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老虎符號也叫軍事符號。由於老虎的形象在古代受到崇拜,特別是在軍事上,青銅軍徽被雕刻成虎的形狀,所以以虎徽命名。老虎符號是古代皇帝用來授予其臣民軍事權力和調動軍隊的文件。壹般情況下,虎符分為兩半,左半部分給沒有戰爭時帶兵的將領,右半部分由皇帝保管。戰爭中需要調動軍隊時,皇帝會把右半部讓給另壹位將軍,讓左半部扣在領軍將軍手裏,也就是說命令完備可靠,才能調動軍隊。由於滾筒分為兩部分,而且滾筒上的紋理是連在壹起的,每次調兵遣將,掌管軍隊的將軍都會嚴格檢查把關,所以很難做出壹個和原滾筒壹模壹樣的假滾筒,自然不用擔心軍隊被隨意調走。
目前發現最早、保存最完整的虎標誌是先秦時期的杜。杜為虎形,高4.4厘米,長9.5厘米,厚0.7厘米。它的形狀像壹匹疾馳的馬,象征著軍事力量和快速行進。尾端卷曲,背部有溝,頸部有洞。身上有九行四十字:“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是有鐵甲,用兵50以上的,肯定知道君這個符號,但是敢做。雖然他不知道這個符號,但他會這樣做。”這句話的意思是,傅存鈞王的地方右半部和左半部都在杜棣的武官手裏。如果要調動50人以上的部隊,杜棣的左符必須遇到王的右符,才能下逐客令。但在緊急情況下,妳可以在不知道國王的正確象征的情況下點燃篝火。從這句話不難看出古代皇帝對軍隊的控制有多嚴格,但並不死板。如果出現緊急情況,他們仍然可以根據戰爭做出反應。
除了杜之外,還出土了兩件秦國/秦朝的。壹件是新胡雲賦,是戰國末期秦國頒給新鄆將領的。虎符為青銅,虎背上刻有四行金字:“鐵甲兵之符,右在王,左在信義。任何壹個有裝甲且使用50以上士兵的人,壹定會知道官方的符號,但是敢做。雖然他不知道官方符號,但他會這麽做。”雖然內容與杜幾乎相同,但可以明顯看出國君的稱謂發生了變化,由“權在君”變為“權在王”,這是秦國國力提升的體現。楊陵還有壹種滾筒,是秦始皇時期的滾筒。滾筒上的字,已經變成了“壹個軍人的象征,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陽陵”。三個不同時期的壓路機向我們展示了秦國由弱變強的奮鬥史。
秦朝以後,漢朝沿襲了秦朝的很多制度,包括虎符制度。目前漢代見到的虎符,大多是錯銀本。秦代的虎符銘文是左右兩邊刻的,兩邊的字是壹樣的,不用連詞也能通讀。但是,漢代的虎符號是不同的。碑文刻在虎脊上,符號組合後才能閱讀。1989年,鹹陽出土壹件完整的漢代青銅虎符,長5.8厘米。在其脊上刻有“太守為虎符同祁縣”字樣。之後發現的虎符多為太守符,很少發現漢代的王侯。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老虎的符號仍然在使用。西晉時,虎符上蓋著虎紋,所以不能刻。於是在背縫處加高了壹個狹長的平臺來刻背文,肋間的字轉移到胸前或符號陰。值得壹提的是,到了唐代,虎象征的名稱和形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到了唐朝,虎的象征又變了。當時,為了避免其祖父天蠶土豆隱姓埋名,唐高祖李淵特意下令將虎的象征改為魚的象征。這不僅僅是名字的變化,更是標誌形狀的變化,從壹只老虎變成了壹條魚。改變的不僅僅是形狀,還有魚這個符號所代表的身份。在唐朝初期,魚的符號成為官員的身份證。每半個魚符只有半個字,中間縫刻著“合同”二字,和我們現在簽合同壹樣,會在中間縫蓋章,雙方各留壹份。
到了武則天時期,魚的象征又變成了龜的象征。武則天將龜符按官貨等級分為金龜袋、銀龜袋、銅龜袋,李商隱“平白娶個金龜”的詩句就這樣產生了。後人把貴族女婿形容為有錢的丈夫,沿用至今。到了宋代,虎符得到了重用,但更多的場合,令牌還是用在了宋代。宋以後,虎象征退出歷史,從此皇帝以代幣為主。