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恐怖:歷史上真正的盜墓

恐怖:歷史上真正的盜墓

盜墓的人分兩種。壹類是官賊,如漢末的董卓、曹操,五代的陶文,民國的孫殿英等。,都是有名氣的。他們經常用大量的士兵用燃燒的棍子來做這件事。還有壹種人賊,分布在全國各地,人數眾多。都是偷偷挖開墳墓和棺材,拿出陪葬的財物財寶,大賺壹筆。

多集中在古墓較多的地方,如河南洛陽、陜西關中、湖南長沙周邊等。解放前,這些專職盜墓賊壹般是兩個人合夥,幾個人組成團夥,壹個人單獨幹的就更少了。

原因很簡單:壹個人管不了,但兩個人可以壹起幹:壹開始,壹個人挖坑,另壹個人打掃土壤,同時看風;後來壹個人挖墓,另壹個人撿上面的坑土和隨葬品。這兩個人大多有血緣關系(好朋友很多),奇怪的是父子關系比較少。這可能是因為盜墓這個行當終究是見不得光的。即使我做這種不光彩的事,我也要維護我作為父親的形象。我都不好意思拉著兒子壹起,兒子後來發現了,還裝作不知道。

兩個人做伴侶為什麽要找血親?這是為了防止在洞口接活的人為了錢拼了命。也就是說,當洞下的人幹完活,把所有的東西都傳過去,他就會拍手或者拉繩子示意洞口的人把他拉上來。如果洞口的人是以金錢為動機,當洞內的人快速上來時,會突然松開繩子,洞下的人會從四五米以上的距離突然掉下去,而且會因為骨折受傷而不能動彈。洞口的人會迅速把坑土埋在洞下,下面的人會死。

在洛陽邙山馬坡村,有壹個叫李的人,從小就以盜墓為生。民國十二年,有壹天,他到十幾裏外的壹個縣城去趕集。偃師縣馬溝村的壹個熟人正在搭棚子,積攢資金賣煎包。雙方見面打招呼。他看到這個人用壹把瓷磚形狀的短柄鏟子在地上挖了壹個小坑,把它放進棚子的柱子裏。突然引發了他的靈感,這家夥比鏟子還方便,尤其是可以帶原土的時候,所以他要判斷地下不同地層的情況,於是他找了壹張紙,用鏟子畫了壹個大大的原圖案,回國後找人按圖搭建。確實很得心應手,效果也不錯,所以推廣開來了。

淘汰了壹般的洛陽鏟,使用的鏟是在洛陽鏟的基礎上改裝的,分為重鏟和舉鏟(也叫泥鏟)。因為洛陽鏟頭後面連著的木桿太長了...目標太大,所以放棄了,改用螺紋管...上下半米,可以隨意延長。平時看地形,就把它拆開,放在背包裏帶著。同樣,不同的墳墓被挖掘...不同的工具被用來盜墓。

發掘漢墓用洛陽鏟演變而來的重鏟,挖唐墓用平鏟(類似魯的月牙鏟),進漢墓用滾叉和撇刀夯土(漢墓多為坑塌)。壹般來說,西漢墓葬沒有廂房,東漢墓葬多了兩間廂房,這是壹個標誌。唐朝的墓是用墓磚砌成的,磚與磚之間沒有粘結,所以就建成了穹頂。

但墓磚漢墓並不常見(大墓除外),多為墓坑或帶木方的坑。明清墓葬多為磚結構,其間嵌有石灰和鐵片。明代有些墓頂厚兩米多(七輻七券)...非常強壯。明陵距離地面的深度壹般不超過六米,不需要特殊方法就可以連夜挖掘。

漢墓壹般離地表11、12米左右,西周墓更深。如果挖掘工作要在壹夜之間完成,就必須使用特殊的方法。尤其是漢墓和西周墓,年代久遠,神跡難覓。先有壹個“找地方”的過程。確定位置,探杠,鏟,看坑灰,確定墓的形狀和朝向(即確定年代)...然後我們可以做好準備,用特殊的方法在壹夜之間完成挖掘。

盜墓賊有非常強烈的盜墓目的,比如...當他們進入墓穴時,他們會直接挖到棺材的位置...然後在“左肩右腳”裏找東西,再在耳室(東倉西庫)裏搜...至於其他職位,要看時間長短,時間短了就廢了。看地形也有很多“經驗”。比如“秦葬嶺、漢葬坡”等古代盜墓坑,都是方坑,到了現代都是圓坑,也就是所謂的“古方近園”。

最常見的防止盜墓的方法就是把墳地藏起來,讓盜墓者不知道在哪裏。據說古墓的主要出發點之壹是不封樹,也不在地面設置醒目的標誌,這是為了防止非法挖掘。

漢末三國時期的盜墓,導致了各種形式的反盜墓出現了所謂的“疑墓”、“虛墓”,也就是把盜墓賊和真假墓混為壹談的情況。其中以曹操設置的“疑墓”最為著名。據民間傳說,曹操的“疑冢”多達72座,有些甚至立於水中。泉州民間曾說,施瑯將軍有七座“虛墓”,分別位於泉州多個古城門口。

傳統的反盜墓方式有石墻鐵壁堅固、積沙積水防盜鑿、弩箭毒煙殺盜墓者的方式。

古墓被盜嚴重,造成的損失無法估量。以我國已發掘的數千座漢墓為例,據報道只有三座墓葬幸存。

“我們挖掘古墓的時候,最擔心的就是古墓被盜墓賊洗劫了。”壹位長期從事考古工作的學者這樣說。

這些人長期盜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善於偽裝,有壹套對付墓中防盜機關的方法。確定了盜墓目標後,如果小墓不用費多大力氣,幾個晚上就挖好了,速戰速決,拿出陪葬品走人。

對於大中型墓葬,應采取以下措施:壹是以開荒為名,在墓葬周圍種植玉米、高粱等高大作物,掩蓋其盜掘活動壹兩個月。第二種是在墳墓旁邊建壹個房子,用來掩人耳目,然後從房子挖壹條地道通到墳墓。從外表看不出任何問題,古墓早就被洗劫壹空。三是在古墓邊緣修建假墓的同時偷偷挖地道,進入古墓盜取財物。

壹方面,盜掘古墓要靠人的技術和經驗;壹方面是靠工具操作。在舊社會,偷獵的工具是鏟、鎬、鍬、斧、火把和蠟燭。明代以前盜墓賊沒有專門的探測工具,明代開始使用鐵錐。它的出現使得盜墓者只以地面有明顯標誌的墓葬(如封土、墓碑)為對象,再也不返回。

盜墓者使用壹種特殊的鐵錐來探索地面上沒有標記的地下。他們壹旦找到古墓,就可以直接挖洞,根據圓錐體上帶起來的金屬氣味進行盜竊。明代王士行在《廣誌義》中說:“洛陽水土資源豐富,葬人不如泉。”“然而,盡管埋了,小偷還是能嗅出來,如果有金銀銅鐵,他們就會制造(挖)。”

所謂盜墓,筆者認為,可以看作是壹代人與壹代人的鬥智鬥勇!

  • 上一篇:如何撰寫國家賠償案件的法律文書
  • 下一篇:河北已婚女子的父母要去嗎?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