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概念
01
傳染病由各種病原體引起,可在人、動物或人群中傳播。大多數病原體是微生物,如病毒、衣原體、立克次體、支原體、細菌、真菌和螺旋體,少數是寄生蟲,如原蟲、蠕蟲和醫學昆蟲。
02
法定傳染病是指由法律規定預防、控制和管理的傳染病。
03
法定傳染病分類管理是根據不同的傳播方式、傳播速度、流行強度和對人體健康的危害程度,針對不同類型的傳染病采取相應的預防控制措施的科學管理原則。法定傳染病分類管理的目的是有計劃地對不同類型的傳染病采取不同的措施,從而更好地降低防控成本,提高防控水平和效果。
傳染病的法定分類
歷史分類
我國法定傳染病直接列在法律文本中。最早的傳染病分類管理是1955的《傳染病管理辦法》,將傳染病分為兩類,18,其中甲類3種,乙類15。
1978《中華人民共和國急性傳染病管理條例》將傳染病分為兩類,共25種,其中甲類3種,乙類22種..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1989)將傳染病分為三類34種,其中甲類2種,乙類22種,丙類10種。
2004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將傳染病分為三類,共37種,其中甲2種,乙25種,丙10種。
法定傳染病可以增、減、調。
法定傳染病的種類不是壹成不變的。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可以根據乙類、丙類傳染病的暴發、流行情況和危害程度,決定增加、減少或者調整乙類、丙類傳染病的病種,並予以公布。目前,我國法定傳染病共40種,其中甲類2種,乙類27種,丙類11種,比2004年增加3種,由於病種的增加和調整:
2008年,手足口病被列入丙類傳染病;
2009年,甲型流感(H1N1)被列入乙類傳染病;
2013年,人感染H7N9禽流感納入乙類傳染病,甲型流感(H1N1)由乙類調整為丙類,納入流感管理;
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將被列為乙類傳染病。
法定傳染病管理要求不同。
01特殊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對甲類傳染病采取預防控制措施,如乙類傳染病中的非典、炭疽中的肺炭疽等。
★其他乙類傳染病和原因不明的傳染病需要采取甲類傳染病防治措施的,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及時報國務院批準後公布實施。
(例如,2020年采取措施防控新型冠狀病毒中的甲類傳染病)
★需要解除甲類傳染病防治措施的,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報國務院批準後公布。
(如2013,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類傳染病防控措施解除)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情況,決定對本行政區域內常見、多發的其他地方性傳染病按照乙類或者丙類傳染病進行管理並公布,並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備案。
(比如2018,上海按丙類傳染病管理水痘)
02疫情報告
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療機構、采供血機構及其履行職責的人員應當遵循疫情報告屬地管理原則,按照規定的內容、程序、方式和時限進行報告。其中,按甲類管理的傳染病應在2小時內報告,其他乙類、丙類傳染病應在24小時內報告。
03醫療機構疫情控制
01
醫療機構發現甲類傳染病時,應當及時采取下列措施:
_對病人和病原攜帶者進行隔離治療,隔離期限根據醫學檢查結果確定;
_對疑似患者,確診前應在指定場所進行單獨治療;
_在指定地點對醫療機構內的病人、病原攜帶者和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觸者進行醫學觀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預防措施。
_拒絕隔離治療或者隔離期滿前擅自離開隔離治療的,公安機關可以協助醫療機構采取強制隔離治療措施。
02
醫療機構發現乙類、丙類傳染病患者時,應當根據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療和控制措施。
04社會流行病控制
(1)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對甲類傳染病病例發生地或者該場所內特定區域的人員采取隔離措施。
(二)甲類、乙類傳染病暴發、流行時,經上壹級人民政府決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宣布本行政區域的部分或者全部為疫區;國務院可以決定並公布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疫區。疫區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采取下列緊急措施,並可以對進出疫區的人員、物資和交通工具實施衛生檢疫。
◎限制或者停止集市、戲劇表演或者其他人群聚集活動;
◎停工、停業、停課;
◎封存或者封存被傳染病病原體汙染的公共飲用水源、食品及相關物品;
◎控制或撲殺受感染的野生動物、家畜和家禽;
◎關閉可能導致傳染病傳播的場所。
(三)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決定封鎖本行政區域內的甲類傳染病疫區;但是,封鎖大中城市或者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疫區,以及封鎖疫區導致幹線交通中斷或者邊境關閉的,由國務院決定。
(4)發生甲類傳染病時,為防止該傳染病通過交通工具及其運送的人員和物資傳播,可以實施交通衛生檢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