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偷稅、避稅和稅收籌劃概念辨析

偷稅、避稅和稅收籌劃概念辨析

偷稅本質上是納稅人故意違反稅法規定,采用欺騙或者隱瞞手段不繳納或者少繳稅款的違法行為。稅收籌劃和偷稅漏稅有本質區別:1。在經濟行為中,偷稅是對已經實際發生的某項應納稅經濟行為的全部或部分的否定,而稅收籌劃只是對某項應納稅經濟行為的實現形式和過程預先做了壹些安排,其經濟行為符合減稅的法律規定。

2.在行為性質上,偷稅是壹種公然違反稅法並與之對抗的行為。

偷稅的主要手段是納稅人有意識地謊報、隱瞞有關納稅情況和事實,以達到少繳稅款或不繳稅款的目的,其行為具有明顯的欺詐性。

但是,有時會出現納稅人少繳稅款的情況。這種情況本來叫偷稅漏稅。

由於主觀故意和非故意難以作出法律判斷,我國現行稅法中不再使用這壹法律術語。

也就是說,雖然納稅人未必故意不納稅,但只要發生了後果,就是法律不允許的,也是違法的。

另壹方面,稅務規劃尊重稅法。它在遵守稅法的前提下,運用法律規定,結合納稅人的具體操作,選擇最有利的稅收方案。當然也包括利用稅法的缺陷或漏洞來降低稅負的活動。

稅收籌劃行為的性質是合法的,至少不違反法律的禁止性規定。

3.從法律後果來說,偷稅漏稅是法律明令禁止的行為。因此,壹旦被相關稅務機關查實,納稅人將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並受到制裁。

世界各國稅法對隱瞞稅務事實偷稅漏稅都有處罰。

但是,稅收籌劃是通過某種法律形式來承擔盡可能少的稅收負擔,其經濟行為對法律條文的要求在形式和事實上是壹致的,這是世界各國政府普遍默許和保護的。

如果稅收籌劃嚴重影響政府財政收入,唯壹可以采取的措施就是修改和完善相關稅收法規,堵塞可能被納稅人利用的漏洞。

4.就對稅法的影響而言,逃稅是公然違反稅法,利用虛假申報減少納稅。因此,偷稅漏稅是納稅人藐視稅法的行為,偷稅漏稅的成功與否與稅法的科學性關系不大。

要防止偷稅漏稅,就要加強稅收征管,嚴格執法。

稅收籌劃的成功需要納稅人熟悉稅法的規定,充分理解稅法的精神,同時還要掌握必要的籌劃技巧,以達到節稅的目的。

如果稅收籌劃在壹定程度上利用了稅法的缺陷,就會從另壹個方面促進稅法的不斷完善和科學。

(二)稅收籌劃與避稅的關系(避稅)是指納稅人利用稅法的漏洞或缺陷,對經營和財務活動進行精心安排,以達到最小稅負的經濟行為。

比如,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企業所得稅負擔較重,於是很多公司通過“避稅天堂”避稅,通過關聯交易將利潤轉移到“避稅天堂”公司的賬戶上,從而大大降低了美國總公司的賬面利潤,減少了稅收。

這當然損害了美國的金融利益,但在當時沒有反避稅法的情況下,政府不得不默許。

再比如,我國壹些企業為了享受外商投資企業“兩免兩減”的稅收優惠,只以自己的名義邀請國外客商成立所謂的中外合資企業,而沒有他們的投資。

這違背了稅收的立法精神和本意,也不符合政府的稅收政策導向。

雖然不受“反避稅”以外的法律條款約束,但不受法律保護。

但在國際上,關於“避稅”合法性的爭論已經持續了幾十年。

根據“法無明文不為罪”的原則,避稅被認為是“合法的”。

逃稅者經常引用美國法官漢德在1947壹案中的壹句名言來為自己的行為辯護。

韓德說:“納稅人不必承擔法律規定之外的國家稅收。

稅收是強制性的,不是自願捐款。

以道德的名義要求納稅,純屬空談。"

但隨著避稅範圍的擴大和對各國財政收入影響的加大,美國、前聯邦德國等國家逐漸以立法的形式否定了避稅的合法色彩。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政府在稅法中加入了反避稅條款。

20世紀80年代末,避稅的新定義是“納稅人通過個人或企業的人為安排,利用稅法中的漏洞、懸案和缺陷,逃避或減少納稅義務的行為”(國際稅收詞典)。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避稅已經不再是壹種中立的行為,而是壹種被法律條文或立法精神所反對或至少不支持的行為。

1994形成的我國稅法也被稅務專業人士稱為反避稅條款。

因為避稅是納稅人利用稅法的漏洞和缺陷在不違法的情況下減稅,我國對避稅沒有法律責任,但也采取了可以強制納稅人調整、要求納稅人補稅的反避稅措施。

比如,我國《增值稅暫行條例》、《營業稅暫行條例》、《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中規定,商品或者服務的價格明顯低於市場價格,稅務機關有權進行調整,按照調整後的價格計算納稅。

這些條款就是稅務專業人士所說的反避稅條款。

避稅是指納稅人利用稅法的漏洞和不成熟,打“擦邊球”,鉆稅法的空子,通過對其經濟行為的巧妙安排,謀取不正當的稅收利益。

稅收籌劃是根據國家稅法的規定和政府的稅收立法意圖,在納稅義務確立之前,為了節稅而對投資、經營和財務活動進行的預先安排。

避稅雖然形式上合法,但其內容與稅法的立法意圖相違背;稅收籌劃從形式到內容都是完全合法的,體現了國家稅收政策的意圖,受到稅法的保護和鼓勵。

需要指出的是,避稅和稅收籌劃在理論上是不同的,看起來也是清晰的。

然而,在稅收籌劃的具體實施中,存在著政府不希望看到的所謂“不違法”行為。

行為人堅持法律只承認事實,不承認應當;人是“經濟人”,出發點是利己,但不能強求納稅人動機的“利他”。

作為不同利益的代表,稅務征收機構、會計師和企業稅務顧問在許多涉稅問題上的觀點往往不盡相同。

稅務部門認為這是“避稅”,但會計師和公司稅務顧問可以找到法律依據。

  • 上一篇:貸款通則的補充規定
  • 下一篇:10法人授權委托書模板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