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為了防止更多的車被誤導,還是要說說這個問題。現在是2020年。為什麽還說日系車輕不安全?
日系車輕?
有的人就是張著嘴說話,連百度都不會說嗎?什麽樣的日本車比較輕?同級最輕的車型是大眾!
不信妳看數據。凱美瑞最小整備質量1530kg,雅閣1478kg,帕薩特1470kg,邁騰1440kg。卡羅拉最低配1335kg,別克英朗1220kg,朗逸1225kg,思域1245kg。同級中最輕的車型是誰?
如果日系車真的像很多人說的那麽薄,那麽鑄鐵缸,也就是所謂的鐵更厚的帕薩特,比鋁合金缸的凱美瑞要輕。這些重量都減到了哪裏?對了,新帕薩特最低只有15KG。
鐵皮越厚越安全?
鐵片不管有沒有作用,都是有作用的,只是在低速的情況下。比如30km/h左右的速度,鐵皮越厚,碰撞時車輛損失越小,給人壹種踏實安全的錯覺,但是速度壹上來就暴露了。所以鐵皮只和妳修車貴不貴有關,和安全無關。如果妳不能理解這個,我給妳舉個簡單的例子。古代的皮甲可以抵擋弓箭,但妳能指望它抵擋子彈嗎?原因很簡單:初速度不同,動能不同。如果鐵皮做得厚,車身框架強度高,自然是最好的。我最怕的是有的車企把鐵皮做的很厚,但是車身骨架強度不高,給人壹種安全性很高的錯覺。其實高速安全壹塌糊塗。我說的是哪家車企,相信妳們都知道。
吸能設計沒用?
網上還有壹種反智言論,“日本車的吸能設計壹點用都沒有,吸能把大家都吸走了。”據我觀察,說這話的人,大多沒上過大學,甚至高中沒畢業。吸能設計是日系車的專利?那是奔馳發明的。現在所有的家用車都有吸能設計。請看清我說的,不是全部。問問目前市面上所有的家用車品牌,問問他們的工程師。壹個車企的工程師敢跟妳說他的車沒有吸能設計嗎?有車企敢嗎?沃爾沃足夠安全嗎?XC90,全球唯壹壹款車內死亡為零的車,采用了強度超過1800Mpa的硼鋼,但是車頭部分卻是普通鋼板,因為原因很簡單。在高速碰撞中,如果前部比a柱硬,a柱就會斷裂。等等,我好像明白了什麽。
歸根結底,汽車的安全性是車架強度、主動安全配置和吸能潰縮區共同作用的結果,與旅行車的厚度關系不大。當然,車本身的安全固然重要,安全更多的還是在司機手裏。遵守交通規則,文明安全駕駛,是安全的最大保障。每個駕駛員都要記住,不要把自己的生命寄托在任何主被動安全配置上,妳的安全掌握在自己手中。
新卡羅拉1.2T發動機也小得可憐。車輪還是15寸,但是車重是1.3噸。速騰獨立懸掛汽車發動機大,重,鐵,多不了多少,但是車門比貨車重很多。我想說新卡車重在妳看不到的地方,比如底盤。
導讀:汽車的安全性與鐵皮的厚度無關,與車門的聲音無關。汽車的安全是壹個非常系統的事情,涉及方方面面。國內外碰撞檢測機構為了嚴格監管汽車企業,不斷升級汽車的評價標準。
很多朋友說“日系車不安全是因為鐵皮太薄”,這是壹個非常荒謬和無知的觀點,而且很多消費者認為日系車壹定比其他品牌輕。其實日系車壹點都不輕,甚至有些日系品牌在質量上比德系車還重。比如這對CP,朗逸來自大眾。1.6L的入門級朗逸重量為1.210 kg,入門級卡羅拉重量為1265kg。兩車都是最低配,兩車車身尺寸相差不大。但是從質量上來說,卡羅拉比朗逸重,大概是壹個成年男子的質量。妳還在說日系車輕嗎?日系車因為輕薄不安全的說法在哪裏?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汽車的鐵皮厚度。壹輛車的鐵皮厚度約為1.0mm,部分車型約為0.7mm,如捷達、雷克薩斯CT。部分車型厚度約為1.5mm,如路虎攬勝、三菱歐藍德。人體能壓的極限大概是1.2mm,所以我們可以輕松壓到壹些鋼片。其實1mm左右的鋼板厚度,在車速超過30km/h時就像紙糊壹樣,起不到任何保護作用。鋼板和鐵皮的真正作用是美化車身,密封駕駛艙。
有些車輛鐵皮很薄,但重量很重,部分原因是車身框架較厚。比如車輛的防撞梁,A、B、C柱用的是高強度鋼,比普通鋼重,而防撞梁和主體結構更大,占了很大壹部分重量。
底盤,底盤是壹個很有意思的東西,因為車企的設計理念是不斷變化的。現在的底盤結構和以前的底盤結構有了很大的變化。它不重,但更輕。更緊湊和規則的底盤比以前的底盤更復雜。左圖是現在流行的底盤,右圖是10年前的底盤設計。從結構上看,實際現在的底盤更簡潔。其實我覺得內飾的不同材質和配置才是影響車重的重要原因。同級別車型的框架設計不會有太大的差異,但是壹些細節上的差異可以拉開車輛的質量。比如壹些同級別的車輛使用較重的座椅,三個座椅可以拉開至少20kg的重量。內飾用料更好,布線更復雜,也會提升整車品質。
總結:車輛的安全性與鐵皮的厚度無關。真正關系到車輛安全的是車身的骨架設計和使用的材料。主被動安全配置越高,產品安全性也會越高。綜合分析因素會全方位研究,而不是摸著鐵皮聽關門聲。
其實根據鐵皮的厚度來衡量壹輛車的安全性有點扯淡。不過個人認為,鐵皮厚壹點總比薄壹點好。
因為漆面厚或薄,對大面積碰撞的安全性影響不大,因為影響安全的是車架。不過妳可以考慮壹下,我們的車嚴重事故很少,但是小磕碰很多。這種厚度的鐵皮真的很有用。德系車鐵皮比較厚,然後漆面也比較厚。日系車漆也薄。前幾天看到壹個測試。菠蘿低速碰撞時,幾乎沒有痕跡。思域低速碰撞時前臉碎了,然後發動機艙白煙。這就是低速碰撞的差距。很多時候,如果有小磕碰,大眾只需要打蠟就可以了。日系車反而容易被扣出來露出底漆,壹不小心就得鈑金,甚至換零件。在這方面,就大不壹樣了。所以馬車後面還是有用的。
日系車在防撞鋼梁外面還有壹層泡沫,為了保護被撞的人,不至於因為小碰撞而死。所以大部分日系車被撞後看起來都很尷尬。其實它們只是傷到了外殼和泡沫,可以減少對人和車的沖擊力。有的車防撞鋼梁外面有壹層薄薄的泡沫或者沒有泡沫。他們壹旦打人,就相當於用錘子打人,輕輕壹碰也可能會死人。謝謝回答完畢。不用鼓掌。
為什麽日系車很少在網上公布車身扭轉剛度的數據,而大部分歐美車都能查到數據;為什麽日系車後備箱蓋用兩個以上的彈簧,而歐美用兩個以上的液壓桿,使用效果差不多,但後者明顯不如兩個彈簧可靠,更換也貴;還有就是控制感。歐美車在高速上明顯感覺緊繃而平穩,而日系車大多操作輕便,容易駕駛。反正各有各的特點,日系車在美國IIHS表現不錯,但是換到另壹邊就太可怕了。顯然對方並沒有得到加強,這說明日本人很聰明,只做符合當地法律法規的優質產品,不做優質產品。可以理解為,歐美車商和日系車商的賺錢目的是壹樣的。他們不是慈善家,但他們生產的交通工具因地域、文化、民族特點而有不同的追求和特點。
什麽鐵皮薄,但是油漆薄,鐵皮不薄。我看過壹個數據,日系車用的鐵皮不薄,但是油漆薄。發動機應該是日本最輕的,基本全鋁。看歐美車,是鑄鐵的,所以看起來日系發動機應該更輕。那麽問題是日本的整車質量不輕,除了鐵皮和發動機,就是底盤重。
在美國IIHS汽車安全測試排名2016中,小型車前6名都是日系。妳敢說日系車不安全嗎?
我們習慣稱日本人為“鐵皮薄”。如果妳的車是鐵皮做的,過不了幾年就銹掉了。
車殼是汽車鋼板,是用鋼水澆註冷卻後制成的平板鋼板。鋼板按厚度劃分,薄鋼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