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八日在黃埔軍校[2]今天來講幾句話就是要把這個“革命時代的文學”。
算壹個話題。這所學校邀請過我幾次,但我總是推掉。為什麽?因為我認為,紳士的
所以妳邀請我,可能是因為我寫了幾部小說,我是壹個想從我這裏聽文學的作家。事實上,我不知道
是的,我什麽都不知道。我第壹個認真學的是采礦,對我來說談煤礦可能比文學更好。自己
但是因為我的愛好,經常看文學類的書,但是沒有經驗,可以說對妳有用。
走吧。在過去的幾年裏,我自己在北京的經歷逐漸改變了我對前人壹直所知的文學的看法。
漸漸懷疑起來。是時候開槍打死學生了[3],對文學的禁令也很嚴厲。我認為:文學是最
由無用和無力的人說;強大的人殺人不開口,被壓迫的人說幾句寫幾句。
壹言,必殺;即使他很幸運沒有被打死,但他每天都在喊,抱怨,抱怨,但有權有勢的人還是壓迫他。
謾罵,殺戮,沒有辦法對付他們,這文學對人有什麽好處?
自然界也是如此。老鷹抓鳥,沈默的是老鷹,吱吱叫的是麻雀;貓抓老鼠,悄無聲息。
響的是貓,吱吱叫的是老鼠;結果只會被那些不張嘴的人吃掉。作家做得好,也做得好。
幾篇文章,也許在當時可以得到贊揚,或者得到多年的虛名,——比如壹個烈士的追悼會。
節後,烈士的故事早已被淡忘,大家都在講對聯誰做得好:這真的是很有保障的購買。
出售。
但是這個革命地方的作家總喜歡說文學和革命關系密切,比如可以用這個來宣傳。
傳播、宣揚、煽動、推動和完成革命。但我覺得這樣的文章是無力的,因為好的文學作品。
商品從來都是不用別人點化,自然流露自內心的東西,不考慮利益;如果妳先掛個問題
眼,開始壹篇文章,那跟八股[4]沒什麽區別,在文學上沒什麽價值,更別說能不能打動人心了。為
為了革命,要有“革命者”,但沒必要急於“革命文學”。革命文學是革命者做的事。
學習。因此,我認為:革命與文章有關。革命時代的文學不同於和平時期的文學,革命來了。
文學會變色。但是大革命可以改變文學的顏色,小革命不行,因為它不是革命。
所以我們不能改變文學的顏色。在這裏聽慣了“革命”。說到江浙革命這個詞,人們聽得很入耳。
恐懼,發言者也是危險的。事實上,“革命”並不稀奇。只有這樣,社會才能改革,人類才能進步。
會進步,從原蟲到人類,從野蠻到文明,因為沒有壹刻不革命。生物學家告訴我們:
“人類和猴子沒有太大區別。人類和猴子是表親。”但是為什麽人類變成了人,猴子最後變成了?
猴子在哪裏?這是因為猴子拒絕改變——它喜歡用四只腳走路。也許有壹次壹只猴子站起來試了兩只。
徒步行走,但是很多猴子說:“我們的祖先壹直都是爬行的,所以不要站著!”“咬死了。他們不僅是
拒絕站起來,也拒絕說話,因為那是老套。人類不是,他終於站出來說話了,結果是他的勝利。
是的。還沒完呢。所以革命並不稀奇,所有還沒有滅亡的民族,每天都還在努力。
革命,雖然往往只是壹場小小的革命。
大革命對文學有什麽影響?大概可以分為三次:
(1)大革命之前,壹切文學普遍對各種社會狀況感到不快和痛苦。
世界文學中有不少關於這類的文獻。然而,這些抱怨文學對革命沒有任何影響。
有什麽影響?因為沒有抱怨的權力,壓迫者依然不理妳,老鼠吱吱叫,竭盡全力。
雖然叫好文學,但還是歡迎貓吃。所以當只有抱怨的文學時,這
民族是沒有希望的,因為它止於抱怨和埋怨。比如人家打官司輸了,就該發發牢騷了。
再等等,對手就知道自己沒有力氣再打官司了,事情已經解決了;所以,抱怨文學等於抱怨。
壓迫者對此感到欣慰。有些族群變得沈默,是因為抱怨沒用,即使不抱怨也沒用。
漸漸的,埃及,阿拉伯,波斯,印度就沒有聲音了!至於抵抗,雲
壹個強大的民族,因為抱怨沒有用,覺醒了,從哀嚎變成咆哮。咆哮文學出現了,反對。
反抗即將到來;他們已經很憤怒了,所以接近革命時代的文學往往帶著憤怒的聲音;他想反擊
反抗,他要報復。蘇俄革命即將開始的時候,會有壹些這樣的文學作品。但也有例外,比如波蘭,雖然復仇早就有了。
文學[5],但他的恢復,是由歐洲戰爭引起的。
(2)大革命時代,文學沒有了,沒有了聲音,因為大家都被革命潮流左右了。
家裏從喊轉到行動,大家都忙著革命,沒有閑言閑語談文學。還有壹層,就是當時的民生,a。
找面包吃都來不及了,還怎麽談文學?守舊的人因為受到革命潮流的沖擊而憤怒。
隱隱的,也唱不出所謂他們的文學。有人說“窮了才搞文學”,其實不壹定窮。
我在北京的時候壹定沒有文學作品。窮的時候到處借錢,發工資不寫壹個字。
什麽時候,坐下來好好討論壹下。再忙也不能有文學作品,有負擔的人也要放下負擔才能寫作。
章;黃包車夫也要先把車放下,才能大吵大鬧。在大革命期間,我既忙又窮。這壹個
要把人和那些人分開,首先要改變現代社會的狀態,沒有時間和心思去大驚小怪;地方
大革命時代的文學不得不暫時沈默。
(3)大革命成功後,社會狀態有所緩和,每個人的生活都有盈余,這種情況在這個時候會再次發生。
文學。這時,出現了兩種文學:壹種文學贊美革命,因進步而謳歌革命。
科學家認為社會變革和社會進步對於舊社會的毀滅和新社會的建設都是有意義的。
面對舊制度的崩潰,我很高興。壹方面,我會謳歌新建築。另壹種文學是舊社會的死亡。
——挽歌——也是革命後還會存在的文學。有人認為這是“反革命文學”,我認為不是。
肯定是被控了這麽大的罪。革命雖然在進行,但社會上還有很多老人,壹時半會兒肯定成不了新人。
孩子的腦子裏都是舊的觀念和東西;環境的逐漸變化影響著自己的壹切,於是他們回憶起往日的安逸。
我懷念舊社會,舍不得舊社會,所以我講很老的話,很老的話,形成這樣的文學。這樣的
文學是悲傷的語氣,說明他不舒服。壹方面,他看到了新建設的勝利,另壹方面,他看到了舊制度。
度滅絕,於是唱了壹曲挽歌。但是懷舊,唱挽歌,意味著革命,如果沒有革命,老人們
東西當道,就不唱挽歌了。
而中國沒有這兩種文學——舊制度的挽歌和新制度的頌詞;因為中國革命還沒有完成。
工作,就是妳忙革命的時候。但是還是有很多舊文獻,報紙上的文章幾乎都是舊的。
類型。我覺得這說明中國革命對社會沒有太大的改變,對保守的人沒有太大的影響,所以
老人還是可以超脫的。廣東報紙上的文學都是舊的,鮮有新的,這也可以證明廣東社會沒有文學。
受革命影響;沒有新的頌詞,也沒有舊的挽歌。廣東還是十年前末的廣東。不僅如此,
而且沒有抱怨,沒有委屈;只看到工會參加遊行,但這是政府允許的,不是因為壓迫。
反抗無非是命令上的革命。中國社會沒有變,所以沒有懷舊悼念,沒有新的進步。
屈,只有在蘇維埃俄國才產生了這兩種文學。他們的老作家都逃到外國去了,他們的文學大部分都被絞死了。
古老的哀歌;新文學在努力前進。雖然現在還沒有偉大的作品,但是有很多新作。他們有
離開咆哮期後,已經過渡到謳歌期。對建設的贊揚是革命後的影響,然後又回去了。
如何,現在不得而知,但想必是關於平民文學的,因為平民世界是革命的結果。
現在中國自然沒有平民文學,世界也沒有平民文學。壹切文學,歌曲,詩詞歌賦,都是大的。
是給君子看的;他們吃飽了,睡在沙發上抱著。壹個才子出門遇到壹個美女,兩個
人很親,壹個不是才子的人從中搗亂。他出差遲到了,但最後還是團聚了。這樣看著多舒服。
或者說上層階級有多有趣多快樂,下層階級有多可笑。幾年前,《新青年》[6]發表了幾部小說。
大學教授在描述罪人在寒冷地方的生活時很不高興,因為他們不喜歡看到這樣骯臟的人。如果
描寫馬車夫的詩歌是淫穢的詩歌;壹部戲裏,有犯罪,是淫穢的戲。他們遊戲中的腳
色,唯才子佳人,秀才為上,佳人名為壹品夫人。他們在《才子佳人》本身就很開心,看的時候也很開心。
歡喜,下等人別無選擇,只能為他們歡喜。現在有些人把平民——工人農民——
對於素材、小說、詩歌,我們也稱之為平民文學。其實這不是平民文學,因為平民還沒有打開。
嘴巴。這是另壹個人打著從側面看平民生活的幌子說的。雖然我們面前的文人有些窮,
但總比工農富裕,讓妳有錢讀書,有文章;乍壹看好像是平民說的,其實不是。
有;這不是壹本真正受歡迎的小說。民謠,平民唱的民謠,現在寫下來,認為是平民的聲音。
因為是普通人唱的。但其中對古籍的接受影響很大。他們有三千畝土地給鄉紳們,佩服他們。
不,我每次取君子之思,作我之思,君子習慣吟誦五言詩、七言詩;所以他們唱的是
山歌、野歌多為五七言。就格律而言,也有立意,也有立意,也很陳腐,稱不上。
是真正的平民文學。目前中國的小說和詩歌還比不上其他國家,只能稱之為文學。討論
不到革命文學,更談不上平民文學。現在的作家都是學者。如果工人農民不理解,
放手吧,工農的思想還是學者的思想,要等工農真正解放了才是真的
平民文學。有人說,“中國已經有通俗文學了”,其實這是不對的。
妳們是真正的戰士和革命戰士。我覺得現在還是不推崇文學的好。學習文學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
戰爭是不行的,但是最好寫壹首戰歌,或者寫得漂亮壹點,讓妳戰後看壹看,但是有壹些。
好玩。說得更隆重壹點,比如種柳樹,種到楊柳長大,太陽遮蔽,農民種到中午,或者可以
坐在柳樹下吃飯休息。中國目前的社會形勢,只有革命戰爭在地面上,壹首詩不能嚇走。
孫方川[7],孫方川被壹槍打飛。自然,有人認為文學在革命中是強大的,但我個人認為
我壹直懷疑文學永遠是冗余的產物,可以表達壹個民族的文化,但這是事實。人們大概是不滿意的。
我已經厭倦了我正在做的事情,我只做了幾篇文章,但是妳們這些拿著槍的家夥想要
聽文學。我呢,自然更喜歡聽大炮的聲音,好像比文學的聲音好聽。
我聽說了很多。我的發言就這麽多,謝謝大家聽完之後的善意!
嗜酒者互誡協會
[1]此抄本原載於1927年6月12日廣州黃埔軍校出版的《黃埔學生》。
《生活周刊》第四期收錄到這壹集的時候是作者修改的。[2]黃埔軍校孫中山是國民黨改組後創辦的。
陸軍軍官學校,創建於廣州黃埔,1924年6月正式開學。1927年4月12日
在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之前,它是壹所由、葉劍英、惠、等人組成的合作學校。
* * *制作人都在這所學校擔任過要職。
[3]指三·壹八慘案。見本卷第265頁註[6]。(4)明清時期定型的科舉制度
公式化的規章制度。它使用“四書”和“五經”的漢語句子命題,每個命題由壹個題目、壹個題目、壹個講座、
由起、發、中、回、裝訂八部分組成。最後四個部分是主體,每個部分有兩對是偶數。
文字,* * *八股,所以叫八股。
5.復仇文學指的是19世紀上半葉波蘭愛國詩人的作品,如Mitzkiewicz和Slovajic。
產品。當時波蘭被俄國、奧地利和普魯士瓜分,第壹次世界大戰後於1918年11月重獲獨立。
站起來。[6]《新青年》見本卷第27頁註[8]。下面說的大學教授是指東南大學的教授。
吳宓。作者在《二心集·上海文藝壹瞥》中說:“當時吳宓先生曾發表文章說是
我真的不明白為什麽有些人喜歡描述骯臟的社會。"
7.孫的主力部隊於1926年冬在江西南昌、九江被北伐軍擊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