。對比四個選項可以看出,十壹屆三中全會全面否定了兩個凡是,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a、D不屬於十壹屆三中全會的內容,B項屬於政治路線。
答案:c
5.(四川南充,2008)閱讀下面的圖片,回答問題。
請回答:
(1)真理標準的討論為我黨哪次會議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這個會議是什麽時候召開的?
(2)通過這次會議,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如何轉移?這次會議做出了哪些戰略決策?黨中央的領導集體是誰?
分析:今年是中共十壹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從這個角度審視這個話題,也凸顯了周年問題的重要性。目的是考察學生看圖和記憶歷史知識的能力。第壹題主要考察學生對中共十壹屆三中全會背景的理解。文化大革命後,針對黨內存在的“兩個凡是”,在思想理論會上進行了真理標準的討論,使人們認識到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壹標準,進壹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為十壹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這也是回答第二個問題的基礎。第二題主要考察學生對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內容的背誦,屬於基礎問答。
參考答案:
①十壹屆三中全會,1978。
(2)從階級鬥爭為綱到經濟建設(或以經濟建設為綱),改革開放,鄧小平。
作者簡介:李,高青縣天鎮初中歷史教師。縣級骨幹教師。新課程報特約編輯。參與編寫史書《紅燭3+2》,多篇文章在省市報刊發表並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