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國際商事代理的內部關系

國際商事代理的內部關系

來源《國際商法》(上海三聯書店,2006年版)寫作年份2004正文根據傳統代理法的原理,在代理關系中,本人與被代理人之間的關系稱為內部關系(內部關系來源於《國際商法》(上海三聯書店,2006年版)。

寫作年份2004

主體

根據傳統代理法的原則,在代理關系中,本人與被代理人之間的關系稱為內部關系。本人與代理人對第三方的關系稱為外部關系。同樣,在國際商事代理法中,法律關系可以分為內部關系和外部關系。本節主要介紹這兩種類型的關系。

壹、內部關系:本人與代理人的關系。

在國際商事代理法中,如何處理內外關系是壹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根據壹般代理法的原則,本人與代理人之間的內容關系是壹種基本的法律關系,壹般由他們之間的合同確定,可以是委任合同(如各種代理合同)、雇傭合同或合夥合同。在這類合同中,壹般規定了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也往往確定了代理人的權限範圍和報酬。

從法律關系的內容來看,本人與代理人的內部關系既包括當事人的權利,也包括當事人的義務。但權利和義務是對應的,當事人的權利往往是通過對方的義務來實現的。所以主要看代理人和我本人的義務。從國際商法的角度來看,這壹內容主要體現在各國的相關立法中。在大陸法系國家,主要規定在民商法典中,而在英美法系國家,主要由判例法確定。讓我們總結壹下兩大法系立法和司法實踐中的壹些相同的規定,討論壹下國際商事代理中代理人和他本人的義務。

(壹)代理人的義務

壹般來說,各國代理人的義務基本相同。總結起來,有以下幾點:

1.勤勉謹慎義務:代理人應當勤勉謹慎地履行代理職責。

代理人有義務勤勉地、足夠謹慎地履行其代理職責,並運用自己的技能完成代理任務。代理人不履行義務,或者在為其辦理事務中有過失,給他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2.誠信和忠誠義務:代理人應當對自己誠信和忠誠。

壹方面,代理人必須向我披露他所掌握的關於客戶的所有必要信息,供我考慮並決定是否與客戶簽訂合同。另壹方面,代理人不得以自己的名義與被代理人訂立協議,除非事先征得我的同意。代理人未經其特別許可,不得同時擔任第三方的代理人,以向雙方收取傭金。如《德國民法典》規定:“代理人除經特別許可外,不得以自己的名義與自己作為法律行為”,也不得作為第三人的代理。這種行為是對代理權的濫用,是對代理人義務的違背。因此,當發生上述情況時,本人有權隨時解除代理合同或收回代理權,並有權要求損害賠償。此外,代理人不得收受賄賂或合謀謀取私利,不得與第三人串通損害自己的利益。代理人不得在自己獲得的傭金或報酬之外謀取任何私利。

思考:代理人受賄怎麽辦?我有權向代理人索回,有權不經事先通知而解除代理關系,或解除代理人與第三方訂立的合同,或拒絕支付代理人的賄賂交易傭金。我也可以起訴受賄的代理人和行賄的第三人,要求他們賠償受賄合同給他造成的損失。即使代理人在收受賄賂或謀取私利時不影響自己的判斷或給我造成損失,我仍然可以行使上述權利。根據英國《預防腐敗法》(1906)的規定,行賄的代理人和行賄的第三人均已實施刑法上的犯罪行為,情節嚴重者可追究刑事責任。

3.保密報賬義務:代理人不得泄露其在代理業務中獲得的信息和資料,應向本人報賬。

首先,在代理協議有效期內或代理協議終止後,代理人不得將代理過程中獲得的保密信息或資料透露給第三方,也不得利用這些資料與自己進行不正當的業務競爭。另壹方面,代理合同終止後,除雙方約定的合理的貿易限制外,我不得不不當限制代理人使用其在代理期間獲得的限制性商業慣例,這種限制是無效的。

其次,代理人有義務保持所有交易代理人的正確賬目,並應根據代理合同的規定或應我的要求向我申報賬目。代理商為VIP收取的所有款項必須全額返還給我。但是,如果我欠代理人傭金或其他費用,代理人可能對我給他占有的貨物有留置權,或者用我在他手裏擁有的錢來抵消我欠他的錢。

4.親自履行義務:代理人不得將代理委托給他人。

代理關系是壹種信任關系。因此,壹般情況下,代理人有親自履行代理義務的義務,不得將自己授予的代理權委托他人讓他人代為履行代理義務。但是,如果客觀情況需要,或者貿易習慣允許,或者本人同意,則不需要這種限制。

(2)我的義務

國際商事代理行為是壹種“商事”行為,因此,壹般情況下,屬於有償代理,所以我的基本義務是向代理人支付代理費(傭金),此外還有支付必要費用和協助的義務。

1.支付傭金的義務

我必須按照代理合同的規定支付代理傭金或其他約定的報酬,這是我最重要的義務之壹。在洽談代理合同時,壹定要特別註意以下兩點:第壹,當我在沒有代理人介紹的情況下,直接從代理人代理的地區接到訂單時,我與第三方簽訂銷售合同時,是否還需要直接向代理人支付現金;第二,代理商介紹的買家以後連續下單是否還要交傭金。這些問題應該在代理合同中明確規定,因為有些國家對此沒有詳細的法律規定,完全看代理合同的規定。

在傭金問題上,兩大法系的立法和司法實踐態度不同。在英美法系,根據其先例,如果我與第三方達成的交易是代理人努力的結果,代理人有權獲得傭金。所以,如果經過代理和買家的協商,買家最終直接從我這裏下單,或者代理把買家推薦給我,雖然買家提供的價值低於標示的價格,但我還是接受了這個更低的價格,代理可以索要傭金。但是,如果我在代理區域內,不經過代理人的介紹,直接與買家達成交易,代理人壹般無權索要傭金。但是這些法律規則往往可以通過雙方的約定或者行業習慣來改變,尤其是在指定區域的獨家代理協議中,通常會規定代理商可以獲得代理區域所有訂單的傭金。當買方再次向代理商訂貨時,代理商是否有權要求傭金,主要取決於代理合同的規定。尤其是代理合同終止後,買方再次向我訂貨後是否還向代理商支付傭金,如果代理合同沒有明確規定,往往會引起我和代理商之間的糾紛。因為代理合同終止後,我仍然可以利用代理人為他建立的商業信譽和工作成果。根據英美法院的判例,如果代理合同沒有約定期限,只要我在合同終止後接到買方的第二單,我還是要向代理支付傭金的;如果代理合同規定了壹定的期限,在期限屆滿和合同終止後,代理人不能要求我給買方重新訂貨的傭金。但是,即使代理商有權要求再訂購的傭金,代理商也只能要求對再訂購的傭金損失進行貨幣補償,而不能對以後的每壹筆訂單要求傭金,否則這筆傭金將成為代理商取之不盡的收入來源。[第頁]

大陸法處理這些問題的方法與英美法不同。在法國壹些大陸地區,對商業代理人獲得傭金的權利和傭金的計算方法有詳細的規定。例如,根據某些大陸法系國家的法律,任何在指定地區享有獨家代理權的獨家代理人,無論代理人是否參與,都有權就其在指定地區與第三方達成的所有交易要求傭金。《德國商法典》第87條還有壹個強制性規定,即商事代理人壹旦成立,就有權獲得傭金,即使不履行訂單或履行方式與約定不同,代理人也有權獲得傭金。但如果由於不可歸責於本人的原因導致合同無法履行,則不能適用上述規定。在這種情況下,代理人不能索要傭金。此外,為了保護商業代理人的利益,壹些大陸法系國家還在本國法律中規定,當我解除商業代理合同時,商業代理人有權就其在代理期間為我建立的商業信譽要求賠償。

2.報銷費用的義務

壹般來說,除合同規定外,代理人執行代理任務所發生的費用不能向其主張,因為這屬於代理人的正常業務支出。但是,因其指示的任務已經發生費用和遭受損失的,有權要求其賠償。例如,我必須根據我的指示,負責賠償代理人在當地法院對違約客戶提起訴訟時產生的損失或費用。

3.檢查賬目的義務

這主要是大陸法系國家規定的。壹些法國大陸國家在法律中明確規定,代理商有權查自己的賬戶,以便檢查我付給他的傭金是否準確。這是強制性的法律,雙方不得在代理合同中作出相反的規定。

2.外部關系:我和我的代理人以及第三方之間的關系。

根據現代代理法的壹般原則,代理人是代替自己與第三人進行民商事法律行為(主要是合同行為)。行為壹旦有效,其所有的權利義務都屬於他,他應該對第三人直接負責,代理人壹般不對其承擔個人責任。但實際情況並沒有這麽簡單,尤其是我自己和我的代理人以及第三方的關系往往很復雜。也就是說,代理關系是壹種三角關系,既包括代理人與第三人的關系,也包括代理人與第三人的關系。因此,從第三人的角度來看,最重要的問題是要弄清楚他是否與代理人或自己訂立了合同。即與他訂立合同的對方是代理人還是自己?這個問題在國際商務活動中經常出現。

觀察:比如我國外貿企業與外商訂立合同時,無論是雙方或其中壹方作為代理人還是“自己”簽訂合同,誰應對合同負責?這是壹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有時對方不聲明自己是代理人,更不用說指明誰是他的委托人(自己),但在執行合同的過程中,壹個人出來要求我們直接和他壹起執行合同。

所以,了解這個問題是非常必要的。從國際商法的角度來看,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對這壹問題的處理方式不同。我們來看看兩大法系代理人對外關系的商業規則:

(1)大陸法

大陸法系有直接代理和間接代理之分。而這種劃分來源於這個問題的答案:第三人是與代理人訂立合同,還是與自己訂立合同?民法采用的標準是看代理人是以代表人的身份還是以自己的身份與第三人訂立合同。代理人作為代表人與第三人訂立合同時,該合同是第三人與自己之間的合同,合同的當事人是第三人與自己。合同的權利和義務直接屬於他,他對第三人直接負責。這是直接代理。在這種情況下,代理人與第三人簽訂合同時,可以註明自己的姓名,也可以不註明,只聲明自己是受他人委托進行交易的。但無論如何,代理人必須表明自己是作為代理人簽訂合同的,或者可以根據簽訂合同時的環境條件來表明這壹點。否則會認為是代理人自己與第三人簽訂了合同,代理人應對合同承擔責任。如果代理人以個人身份與第三人訂立合同,無論代理人事先是否得到自己的授權,該合同都被認為是代理人與第三人之間的合同,代理人必須對該合同承擔責任。這是間接代理。在這種情況下,我原則上與第三人沒有直接的法律聯系,但在間接代理制度下,代理人為我的委托人賬戶與第三人訂立合同。

應當指出,在大陸法系中,直接代理人被稱為商事代理人(德國的Handels Vertretor和法國的Agent Commercaial ),間接代理人被稱為傭金aire。行紀人雖然受自己的委托,為自己的算計而與第三人訂立合同,但不是以自己的名義與第三人訂立合同,而是以代理人自己的名義訂立合同。因此,本合同雙方是代理人和第三人,而不是本人和第三人,本人不能憑借本合同直接向第三人主張權利。只有當代理人將其從本合同中獲得的權利轉讓給我時,我才能向第三方主張權利。《德國商法典》第392條規定,行紀人的交易行為所產生的債權,必須轉讓給委托人(即本人),委托人才可以向債務人主張權利。所以,在間接代理的情況下,我需要經過兩個合同程序來向第三人主張權利。第壹種是間接代理人與第三人訂立的合同,第二種是代理人對本人合同相關權利的轉讓。根據德國、瑞士、日本等國的法律,經紀人的業務僅限於買賣動產或有價證券,而法國法律沒有這種限制,經紀人可以訂立各種類型的合同。

(2)英美法

與大陸法系相比,英美法沒有直接代理和間接代理的概念。至於第三人是與代理人訂立合同還是與自己訂立合同,英美法的標準是誰應為第三人承擔義務,即采用所謂的義務標準。英美法在回答這個問題時,區分了三種不同的情況:(1)代理人在與第三人簽訂合同時特別指出自己的姓名;(2)代理人表明其代理身份,但不表明其姓名;(3)代理人實際擁有代理權,但在簽訂合同時未披露代理關系的存在。這是英美法中特有的制度。現將它們介紹如下:

1.代理人在簽訂合同時已經表明了他的名字(壹個具名委托人的代理人)。

如果代理人在與第三人簽訂合同時,已經表明自己是代表被指名人簽訂合同的,這種情況下,合同是自己與第三人之間的,由本人承擔合同責任,代理人不承擔個人責任。簽訂合同後,代理人退出合同。他既不能從合同中獲得權利,也不能為合同承擔義務。

2.在簽訂合同時,代理人表明存在代理關系,但未表明自己的姓名(未具名委托人的代理人)[page]。

如果代理人在與第三人訂立合同時表明自己是代理人,但未表明所代表的人的姓名,在這種情況下,該合同仍被認為是自己與第三人之間的合同,應由自己對該合同負責,而代理人仍被認為是自己與第三人之間的合同,應由自己對該合同負責,代理人對該合同不承擔個人責任。根據英國先例,代理人與第三方簽訂合同時,如果僅在信封擡頭或簽字後加上“Broder”或“Manager”字樣,不足以排除其個人責任,但必須明確表示自己是代理人,如“買方代理人”或“賣方代理人”。至於他所代表的買方或賣方的名稱或公司的名稱,可以不在合同中寫明。

3.代理人在簽訂合同時根本不透露代理關系的存在。

如果代理人是自己授權的,但不公開代理人在與第三方簽訂合同的地點的生活費,即不公開自己的存在,更不用說是誰,這在普通法上稱為未公開委托人的代理。在這種情況下,第三人是與自己還是與他同時代的人訂立合同,他們中的哪壹方應該對合同負責,是壹個比較復雜的問題。毫無疑問,在這種情況下,代理人應該對合同承擔責任,因為他在與第三方簽訂合同時沒有披露代理人生活費的存在,所以他實際上是把自己放在與第三方簽訂合同的位置上,所以他應該對合同承擔法律責任。問題是,在這種情況下,未公開人原則上可以直接取得權利,承擔本合同的義務。具體來說,有兩種方式:

(1)壹、幹預權:未公開人有權幹預合同,必要時可直接向第三人索賠或對第三人提起訴訟。如果他行使幹涉權,他將使自己對第三方承擔責任。但根據英國法律,未公開人在行使幹涉權時有兩個限制:壹是如果未公開人行使幹涉權會與合同的明示或默示條款相沖突,則不能對合同進行幹涉;第二,如果第三方基於代理人的能力或償付能力與代理人訂立合同,未披露人不能介入合同。

(2)第三方選擇權:第三方發現自己後,享有選擇權。他可以要求自己或代理人承擔合同義務,也可以起訴。但是,壹旦第三人選擇了要求自己或其代理人起訴。但是,壹旦第三人選擇了要求自己或其代理人承擔義務,就不能改變主意,起訴其中的另壹方。

與大陸法相比,上述英美法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第壹種情況和第二種情況,即代理人在簽訂合同時表明姓名或表明代理身份但不表明姓名,與大陸法中的直接代理相同,但英美法中的第三種情況,即代理人不披露自己的存在,與大陸法中的間接代理看似似似是而非,但英美法中未披露的法律地位與大陸法中間接代理的委托人(本人)相同。根據大陸法,間接代理關系中的委托人不能憑借代理人與第三人訂立的合同直接向第三人主張權利,而代理人必須與他訂立合同將前壹合同的權利轉讓給他,才能向第三人主張權利,即需要兩個合同關系才能使間接代理關系中的委托人與第三人發生直接法律關系。但是根據英美法,未公開人是有權幹涉的,未公開人可以直接向第三人主張權利,而不需要通過這個代理人將權利轉讓給他。第三方壹旦發現未公開人,也可以直接起訴。這是英美法與大陸法的壹個重要區別,也是英美代理制度的壹個主要特征。

寫於2004年春夏之交的上海

(全文約6500字)

————————

作者的聯系方式:

QQ號:68190161

電子郵箱:曾@法律博客手機號碼:暫不公布。

2003年作者承接並主編了2004年的教材《國際商法》,承接了《國際商事代理法》和《國際商事合同法》兩章。根據主編和評審專家的建議,原著中作者部分的署名形式為“李(阿庚人)”。教材編好後,首先作為上海開放教育非法學專業的內部講義印刷,作者也是《國際商法》課程的授課老師之壹。經過兩年的教學實踐和修改,在上海三聯書店出版。本文為“國際商事代理法”章節第三節“國際商事代理法律關系”,首次發表於網絡媒體。接下來,本章的其他節目和《國際商事合同法》壹章將陸續出版。編輯年代久遠,作者知識和能力較低,錯誤和不足在所難免。請批評指正。原文參見王主編《國際商法》,上海三聯書店,65438+2006年2月。本章末尾列出了參考資料。)

作者簡介

李,又名李,土生土長的阿庚人,上海政法學院教師。

參考

1.《西方國家民商法概要》,姜平主編,法律出版社,1984。

2.史尚寬:《民法總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

3.張勝翠主編:《國際商法》,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年。

4.曹祖平:《新國際商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

5.祝麗芬主編:《國際商法》,立信會計出版社,2000年。

& ampn

  • 上一篇:公證員的設立是什麽?
  • 下一篇:2019海淘新政過渡政策解讀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