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美國工程倫理學發展的特點和趨勢

美國工程倫理學發展的特點和趨勢

在工程師和哲學家、律師、社會學家以及對職業倫理感興趣的團體的合作推動下,工程倫理學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研究了大量的工程倫理問題,闡明了核心概念,論證了具體的倫理觀點,促使美國工程倫理學呈現出新的特點和趨勢,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工程倫理問題是研究的基礎和重點。許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分析和探討了工程師的道德困境。總的來說,可以分為三個方面:第壹是工程師與倫理道德的關系。盡管人們越來越關註工程中的倫理問題,但許多工程師對倫理問題的關註仍然不夠。肯尼斯·漢弗萊斯(Kenneth K. Humphreys)結合工程師在日常生活中面臨的倫理問題,指出了工程師的倫理困境以及工程職業倫理規範和行為的法律必要性。[5]艾德姆·德西巴爾(Edmund G. Seebauer)和羅伯特·l·巴裏(Robert L. Barry)認為有必要闡明工程中道德問題的復雜性和道德責任,工程師面臨的道德問題大多來自利益沖突、雇主和雇員之間的關系、環境意識以及技術對人的影響。這些倫理問題也是不同的。[6]其次是工程師的責任,尤其是社會責任。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19發起了壹場“社會責任運動”,席卷了整個美國職業。作為發明家,工程師被從後臺推到前臺,成為社會責任的主要載體,備受矚目。埃德溫·t·雷頓(Edwin T. Layton)認為,這不僅是壹個工程專業的問題,也是壹個在合作社會中尋找尊嚴和自由的問題,是現代社會普遍而深入的主題。廣大人民群眾,如科學家、管理人員、工程師和其他公眾成員,也肩負著社會責任,以便工程專業能夠健康發展。[7]技術哲學家斯蒂芬·昂格爾(Stephen H. Unger)指出,應用和發展技術的人應該對技術的後果負責。工程師對技術的後果負責,他們的任務之壹是告知公眾技術可能產生的結果;同時,工程師作為員工,缺乏執行任務的道德責任的自主性,因此需要管理部門、法院法律、工程協會來協調處理這些問題。[8]但直到今天,工程師的社會責任仍然是工程倫理學中持續討論的話題。三是關於工程師的角色沖突。在工程活動中,工程師的角色是復雜和多重的。工程師作為員工和管理者,對風險、安全、忠誠的理解完全不同。亨利·彼得羅夫斯基認為,工程師的角色不僅僅是工程設計者,還是多種社會角色,其活動受到許多其他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所以,要理解壹個工程師應該做什麽,就要把握壹個工程師相關角色之間的關系。[9]關於工程師未來的角色定位,美國國家科學院和國家工程院在《2020年的工程師:新世紀工程發展展望》中指出,工程師應該成為:受過全面教育的人、具有全球公民身份的人、在商業和公共事務中具有領導力的人、有道德的人。工程倫理教育是發展工程倫理的途徑,是培養工程師倫理的重要手段,在壹定程度上促進了美國工程倫理的制度化發展。1985年,工程與技術認證委員會(ABET)要求美國工程院校將培養學生對工程職業和實踐倫理特征的理解作為接受認證的條件。2000年,工程和技術鑒定委員會制定了更具體的準則,工程學院目前正在按照這些準則運作。然而,工程倫理教育也面臨著三個挑戰:壹是工程倫理的學習如何自然地融入工科學生的必修課程目錄?第二個挑戰是誰應該教授工程倫理?第三個挑戰,工程倫理學的教學和研究目標是什麽?與這些挑戰相關,Robert E. McG進行了壹項問卷調查,發現工科學生在工程倫理問題上的教育與現代工程實踐的現實之間存在很大差距。然而,學生們的期望,即他們在未來的工程職業生涯中出現的倫理問題,與工程課堂上廣泛使用和課堂外經常遇到的倫理問題幾乎是不壹樣的。這也促成了壹個廣泛傳播和公開宣稱的信條——做壹個更好的工程專業人士,而不是壹個有道德和社會責任感的工程專業人士。對於實踐工程師來說,在最重要的非技術內容上存在分歧,這也給工程倫理教師和其他工程教育工作者帶來了嚴峻的挑戰。[12]

工程協會的歷史研究有助於加強對工程協會的認識,了解工程職業規範的變遷過程,促進倫理規範的成熟和完善。20世紀80年代,在各大工程學會的資助下,許多學者對工程學會的歷史進行了專題研究。邁克爾·麥克馬洪(Michal McMahon)研究了“新專業主義”,發現了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最重要的核心內容之壹,指出了科學技術制度化歷史中的新方向,解釋了電子工程內部和技術發展背景下的社會和專業變化。布魯斯·辛克萊描述了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的百年歷史[14];Alex Roland闡述了國家航空咨詢委員會(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前身)[15]的管理和政治的關鍵歷史;特裏·S·雷諾茲描述了美國化學工程師學會Aiche的歷史,提出了美國化學工程師學會與環境和公共政策的關系的話題[16]。由於它們是由專業協會主辦的,其歷史很少關註社會責任和倫理道德,最多只是工程協會歷史的壹小部分,但有利於促進專業協會的制度化發展。自工程倫理學產生以來,壹直有兩種研究方法處於主導地位。壹種方法是典型真實事件的案例研究方法,如挑戰者號事故、三裏島核泄漏、福特斑馬汽車問題等。Rosa Lynn B. Pinkus以美國ssme號航天飛機主發動機的決策、設計和制造為案例,通過跨學科分析,涉及不確定性和風險評估,強調工程師如何識別、表達和解決復雜的倫理問題。並指出三個基本原則:能力、責任和西塞羅的第二信條(“確保公共安全”)被用作表達和解決實踐中出現的倫理問題的分析框架。

另壹種方法是對與工程實踐相關的概念、規範和原則進行理論分析。例如,麥克·w·馬丁運用功利主義、權利倫理與義務倫理、美德倫理等倫理學基本理論,對工程中常見的風險與安全、責任與權利、誠實與欺騙等概念進行了分析和探討,指出了它們的倫理內涵和價值取向。[18]戴維斯等人也做了有影響的理論分析。

這兩個“描述性的個案研究”和“理論性的分析研究”是韋伯的“理想模型”,這樣的模型可以在壹定範圍內聚焦他的負面觀點。當然,這兩種方法並不相互排斥,而是趨於融合,即大量的工程倫理案例也在理論分析中得到描述,許多工程倫理理論分析研究也用案例來證明和說明自己的結論。至於哪個趨勢更強,主要看兩種研究方法哪個更有利於在壹定範圍內找到結合點。其他研究方法包括調查研究法。例如,羅伯特·麥基通過調查斯坦福大學工程學生和實踐工程師在過去五年中提交的工程倫理問題,發現並指出面向工程倫理主題的各種實證方法的價值。正如理論分析可以澄清具體案例研究的論點壹樣,對工程專業學生和實踐者的觀點進行準確和探索性的調查也可以拓寬焦點問題的假設。[19]從語言學角度研究工程倫理的學者也不在少數。紐約州立大學Joe Amato Tu博士描述了1944以來美國工程專業的歷史發展,從本體論的角度研究了工程設計的理論,並在上下文中解釋了技術。[20]但這種敘事語境描述只存在於歷史的考察中,過於模糊,無法關註現實問題。隨著技術的發展和工程應用的國際化,工程倫理的研究出現了新的課題和趨勢,工程倫理將對全球經濟時代所有與技術發展相關的重大問題進行反思。其中比較突出的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第壹,關於計算機倫理的討論。電腦和隱私會造成價值沖突嗎?軟件所有權應該受到保護嗎?計算機發展所產生的道德責任是個人責任還是共同責任?所有這些都應該在信息社會中討論。互聯網和言論自由、權力關系、知識產權、計算機引發的故障和健康問題都需要關註和研究。第二,環境倫理學備受關註,工程倫理學將環境倫理學作為重要的研究內容之壹。馬丁通過對工程、生態和經濟關系的考察,分析了人類中心主義、非人類中心主義、生態中心主義和經濟中心主義的倫理框架,指出環境倫理必須與個體反思相聯系,並制定負責任的社會政策和計劃。P.A. Arne Vesilind提出了工程師應該如何在增加人類財富和破壞環境之間取得平衡。面對潛在的環境問題,工程師在什麽情況下應該為客戶保守秘密?哈裏斯等人從工程規範和環境的角度分析了職業工程對環境的責任範圍,並提出了兩個折中的建議。與此同時,職業道德也開始加入環境責任的內容,如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的道德規範,不僅要求提高人類福利,還要求保護環境。但是環境問題仍然任重道遠。第三,重視工程應用的國際性問題。跨國公司因技術轉讓而產生的國際權利,以及武器開發和工業保護,都是軍事領域和和平研究中的道德問題。[27]而且國際工程專業標準還涉及超文化規範,跨文化規範在工程活動的應用中也產生了倫理問題,如行賄、受賄、管理、饋贈等。同時,由於工程技術的應用,也產生了世界貧困等問題,但仍被人們所忽視。

  • 上一篇:人的擔保
  • 下一篇:公海管轄權的類型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