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很早就學會了做生意,而商朝人擅長做生意。商朝遺民在周武王商業被破壞後,為了謀生四處奔走經商,時間長了就形成了固定職業。周人稱他們為“商人”,稱他們的職業為“商”。這個學期壹直延續到今天。商朝人使用的貨幣是貝類,包括海貝、骨貝、石貝、玉貝和銅貝。銅殼的出現,說明商代已經有了金屬鑄造貨幣。西周時期,商業成為不可或缺的社會經濟部門。當時在“工商食官”制度下,商業由國家壟斷。在商業交換中,貝類仍是主要貨幣,但銅也作為交換手段。銅本身是壹種重要的商品,還承擔著貨幣的職能,後來發展為鑄造銅錢。春秋戰國時期,政府控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現了許多商品市場和大商人。春秋時期,著名的商人有鄭國的高閑、孔子的弟子子貢和範蠡;戰國時期,著名的商人是魏國的白圭和呂不韋。戰國時期,各國鑄造流通的銅錢種類增多,形狀各異,有的模仿農具,有的模仿各種工具,有的模仿貝殼的形狀。貨幣的數量之多和種類之多反映出商業比過去更發達了。商品交換的發展促進了城市的繁榮。
商朝非常重視商業和交通,以貝類為貨幣。商朝的首都已經成為壹個繁榮的商業城市。商周時期,沿途有旅社,建立了郵政投遞系統。戰國時期,手工業專著《拷公基》記述了齊國各種手工業的設計規格和制作工藝。春秋戰國時期,商業發達,土特產互通有無。在中原市場可以買到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馬,東方的魚鹽,西方的皮革。許多政治中心(如臨淄、邯鄲、郢等。)也成為了繁華的商業中心,很多人聚集在這裏。
(2)秦漢時期商業的初步發展。
秦始皇統壹中國後,為改變戰國時期各種貨幣、度(長)、量(卷)、秤(重)不壹的現狀,決定統壹貨幣,以秦原來流通的圓方孔錢為國家本位貨幣,俗稱“秦半兩”。他還回歸統壹測量,修建了赤道。這些措施有利於商業的發展和國家的統壹。尤其是統壹貨幣,對後世影響深遠。此後,大多數封建王朝都掌握了鑄幣權,貨幣的形狀也保持著類似於“秦半梁”的圓形方孔圖案。漢代,隨著大壹統局面的形成和鞏固,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的發展,特別是漢政府實行的“開光閉梁、松山封禁”政策,商業得到初步發展。當時的都城長安、洛陽,以及邯鄲、臨淄、宛(南陽)、成都等大城市都發展成為著名的商業中心。每個城市都有壹個專門從事貿易的“城市”。長安有東、西兩城,後發展為九城。當時,政府采取了嚴格限制城市商業活動的政策。市區和居民區嚴格分開,周圍有圍墻。城裏有商店賣貨,政府有專職官員、市令或市長來管理。市場按時開市和閉市,閉市後不得從事經營活動。該市的物價也由官員管理。
與以往不同的是,漢代開通了陸上和海上兩條絲綢之路,中外貿易逐漸發展起來。張騫通西域後,絲綢之路在陸上開通,從長安出發,經過河西走廊,出玉門關或陽關,再經今天的新疆進入中亞和西亞。漢武帝以後,又開辟了與南海國家和印度半島的水上運輸線,進行定期貿易。這就是海上絲綢之路。兩條絲綢之路的開通有利於中外貿易的發展。
(3)魏晉南北朝:曹魏在香邑、洛陽等紡織中心設立專門的織造機構。許多城市被毀,商業壹度萎縮,商品經濟發展緩慢;由於社會秩序穩定程度的差異(南方相對穩定),南方的商品經濟相對北方活躍。
(4)隋唐時期商業的進壹步發展。
隋唐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由於農業經濟的發展和手工業的進步,特別是隋朝開鑿的貫穿南北的大運河,促進了商品流通的擴大。唐代也有櫃子和飛錢。櫃臺專門從事貨幣的存貸業務,這是中國最早的銀行雛形,比歐洲地中海沿岸金融機構的出現早了六七百年。飛錢和後來的匯票差不多。專櫃店和飛錢的出現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結果,它們的出現促進了商業的便利和發展。
隋唐時期,除黃河流域的長安、洛陽外,長江流域的揚州、益州也成為繁榮的商業城市。唐朝時,長安有廣場和城市。有兩個城市,東市和西市。城市和廣場用墻隔開,市場白天定時開市關門。東市和西市各占兩個廣場,每個廣場220行。東市府邸千余,貨商如山。唐朝政府允許外國商人在中國自由貿易,胡商遍布大都市。西方市場有西域,也有波斯和大食商,“胡風”“胡俗”大行其道。長安城的人口不下百萬,如此龐大的人口對商品的需求造成了長安城商業的繁榮。農村集市也進壹步發展。尤其是水陸交通要道附近,集市越來越多,有些已經發展成為重要的城鎮。
隋唐時期對外貿易繼續發展。唐初,陸上絲綢之路暢通無阻,商旅絡繹不絕的繁忙景象。安史之亂後,對外商業交通的重心從西北陸路轉向東南海上航道。廣州是南方最大的外貿港口,也是外國商船的聚集地。唐朝政府在這裏有壹個城市大使,專門負責對外貿易。
(5)宋代商業的繁榮
宋代商業空前繁榮。第壹,北宋建立後,唐末五代十國割據局面消除,社會經濟正常發展,農業和手工業的高度發展,為商業的繁榮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其次,政府逐漸放寬了對商品交易的限制。自晚唐以來,店鋪的嚴格分家逐漸被打破。到了宋朝,各地都可以開店,交易時間也由日本改為中國,早晚都可以經營。第三,雖然宋代市場上還在使用金屬貨幣,但是到了北宋時期,四川宜州的富商開始發行紙幣“交子”,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後來,政府在益州設立了餃子服務處,負責印刷和分發餃子。南宋時,紙幣被廣泛使用,發行量大增。紙幣的發行和使用方便了商業活動,促進了商業繁榮。第四,宋代水陸交通便利,特別是海上絲綢之路暢通,有利於對外貿易的發展。
宋代商業的繁榮首先表現為城市商業的繁榮。北宋都城開封和南宋都城臨安(杭州)是最先繁榮起來的城市。開封自五代以來日益繁榮,到北宋時已發展成為世界上百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商業空前繁榮。城市裏既有繁華的商業街區,也有專業的交易場所。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生動地反映了開封繁華的商業景象。南宋都城臨安,全盛時期人口百萬,取代開封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城中店鋪眾多,貿易興旺,早市夜市晝夜相連,酒樓、茶館、瓦房星羅棋布。
商品種類增加了,各種類型的集市出現了。許多農副產品和手工藝品開始轉向市場,成為重要商品。例如,蘇湖農民的余糧和南方工匠制作的竹木制品都變成了商品。北宋時期,商品種類增多,商人註重商品的包裝,也註重為自己的商品做廣告。說明北宋商人的商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城市裏也有不同類型的市場,有正規的和不正規的,有專業的和季節性的。營業稅收入日益成為政府收入的重要來源。
宋朝時期,邊境貿易繁榮。北宋與遼、西夏對峙,南宋與金對峙。宋代設立遼、西夏、金毗鄰的邊境地區,進行雙邊貿易,互通有無,獲利頗豐。
宋朝時期,海外貿易發達。海上絲綢之路在宋代暢通無阻,政府特別重視海外貿易。這樣,海外貿易就發展起來了。北宋時期,東南亞、南亞、阿拉伯半島甚至非洲都有數十個國家與中國進行貿易。南宋時期,海外貿易進壹步發展,外貿稅成為國庫財富的重要來源之壹。
(6)元代商業的持續繁榮。
元朝實現了國家的空前統壹,為經濟的進壹步發展奠定了基礎。再次疏浚大運河,疏浚後的大運河直接從杭州到大都。開辟了海上,從長江口的劉佳港出發,經黃海、渤海到達直沽(天津);元朝政府還在全國各地設立驛站,橫跨歐亞的陸上絲綢之路也再次繁榮起來,促進了元朝商業的持續繁榮。
元朝大部分時間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華的國際商業大都市。商隊從東歐、中亞、非洲海岸、日本、朝鮮和南洋各地來到大都會。全市有30多個市場,10多萬戶。國內外各種商品絡繹不絕匯集於此。“輸入的東西很多,就像百川壹樣。”據說每天有成千上萬輛汽車被運進這座城市。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業和手工業中心,“貿易之巨,誰也說不清。”泉州是元代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經常有100多艘海船停泊在這裏,被外國旅行者譽為世界第壹大港。元政府在此設立城舶司,嚴格控制對外貿易。
(7)明清時期,小農經濟與市場的關系日益密切,農產品商品化發展;城市經濟空前繁榮發展,許多大城市和農村市場非常繁榮。其中北京和南京是全國性的商業城市,匯集了來自四面八方的特產。在全國範圍內,出現了許多區域性的商人集團,稱為商幫,其中徽商和晉商數量最多,實力最強。
徽商是徽州的商人。惠州有經商的傳統。惠州人團結,講究互助,崇尚節儉。經過數百年的經營,徽商積累了驚人的財富。徽商幾乎“無貨而活”,經營範圍很廣,但“第壹魚鹽”特別註重對鹽的管理。徽商的興起是從經營食鹽開始的。明朝的鹽生產由政府壟斷。為了解決邊防軍工資不足的問題,明政府允許商人將糧食運到指定的邊防地點支付,然後賦予他們賣鹽的權利。徽州遠離邊防,徽商壹開始在鹽業管理上並不占優勢。但明朝中葉以後,明政府改納糧為納銀,徽商通過投資鹽業發了財。徽商在積累商業資本後,擴大經營範圍,從事茶葉、木材、糧食等行業,遍布全國各地。民間有句諺語“無徽不成鎮”。他們在海外國家也留下了足跡,有“徽商遍地”之說。徽商依靠雄厚的商業資本經營大宗商品和長途販運;並且幹預生產領域,支配壹些手工業者的生產活動;還經營典當等金融行業,利潤很高。徽商從明初到清末興盛了數百年,出現了資產百萬甚至千萬的富商。建議老師讓學生看課本插圖《徽商的房子》,然後向學生指出,這個房子是幾百年前徽商建的,至今完好無損。
山西
晉商就是晉商。他們是明清時期中國另壹個與徽商齊名的大商幫。他們的崛起和發展過程與徽商如出壹轍。晉商的崛起,也是鹽業管理。明初,晉商利用土地優勢與北方邊防接軌,為政府運送軍糧,獲得食鹽銷售權,並以鹽業致富,成為富有的鹽商。在積累了巨大的商業資本後,他們逐漸擴大經營範圍,出售絲綢、鐵、茶葉、棉花和木材。清朝乾隆年間,晉商開始設立金融機構,辦理存款、貸款、匯款等業務,還可以代理政府。經過長期的經營和積累,晉商的財力不斷壯大。到了清朝,百萬資產者不計其數,晉商首富康的資產達數千萬兩。晉商的活動範圍很廣,很多人甚至走出國門,到日本、東南亞、俄羅斯等地經商。
主要特點:
首先,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商業發展呈現出不同的特點。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商業發展達到第壹個高峰。宋元時期,內貿、邊貿、外貿全面繁榮。紙幣首次出現,古代商業發展進入新高峰。明清時期,大量商業城鎮興起,白銀成為通用貨幣,徽商、晉商等區域性商人群體形成,使明清商業發展出現許多新特點。
第二,中國古代城市的發展隨著商業貿易的發展呈現出不同的特點。秦漢至唐代,京都、郡縣、國家所在的大縣城,都有許多由政府在指定區域內設置和管理的“市”(固定的商品交易場所),與居民居住的“裏”、“坊”嚴格分開。宋以後,方時的制度邊界被打破。
第三,中國古代商業和商人的命運總是與政府的商業政策有關。戰國以來實行重農抑商政策,中國古代商人社會政治地位低下。明清時期的重農抑商政策確實嚴重阻礙了新經濟要素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