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改革沒有改變封建專制政權的階級本質,也沒有改變地主土地所有制。貴族地主繼續控制著國家政權,仍然控制著大量的土地。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是農奴制的殘余經濟基礎。據1877-1878統計,在歐洲和俄羅斯49個省的9150萬俄畝私有土地中,有7300多萬俄畝土地,即約80%的土地屬於貴族。
改革並沒有完全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相反,1/5以上的農民土地被地主割去,有的省份甚至超過40%。同時,地主占有良田和整塊土地,把零散的土地和沙土分給農民,地主的土地像楔子壹樣楔入農民的土地,迫使農民高價租用地主的楔形土地。
其次,勞役農奴制經濟是封建農奴制的另壹種表現形式。80年代中期,歐洲43個省中,17個省以農奴制為主,7個省以混合經濟為主,19個省以資本主義經濟為主。可見,工業奴役的農奴經濟仍然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在沒有土地的情況下,農民為了使用地主的耕地、牧場和草地,被迫在最苛刻的條件下向地主租地,接受勞動制度的剝削。
奴役的剝削不同於資本主義的剝削。它的基礎不是私人所有者的資本,而是土地;不是自由職業者,而是帶有高利貸性質的剝削。徭役制度是徭役制度的直接殘余,是徭役制度向資本主義過渡的形式。列寧在分析勞動制度時指出:“勞動制度的本質是農民用自己的農具和牲畜去耕種地主的土地,從而獲得壹部分貨幣報酬和壹部分實物報酬。”
改革後,封建農奴制的殘余使農民的處境非常悲慘。他們在政治上仍受壓迫,在經濟上仍依賴地主。他們背負著贖金、貸款利息、贖回費的盤剝,以及土地稅、自治稅、村社稅等各種苛捐雜稅的沈重壓力。所以農民還是常年掙紮在饑餓線上。
盡管如此,1861農奴制改革加速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在壹定程度上使生產關系適應了生產力,在國民經濟的許多部門建立了資本主義。壹個新的社會經濟國家開始在俄羅斯出現。所以列寧認為“1861 19年2月標誌著壹個從農奴制中成長起來的新的資產階級俄國的開始”。
在農業方面,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明顯表現為農民階級的分化。在農村,壹方面,農民階級已經分化為少數富農,他們擁有優良的牲畜、農具和大量的土地資金,是農村的資產階級。他們不僅買了農民賣的土地,還買了地主賣的莊園。另壹方面,大量破產農民被分化,他們不僅失去了土地,還失去了其他生產資料,成為農村的無產階級。農村無產階級和農奴制改革造成的無地農民形成了壹支雇傭軍,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19世紀末,根據俄羅斯的人口普查數據,俄羅斯約有10萬勞動者。
農民的分化推動地主經濟沿著資本主義道路演進。農民破產後,因為失去了馬匹和農具,無法再為地主服務,迫使地主采取資本主義的經營方式。農民的分化進壹步破壞了自然經濟,農村與市場的聯系日益頻繁,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在工業方面,資本主義也發展很快。1861 ~ 1881時期,布匹產量翻了三番,織布廠排擠手工織布業。從1860到1890,生鐵產量從2050萬增加到5660萬。鋼產量由1250萬普特增加到5.2億普特;煤炭產量從18萬普特增加到3.67億普特。1866俄羅斯工廠不到3000家,1903將近9000家。
隨著工農業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國內市場的擴大,鐵路的建設也迅速增加。從1865到1895,俄羅斯鐵路從3374增加到31.728。到80年代初,俄羅斯基本完成了工業革命。它走上了西方列強殖民擴張的道路,成為繼英法美之後的工業大國。
但此時俄羅斯的專制制度本質上並沒有改變,廣大勞動人民仍然缺乏基本的民主權利。沙皇俄國的現代化仍然沈重而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