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法治理念對依法治國有什麽意義?

法治理念對依法治國有什麽意義?

第六,依法治市的理念基礎

依法治市不僅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為基礎,還需要相應的理念支撐。法治要求人們對法律有壹種神聖感,壹種基於忠誠和信仰的歸屬感和依戀感,以及由此激發的對法律的信任、尊重和敬仰。法律意識的發達程度不僅是壹個國家法律運行的基礎,也是衡量壹個國家或民族法制建設的尺度。沒有公民對法律的認同和信心,沒有深刻的法治觀念,依法治國就沒有堅實的文化基礎。

(壹)現代法律觀念的價值取向

法律意識或法律觀念是壹種特殊的社會意識體系,是社會主體把握社會法律現象的主觀方式,是人們對法律和法律這壹特殊社會範疇的看法、意見、情感和態度的總和。包括法律知識、法律情感、法律意誌和法律信仰。歸根結底,法律意識的內容取決於壹定社會所依賴的物質生活條件;同時,它與社會政治制度直接相關,與壹個民族固有的法律和文化傳統密切相關。法律觀念是社會物質生活和法律制度之間的中介。壹方面,經濟基礎決定法律上層建築的性質和變化,法律制度和法律意識作為法律上層建築的有機組成部分,受到經濟基礎的制約。另壹方面,在這兩者之間,法律體系是根據法律意識建立起來的。從發生的角度看,法律意識的形成是法律形成的前提。法律意識與政治上層建築有著密切的關系。政治上層建築包括整個法律上層建築。國家政治制度、權力配置模式和運行機制直接決定了法律在社會調整體系中的地位和價值取向、法律的功能、法律與權力的關系、法律的運行體系等。,並由此直接決定法律意識。同樣,壹定社會的法律意識對社會政治制度和權力運行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作為壹種自覺的精神力量,現代法律意識不僅是法治的內在精神支撐,也是法治的有機組成部分和衡量法治狀態的標準。學者們對現代法律概念的內涵有不同的看法。壹些學者用法治精神來概括現代法律觀念。他們認為法治精神是安排國家制度、確立法律與權力關系的思想力量,是引導人們認同法律權威以維護法律崇高地位的相對穩定的尊重法律的觀念。其實質是法律與國家和權力互動時,人們為這種關系選擇的價值標準和穩定心態。這種精神是展現法治品格和風格的方向和靈魂。即使法律狀況不理想,壹個有法治精神的社會也會在這種精神的推動下逐漸完善。在現代法治社會,構成法治精神的至少有四個要素:壹是良法與惡法價值標準的確立。在壹個社會中,人們是否具有抵制惡法的意識,是衡量其法治觀念強弱的標準之壹。公眾掌握了判斷法律正義與否的標準,法律制度具有除惡揚善的內在生命力。第二是承認法律至上。它要求全社會形成的主流信仰是只承認法律的權威。如果公眾公認的最高權威不是法律,那麽這個社會絕對不是法治社會。三是法治觀念的培養。這是法治的核心。首先,它要求統治者遵守法律,不承認法律之外還有另壹個主體支配著法律,不受法律的制約。第四,建立權利文化的人文基礎。權利文化是法治社會形成的人文條件,要求在觀念和制度上解決社會主體的人格獨立、身份平等和行為自由問題。權利文化的濃縮形式是權利本位論(徐憲明《論“法治”的要素》,劉海年等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中國法制出版社,1996版)。

作為社會主體自覺的精神觀念,現代法律意識的產生和存在離不開社會主體在現代社會中的公民角色。因此,有學者從公民意識的角度解讀了法治概念的產生和內涵(馬長山《公民意識:中國法治的內在驅動力》,發表於《法學研究》1996第6期)。現代社會是建立在市民社會和政治國家分離的基礎上的。市民社會的運行形式是現代市場經濟,奉行私有財產、契約自由、對自己負責的原則,社會主體成為以交換價值為紐帶的獨立自由的個體。政治國家成為以公民社會為目的的公共產品,由公民平等地創造和享有。在現代社會,市民社會的公民也是政治國家的公民,他們獲得了政治國家和市民社會的雙重組織生活。在公民社會生活中,公民作為公民社會的成員,應當在日常交往與交流、競爭與合作領域維護自己的私權,弘揚個人自由與自律的精神。在國家生活中,公民應廣泛參與政治生活,倡導政治權利,塑造公共精神和社會責任。這些權利的要求和公民理性的價值取向,在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的互動發展中形成了現代公民意識。它表現為壹種自律、自由、自覺的主體價值取向,是政治國家和市民社會雙重組織生活中公民的個性與個性、自由與責任、權利與義務的和諧統壹。從本質上講,公民意識必然呈現出與民主政治和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基於平等自由的正義價值追求和理性自律精神。是自由追求與理性自律的統壹(馬長山《國家、市民社會與法治》,第178頁,商務印書館,2002年)。公民意識理性自由的本質決定了它不僅僅是權利和義務概念的簡單綜合,更是公民社會和政治國家雙重組織生活中對公民權利和義務關系的價值判斷和規範認同。公民意識包括理性意識、公民對理想國家制度和社會制度的價值追求,以及對國家和社會制度是否合理的價值判斷;合法性意識,公民對符合理性價值的國家制度的有效性的信仰、認同和服從,使國家制度和法律制度獲得權威和尊嚴並得以維護;積極守法的精神、保護法律的精神、主張權利的精神和基於理性和合法性意識自覺履行義務的精神。法治理念依賴於公民的身份認同,公民意識的自由理性精神和自由、平等、權利的正義價值訴求構成了法治理念的生命基礎。正是公民意識的理性感、合法性感和積極守法精神確立了法治觀念。同意3|評論

求助TA的受訪者:thyzt111 |二級。

專業領域:尚未定制

參加的活動:暫時沒有參加的活動。

相關內容

2007-11-14社會主義法制觀念對於法律實踐的四個重要方面是什麽?2010-12-9如何理解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全面開放這壹鮮明特征?3 2010-8-30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有2011-1-10我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有哪些內容?他們之間是什麽關系?6更多關於法治理念對依法治國意義的提問> & gt

觀點同題:社會主義法治和依法治國的概念

其他答案***1

金燕燕2 |壹級

首先,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進壹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從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和黨的領導五個方面豐富和發展了社會主義民主法制理論。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法學與當代中國法制建設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我們黨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道路上的重大理論創新。標誌著黨中央對* * *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法治發展規律、社會主義法制國家建設規律認識的進壹步深化,進壹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二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進壹步深化和升華了黨加強對政法工作的領導、加強政法隊伍建設的基本指導思想。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黨在加強政法工作領導、加強政法隊伍建設、提高維護社會主義法治能力等方面作出了壹系列重大戰略決策和部署,以不斷加強和改善黨對政法工作的領導,提高領導水平,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隨著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各種利益關系的調整和人民群眾法律需求的增加,迫切需要根據新時期新階段的新要求,進壹步明確政法工作的指導思想。從政法工作自身發展的規律來看,也迫切需要進壹步發展和創新政法工作的指導思想。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政法工作指導思想從我國基本國情和政法工作實際出發的深化和升華。

第三,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進壹步明確了司法體制改革的行為準則和方向。推進司法體制改革,建立健全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要求的司法制度,是現階段改革、發展、穩定的重要任務。但是,由於受西方法律思想的影響,我國當前的司法體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壹些不容置疑的問題和不足,西方國家各種法律思想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幹擾了司法體制改革的健康順利發展,迫切需要根據我國司法工作實際,澄清模糊的思想認識,明確改革的方向和要求,進壹步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符合中國司法體制改革的需要,必將對司法體制改革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四、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為政法工作進壹步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根本指南。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科學發展觀指導下指導政法工作科學發展的強大思想武器。努力實踐科學發展觀,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是政法工作進壹步服務大局的具體體現,也是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必然要求。如何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在我國的立法、執法、守法和法律監督過程中貫徹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本質要求,是各級政法機關和部門的重要任務,如如何在立法規劃中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實現經濟立法、社會發展立法和生態環境保護立法的協調統壹;如何在司法實踐中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壹,如何正確處理辦案數量與辦案質量並重的關系,都需要清晰科學的思路來指導。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為新時期政法工作的科學發展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方向性、根本性、戰略性的思想武器。

  • 上一篇:拍賣房被拍後,被執行人拒不騰房?學會這幾招,輕松搞定!
  • 下一篇:通過案例解決房屋繼承難題。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