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爆發後,文史大師劉文典沒有時間南下,只好在北平壹家米店當記賬員。米店老板很守規矩,從來不扣夥計的工資。北平淪陷後,老板離開米店,帶著家人逃離戰亂。夥計們不知所措。有人建議,“趁早發財。既然老板跑了,我們就平分這筆錢。也許這就是我們未來繁榮的資本。”
這時,劉文典站起來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壹切都有規則。老板以前從來沒有虧待過每個人。我們應該尊重那些遵守規則的人。現在我們不能因為老板逃跑就破壞米店的規矩。我們壹定要團結起來,繼續把米店經營好,等老板回來我們會有個交代。”大家都覺得劉文典說得有道理,齊心協力讓米店照常經營。
半年後,老板歸依,等人將米店的錢、物、賬等物完好無損地歸還給了趙。
老板欣喜若狂,對劉文典等人刮目相看,格外優待。當劉文典要去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教書,擔心缺少旅費時,米店的老板給了他慷慨的幫助。米店老板守著不扣工資的規矩,受到夥計們的尊重。老板逃走後,劉文典等人守著不侵犯老板利益的規矩,繼續經營米店,得到了老板的獎勵。守規矩就好!
2.中國入世首席談判代表龍永圖曾向人們講述過壹個親身經歷。壹次,他和壹些朋友在瑞士的壹個公園散步。他上廁所的時候聽到隔壁“砰”的壹聲,很納悶。出來後,壹位女士焦急地告訴他,兒子十多分鐘沒出來,讓他去看壹下。
龍永圖回到衛生間,打開“乒乒乓乓”的隔間門,看到壹個七八歲的小男孩正在馬桶上幹活,但他不會沖水,所以滿頭大汗。小男孩認為上完廁所不沖廁所是違反規定的,堅持要沖。這個男孩如此自覺地遵守規則,真是令人肅然起敬。
3.壹位作家曾經寫過他在澳大利亞的所見所聞。壹天傍晚,他們從墨爾本乘車出發,趕往菲利普島,去看企鵝歸巢的美景。
他們從汽車收音機裏得知菲利普島上正在舉行壹場大規模的摩托車比賽。估計比賽壹個多小時後,他們才到達菲利普島。屆時,當觀眾結束時,將有數萬輛汽車駛向墨爾本。因為這條路只有兩條車道,他們擔心會因為堵車而錯過企鵝歸巢的精彩景象。
當它距離菲利普島60公裏時,車流如潮。
這時候他們看到從北到南只有壹輛車,但是從南到北卻有上千輛車在行駛!沒想到的是,兩個方向的車還是行駛的很順暢。他們註意到對面開來的車沒有壹輛越過中線,也沒有“聰明人”試圖打破這個秩序。
接著,作家說:“這裏是荒涼的澳大利亞的最南端。沒有警察,也沒有監視器。車道中間只有壹條白線,壹條好像有約束力的白線。”
4、規則使飯壹樣多。
在集體公社時代,人們吃的是同壹個鍋。當時食物不夠,只能吃七八分飽。
壹個團十個人,吃了壹鍋飯。壹開始是壹個人負責做飯。大家發現他總是給自己盛壹碗,其他人多多少少都很隨意。如果不這樣下去,大家就坐下來協商解決方案,決定十個人輪流做飯。壹段時間後,結果就是每個人十天只能吃壹次。
這也不好。經過討論,規定已經改了。壹個人要做飯,壹個人要監督,每個碗裏的飯要壹樣多。開始幾天還好,後來發現兩人串通好了。他們自己的碗裏都是米飯,其他的很少。
最後,改變規則,派壹個人把飯做好,讓其他人過來拿。做飯的人只能拿最後壹碗。從此十碗飯差不多了。
5.講規則的德國人
為了測試德國人是否講規則,壹群中國學生設計了壹個實驗。
他們趁著夜色,來到市中心的壹個公用電話亭,把“男”“女”的牌子放在壹左壹右的電話機旁,然後迅速離開。
第二天早上,他們又見面了,來到電話亭。讓他們驚訝的是,標著“男”的電話前排起了長隊,標著“女”的電話前卻壹個人也沒有。留學生走到那位淡定等待的先生身邊,問:既然那個電話前面沒人,妳為什麽不去那裏打個電話?妳為什麽等了這麽久?被問的先生們都說:這是女士專用的,只能在這裏打電話。這是規則嗎?
在今天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努力中,規則和秩序可能是我們最需要的品質。
6.在耶魯抽簽
耶魯大學校園裏有壹個研究生宿舍,是最好的宿舍——建築風格古典,樓外環境優雅,有草有大樹。而法學院研究生只分到兩個宿舍,卻有26個研究生想住這樣的宿舍。經過反復研究,他們采用了壹種古老而簡單的方式:抽簽。誰抽到票,誰就有平等的機會。
在耶魯,很多事情都是靠抽簽解決的。10月5日是耶魯大學的300周年校慶。請邀請克林頓參加閉幕式。總統在學校發表了演講。講座地點安排在可容納500人的學校禮堂。這個消息剛剛發布到網上,短短兩個小時就有數千人報名。我該怎麽辦?校長辦公室發通知說,抽簽。
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每個人都應該得到公平的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