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根據增值稅法律制度的規定,增值稅壹般納稅人的下列行為應視為銷售貨物。

根據增值稅法律制度的規定,增值稅壹般納稅人的下列行為應視為銷售貨物。

法律主觀性:

什麽是增值稅?是對銷售貨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勞務以及進口貨物的單位和個人實現的增值征收的稅。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壹、關於壹般納稅人增值稅稅率調整的規定

(壹)增值稅壹般納稅人(以下簡稱納稅人)進行增值稅應稅銷售或者進口貨物,原稅率為16%的,稅率調整為13%;原適用10%稅率的,稅率調整為9%。

(二)納稅人購買農產品,原適用10%的扣除率,扣除率調整為9%。納稅人購進農產品用於生產或者委托加工貨物,稅率為13%的,按照10%的抵扣率計算進項稅額。

(三)對原稅率為16%、出口退稅率為16%的出口貨物和服務,出口退稅率調整為13%;對原適用10%稅率、出口退稅率為10%的出口貨物和跨境應稅行為,出口退稅率調整為9%。

2019年6月30日前(含2019年6月30日),納稅人出口前款所列貨物和勞務,發生前款所列跨境應稅行為的,適用增值稅免抵退稅辦法。購買時已按調整前稅率征收增值稅的,執行調整前出口退稅率。購買時已按調整後的稅率征收增值稅的,執行調整後的出口退稅率。適用增值稅免抵退稅辦法的,執行調整前的出口退稅率。計算免、退稅時適用稅率低於出口退稅率的,適用稅率與出口退稅率的差額視為零參與計算免、退稅。

出口退稅率實施時間和出口貨物服務及跨境應稅行為發生時間按以下規定執行:申報出口的貨物和服務(經保稅區出口的除外),以海關出口報關單註明的出口日期為準;未報關出口的貨物和服務以及跨境應稅行為,以出口發票或者普通發票的開具時間為準;保稅區及經保稅區出口的貨物,以貨物出境時海關簽發的出境貨物備案清單上註明的出口日期為準。

(4)適用13%稅率的貨物,退稅率為11%;購物離境適用9%稅率的境外旅客,退稅率為8%。

2065438+2009年6月30日前,按調整前稅率征收增值稅的,執行調整前退稅率;按照調整後的稅率征收增值稅的,執行調整後的退稅率。

退稅率的執行時間以退稅物品增值稅普通發票的開具日期為準。

(5)截止2065438年4月65438日《關於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有關事項的規定》(財稅[2016]36號)第壹條第四項1,第二條第壹項1。未按上述規定抵扣的進項稅額,可從2065438+2009年4月納稅期的銷項稅額中抵扣。

(六)納稅人購買國內客運服務,其進項稅額允許在銷項稅額中抵扣。

A.納稅人未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的,暫按以下規定確定進項稅額:

1.取得增值稅電子普通發票的,為發票上註明的稅額;

2.如取得附有旅客身份信息的航空運輸電子客票旅行行程單,其進項稅額按以下公式計算:

航空客運進項稅=(票價+燃油附加費)÷(1+9%)×9%

3.根據以下公式計算的進項稅是針對具有乘客身份信息的火車票而獲得的:

鐵路客運進項稅=面值÷(1+9%)×9%

4.如取得帶有旅客身份信息的公路、水路等其他客票,應按以下公式計算進項稅額:

公路、水路等其他旅客運輸進項稅額=面值÷(1+3%)×3%。

B.《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實施辦法》(財稅[2016]36號)第二十七條第(六)項和《關於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有關事項的規定》(財稅[2016]36號)第二條第(壹)項“購買客運服務”,

(七)2065438年4月1日至20265438年4月1日、20265438年2月31日,允許生產、生活服務業納稅人當期可抵扣進項稅額加計10%抵扣應納稅款(以下簡稱加計扣除政策)。

壹、本公告所稱生產生活服務業納稅人,是指提供郵政服務、電信服務、現代服務、生活服務(以下簡稱四項服務)銷售額占總銷售額50%以上的納稅人。四項服務的具體範圍按照《銷售服務、無形資產、房地產註釋》(財稅[2065 438+06]36號)執行。

31,2019年3月前成立的納稅人,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的銷售額(經營期不足12個月的,按實際經營期計算銷售額)符合上述要求的,自2019年4月起。

2009年4月1日之後成立的納稅人,自成立之日起三個月銷售額符合上述要求的,自登記為壹般納稅人之日起適用加計扣除政策。

納稅人確定適用加計扣除政策後,當年不作調整,以後年度是否適用,根據上壹年度銷售額確定。

納稅人可計提但未計提的抵減額,可在確定適用抵減政策的當期同時計提。

b、納稅人按照當期可抵扣進項稅額的10%計提當期附加扣除。按照現行規定,不能從銷項稅額中抵扣的進項稅額,不得計提和抵扣;已計提抵扣的進項稅額按規定轉出的,應在進項稅額轉出當期相應減少抵扣。計算公式如下:

本期計提與抵扣=本期可抵扣進項稅額×10%。

本期可抵扣加抵扣=上期期末新增抵扣余額+本期新增抵扣-本期抵扣加抵扣。

c、納稅人應按照現行規定計算壹般計稅方法下的應納稅額(以下簡稱稅前應納稅額),區分下列情況加計扣除:

1.扣除前應納稅額等於零的,本期可扣除的加計扣除項目全部結轉下期扣除;

2.抵扣前應納稅額大於零且大於當期可抵扣額的,當期可抵扣額從抵扣前應納稅額中全額抵扣;

3.抵扣前應納稅額大於零且小於等於當期可抵扣額的,應納稅額減為零當期可抵扣額。當期未全部扣完的可以扣完再扣,結轉下期繼續扣。

d、納稅人出口貨物和勞務,跨境應稅行為不適用加計扣除政策,相應的進項稅額不得加計扣除。

納稅人從事貨物和勞務出口,發生跨境應稅行為且無法分割的進項稅額,不得預提和抵扣,應按以下公式計算:

不能抵扣的進項稅額=當期不能分割的進項稅額合計×當期出口的貨物和勞務銷售額及跨境應稅活動÷當期銷售額合計。

E.納稅人應當分別核算加計扣除的計提、扣除、減少和余額的變化。欺騙加計扣除政策適用或虛增加計扣除金額的,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的有關規定處理。

F.加計扣除政策實施期滿後,納稅人不再計提加計扣除,余額加計扣除停止抵扣。

(8)2065 438+09年4月1日起試行增值稅期末留抵退稅制度。

壹、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納稅人,可向主管稅務機關申請退還增量免稅額:

1.自2019年4月起,連續六個月(季稅,連續兩個季度)的增量免稅額大於零,第六個月的增量免稅額不低於50萬元;

2.納稅信用等級為A級或B級;

3.申請退稅前36個月內沒有騙取退稅、出口退稅或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的行為;

4.申請退稅前36個月內未因偷稅被稅務機關處罰兩次以上;

5.自2065438年4月201,2065438起,您未享受過“即收即退”和“先收後退”的政策。

b本公告所稱增量免稅額是指2065438+2009年3月末相比3月末新增的免稅額。

三、納稅人當期允許退還的增量稅額,按照以下公式計算:

允許退還的增量稅額=增量稅額×投入構成比× 60%

進項比例為2065 438-2009年4月納稅期間申請退稅前已抵扣的增值稅的比例(含稅控機動車銷售統壹發票)、海關進口增值稅專用繳款書、完稅證明。

納稅人應在增值稅納稅申報期內向主管稅務機關申請退稅。

f、納稅人出口貨物和勞務,發生跨境應稅行為,適用免抵退稅辦法,在辦理免抵退稅後,仍符合本公告規定條件的,可以申請退稅;適用免稅方法的,相關進項稅額不得用於退還免稅額。

G.納稅人取得已退還的免稅額後,當期免稅額相應減少。按照本條規定再次符合退稅條件的,可以繼續向主管稅務機關申請退稅,但本條第(壹)項第1點規定的連續期限不得重復計算。

h、以虛假宣傳、虛假申報或者其他欺騙手段,騙取退稅的,稅務機關應當追回騙取的退稅款,並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的有關規定進行處理。

J.已退增量稅收優惠的中央和地方共享機制將另行通知。

第二,小規模公司如何轉變為壹般納稅人公司

稅務登記證或社會信用代碼營業執照、公章、增值稅壹般納稅人登記表、稅務行政許可申請表。

到當地辦稅服務廳進行壹般納稅人登記。目前很多地方實行預約辦理,我們最好預約壹個證件號再辦理。然後帶上所有資料,證件原件和復印件,用公章。因為當我們到達那裏時,我們必須填寫表格並蓋章。

去當地國稅服務廳,讓咨詢臺的工作人員拿需要填寫的申請表。壹般需要填寫增值稅壹般納稅人登記表和稅務行政許可申請表。不過各地可能會略有不同。按當地國家稅務局的規定執行。

填好表格並加蓋公章。然後拿著號碼等電話。那就把表格交給工作人員吧。壹般納稅人申請結果當場送達。

3.壹般納稅人和小規模納稅人有什麽區別?

1,不同的發票

小規模納稅人銷售只能開具3%的普通發票或增值稅專用發票,購買貨物與壹般納稅人相同,既可以領取普通發票,也可以領取增值稅專用發票。

但壹般納稅人銷售貨物只能開具17%的普通發票或增值稅專用發票,購買貨物既可以領取普通發票,也可以領取增值稅專用發票。

2.兩家公司收到增值稅專用發票後,賬務處理不同。壹般納稅人按照價格進入成本。小文老師,成都燕文財務:17790288660,稅部分進入“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科目;小規模納稅人按照全額錄入成本、

3.應納稅額的計算方法不同。

4.稅率不壹樣。

壹般納稅人分為13%稅率和17%稅率。

小規模納稅人,為3%;(免稅除外)。

以上是本文的全部內容。我們可以知道,壹般納稅人增值稅稅率調整規定有增值稅應稅銷售額或進口貨物。原稅率為16%的,稅率調整為13%。原適用10%稅率的,稅率調整為9%;原適用扣除率10%的,扣除率調整為9%。納稅人購進農產品用於生產或者委托加工貨物,稅率為13%的,按照10%的抵扣率計算進項稅額;對原適用16%稅率、出口退稅率為16%的出口貨物和服務,出口退稅率調整為13%,以此類推。

  • 上一篇:431,396考試時間
  • 下一篇:公安機關對易制毒化學品有哪些管理要求?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